【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385—02
動靜脈內瘺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線,而新內瘺的穿刺與護理直接影響著內瘺的使用壽命。相比于老瘺,新瘺的血管壁薄而脆,血管擴張不明顯,穿刺難度較大,易形成皮下血腫,其穿刺和護理方面有其特殊性。筆者就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間20例新內瘺的使用心得介紹如下。
1 一般資料:本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27歲。本組患者皆成功進行穿刺,首次血流量在180-200ml/min,順利完成透析。
2 護理方法
2.1 啟用時間:新瘺啟用應在內瘺成形術后8-12周,待內瘺充分成熟,靜脈動脈化,評估其血流量能滿足透析需要后再使用。在我科,一例新瘺是否啟用需經過一名主治醫(yī)師、兩名高年資護士的共同評估判斷。
2.2 穿刺前對新瘺的評估:首次穿刺前應檢查內瘺皮膚有無皮疹、感染、出血點等。穿刺前仔細摸清血管走向、深淺度,感覺震顫的強弱。
2.3 穿刺方法:新瘺啟用穿刺應由骨干層護士操作,工作三年以內的新入護士不應作新瘺穿刺,避免穿刺失敗給病人帶來痛苦及精神上的壓力。操作前仔細摸清血管走向后再行穿刺,保證一針見血。穿刺點一般盡量選擇遠離造瘺口的位置,因距離瘺口越近,其血液沖擊力越大,如穿刺失敗容易形成血腫。如新瘺血管條件較差,為避免造成血腫,可暫時選擇遠離造瘺口的血管做向心或離心方向穿刺做動脈引血端,另選擇其他肢體靜脈做回路,待內瘺進一步成熟后,再在同一手臂上做動靜脈穿刺,這樣動脈發(fā)生血腫的概率就會減少。一般動脈穿刺點應距瘺口3cm以上,動靜脈穿刺點間隔5-8cm,動脈可作離心或向心方向穿刺,靜脈需作向心方向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穿刺針,防止針頭移位傷及血管壁導致出血。
2.4 透中巡視:首次使用內瘺的患者并無自我管理的經驗,即使護士已經告知了透中注意事項,有時患者仍會不自覺地移動手臂,或手臂出現(xiàn)異常后不能及時呼喚護士。所以對于新瘺啟用的患者,透中一定要加強巡視,15-30分鐘應查看手臂一次,檢查內瘺有無滲血、出血、腫脹;管路是否固定良好;針頭有無移位、脫出;血流量是否足夠;并同時詢問患者自我感覺,有無不適等。
2.5 拔針方法:拔針時用紗球按壓針眼處,用彈性繃帶加壓止血,力量不可過大,以針眼處不滲血又能觸及瘺口搏動為宜,條件許可最好用手指按壓,其效果優(yōu)于繃帶加壓。拔針后護士不能馬上離開患者,而應再次觀察內瘺手臂有無局部腫脹的情況,因新瘺的血管壁薄而脆,很容易發(fā)生皮下出血,有時即使皮膚針眼處未見滲血,紗布未見沁血,但皮下血管處的針眼上仍可能發(fā)生出血,這種出血有時是持續(xù)而緩慢的,最終導致整個手臂的腫脹,需要我們高度警惕。
2.6 健康宣教:穿刺前即應作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告知內瘺對其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自護觀念,減少對穿刺的恐怖心理。透析結束后護士應親自示范并教會患者如何自我檢查內瘺的震顫搏動情況,如何逐步放松彈性繃帶及觀察有無出血腫脹,以及出現(xiàn)出血后如何進行處理。
一條新建內瘺使用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血透護士良好的穿刺技術與護理,也取決于患者的配合與自我護理。因此,護患雙方若共同地努力合作,能有效地保證內瘺的良好功能并延長其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