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年患者病程遷延、長期輸液,淺靜脈穿刺是診療或搶救患者最基本的操作技術(sh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穿刺困難的情況。如何提高老年患者靜脈穿刺的成功率,盡量做到微痛、無痛,一直是護理同仁研究的課題,而其操作技巧和方法,至今在教科書上也未見描述,現(xiàn)就老年患者血管的選擇、扎止血帶的時間和方法、血管暴露方法、穿刺技術(shù)與方法等進行綜述,以期為護理同行提供老年淺靜脈穿刺的技術(shù)與方法。
【關(guān)鍵詞】老年患者;淺靜脈穿刺;研究進展
【中途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365—02
1 老年患者的靜脈特點
老年患者機體衰老,身體各組織器官的機能逐漸減弱,反復靜脈穿刺或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導致靜脈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血管彈性降低,脆性增加,且易滑動、易破裂。皮膚組織松弛,血管不易固定以及回血緩慢,凝血較快,故穿刺難度增大。
2 老年淺靜脈穿刺方法
2.1 血管的選擇
老年人外周血管選擇原則是:先遠端后近端,先小靜脈后大靜脈,先上肢后下肢,先用側(cè)肢,保留主干。一般選擇粗、直、可見、彈性好、容易固定、不易滑動的血管同時避開靜脈瓣,避免選擇曲張的靜脈或彈性差的血管,不能選擇條索狀的血管。盡量不選下肢血管,尤其是長期臥床病人、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血液黏稠度高的老年人。
2.2 扎止血帶的時間和方法
2.2.1 扎止血帶的時間:扎止血帶40s~120s進行靜脈穿刺為最佳的穿刺時間, 其穿刺成功率為98.33%[1]。張曉群,范麗鳳等[2]研究提示,有穿刺難度的淺靜脈,穿刺前適當延長細小淺靜脈扎止血帶的時間,能使淺靜脈充盈更好,且隨著淺靜脈穿刺難度增高,扎止血帶時間也應隨之增加;足背淺靜脈穿刺扎止血帶時間要更長。
2.2.2 扎止血帶的方法
① 手臂下垂扎止血帶法[3] 體位的不同對靜脈壓和靜脈充盈度影響很大,患者取坐位,手臂下垂時,由于重力作用,手背部血管內(nèi)的壓力比自然平伸時高35 mmHg。手臂下垂扎止血帶法,可使手背淺靜脈充盈度最佳,適用于靜脈充盈不良或難以辨認的患者。
② 扎雙止血帶法 對消瘦、血管不固定、肌張力低下、衰竭、嚴重水腫及肥胖者.可采取扎雙止血帶的方法。2根止血帶相距約15 cm,1min后松開下面的止血帶,此時局部血管充盈良好.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提高。
2.3 血管顯露的方法
血管顯露方法歸納如下:(1)非握拳法[4]。老年人皮膚比較松弛,皮膚繃緊后淺靜脈血管相對也繃緊, 握拳后掌指關(guān)節(jié)隆起,妨礙操作者操作易造成穿刺失敗[5]。實踐證明,讓患者被穿刺的手自然放置,護士用左手將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狀,這樣有利于繃緊皮膚,減輕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2)能活動的患者讓其肢體下垂、甩動,使血液在局部滯留,血管充盈。扎止血帶后,讓患者反復握拳、松拳使血管充盈。(3)患者呈半坐臥位或坐位,使上肢下垂扎止血帶后握拳。由于靜脈血回流減少,手背靜脈充盈更好。(4)水腫患者根據(jù)靜脈走向用手指順血管方向按壓10秒,血管周圍組織間液可暫時被推開,靜脈血管凸現(xiàn)。(5)儀器顯示法 俞文敏等[6]發(fā)明手背淺靜脈顯示儀,可清晰顯示血管走行,對肥胖患者是極其理想的一種方法。(6)對長期輸液患者,先熱敷局部使血管擴張,如無效,可局部涂血管擴張劑,如1%硝酸甘油、利多卡因紅花液[7]和阿托品(同時輔以熱敷)、2%山莨菪堿及手指靜脈穿刺局部敷硝酸甘油貼劑等,均能迅速擴張表淺小靜脈,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穿刺成功率[8]。
2.4 穿刺技術(shù)與方法
2.4.1 逆向靜脈穿刺法[9],即讓患者采取舒適臥位,在手背或足背處所選血管的近端上方6 cm處扎止血帶,選取手背、足背近關(guān)節(jié)處淺血管。護士左手握住病人的手(足)掌,繃緊穿刺點遠端皮膚使靜脈固定,右手應選擇穿刺部位下方1~2cm進針,針尖斜面朝上穿刺,進針后見回血稍往前送,松壓脈帶,固定并調(diào)節(jié)滴速。
