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肺心病;呼吸衰竭;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251—01
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能嚴重障礙,以致不能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導致機體缺氧,從而引起呼吸困難、紫紺以及精神狀態(tài)的改變。呼吸衰竭是引起肺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病死率高,病情變化迅速,臨床護理困難,預后差。為了提高療效,探討合理的護理方法,臨床治療中值得研究?,F就62例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本科共收治肺心病患者108例,男68例,女40例;年齡48~92歲,平均67歲。其中并發(fā)呼吸衰竭62例,占58%,并發(fā)肺性腦病32例,占13%,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者4例,占3.7%,死亡12例,病死率為11%。
2 護理
2.1心理護理肺心病患者都有較長的病史,病情反復 ,故患者常常對治療缺乏信心,因此,護理人員應耐心疏導,向患者介紹本院效果,以增強患者信心,同時要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消除患者心理障礙以取得患者合作。
2.2體位的護理 肺心病患者心肺功能降低,常出現氣短、呼吸困難而采取坐位或半臥位,以減少回心血量,減輕心臟負荷,同時也使膈肌下降,肺活量增加,從而改善呼吸困難。
2.3 呼吸道管理對病情輕者,鼓勵患者咳嗽排痰,并協(xié)助翻身拍擊震蕩背部和體位引流,以促進患者排痰,或對患者進行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3次,使其痰液稀釋易咳出,對病情重者應給予吸痰,呼吸極度困難者應立即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確保呼吸道通暢[1]。
2.4氧療護理氧氣療法是治療肺心病呼吸衰竭的重要一環(huán),護理人員要認真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氧療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加強巡視,觀察用氧效果。
2.4.1氧療濃度呼吸衰竭多屬Ⅱ型,既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潴留,此時呼吸中樞對二氧化碳的刺激已不敏感,主要依靠缺氧來維持其興奮性。因此,應采用低流量持續(xù)鼻導管(或鼻塞)吸氧,氧濃度24%~28%,氧流量1~2L/min。若氧療濃度及吸氧方式不當常導致氧療失敗。
2.4.2高濃度間斷吸氧常由于患者或家屬不了解氧療知識,致患者自感喘憋時自行調節(jié)氧氣裝置而吸入高濃度氧,而癥狀緩解則完全停用。此法不能阻止二氧化碳潴留,且可加重缺氧。
2.4.3高濃度持續(xù)吸氧醫(yī)護人員經驗不足,或其家屬自行調節(jié)而給予高流量、高濃度持續(xù)吸氧,這種氧療方法能暫時提高PaO2,但繼之患者呼吸中樞興奮性下降、呼吸抑制,使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甚至出現或加重肺性腦病。
2.4.4吸入氧氣溫度過低因患者常在冬季氣候寒冷時發(fā)生或加重,且存在嚴重的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氧療時如將氧氣直接吸入或僅通過蒸餾水,使吸入的氧氣過冷及過于干燥,將刺激氣道,使之收縮或痙攣,同時使痰液更加粘稠,氣道阻塞更加嚴重,加劇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所以氧療時要注意吸入氧氣的加溫與濕化,也可將75%~95%酒精注入濕化瓶內以減低肺內泡沫的表面張力,有利于氣體交換[2]。
2.5補液護理患者心肺功能不全,故補液過多或過快都可加重心臟