2.4.2 大角度靜脈穿刺術(shù):李靜薇,王珍等[10]研究提示:大角度靜脈穿刺術(shù),即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右手持針在血管上方與皮膚約成60°快速進針穿過皮膚后,再成20°沿血管方向進針,見回血后將針身改為與皮膚平行角度順靜脈進針1~2 mm,這樣產(chǎn)生的疼痛程度較輕,可減少患者的屈肌躲避反射,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對老年患者管壁厚、硬,血管易滾動者,角度相對大些,力度要重一些,一般超過40度為宜[11],對血管脆性大、彈性差、不充盈者要保持低角度,小力度(以針尖斜面全部進入皮膚為度),平行進針見回血后不宜進針,以防穿破血管使穿刺失敗。
2.4.3 空虛靜脈穿刺法:對于萎閉、扁平或彈性差的空虛靜脈,為避免將血管壁穿通.采用挑起進針法.進針角度為20~30°;也可采用2度進針法,即刺入靜脈見回血后.推藥少許,使靜脈充盈,再度進針至適宜深度,注意穿刺速度要慢[12]。若配合熱敷.可使血管顯露更明顯,穿刺成功率更高。
2.4.4 穿破后的補救方法:吳云霞[13]對靜脈穿刺時扎穿血管后,主張采用指壓扎穿部位法止血進行補救,即扎穿血管后,針頭緩慢往外撤,當有回血停止,立即指壓扎穿部位,同時松開止血帶,用1條膠布固定針柄。先以指重壓1s左右,然后打開輸液調(diào)節(jié)器,手指輕按以液體能緩慢通過為準,觀察1min左右無外滲可停止按壓,膠布固定針頭,調(diào)整滴數(shù)??琢Φ萚14]對此方法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即扎穿血管后,針頭外撤有回血后,不應停止,還應將針頭再前行少許,使針頭超過扎穿部位,可避免滲漏。此法適合血管彈性好又比較直的老年人。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淺靜脈穿刺比較困難,護理同仁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對提高疑難老年淺靜脈穿刺技術(shù)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選擇正確的血管,掌握扎止血帶的時間、血管暴露方法及穿刺方法,對提高老年患者靜脈穿刺的成功率至關(guān)重要,但如何讓靜脈穿刺達到無痛的目的,仍是護理工作者繼續(xù)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李曼玲,扎止血帶時間長短對淺靜脈穿刺成功率的影響(J)護理研究 2001,15(3):168-169
[2] 張小群,范麗鳳,賈愛琴. 淺靜脈顯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對成功穿刺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4,20(1):3
[3] 張秀娟.手取不同姿勢扎止血帶對淺靜脈充盈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2,18(10):44
[4] 呂炳華,曾臻,李林恒.握拳與手放松對手背靜脈穿刺成功率的影響.山西護理雜志,1997,11(4):172.
[5] 楊艷平,許志華,路春瓊.2種手背靜脈網(wǎng)穿刺方法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55
[6] 俞文敏,尹躍軍.手背淺靜脈顯示儀的研制及臨床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1997,32(7):382
[7] 賴江玲 ,陳風群,利多卡因紅花液外用對靜脈進針時間的影響(J)社會醫(yī)學雜志,2011,9(14):33-34
[8] 陳英,于曉錦,沈宏等.淺靜脈輸液技術(shù)操作的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1):853-855
[9] 方素潔,程恒金等 逆向靜脈穿刺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9):835
[10] 李靜薇,王珍.靜脈穿刺進針角度對穿刺效果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0,14(22):115-116
[11] 梅.王金明.影響靜脈穿刺的相關(guān)因素(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0):73-74
[12] 范淑英,張彥妹.靜脈穿刺的手法與技巧(J)齊魯護理雜志,1999,5(1):55
[13] 吳云霞.靜脈穿刺穿破血管后的補救方法(J)中華護理雜志,1993,28(12):744
[14] 孔力,杜月蘭,王新生.對《靜脈穿刺穿破血管后的補救方法》一文的商榷.中華護理雜志,1995,30(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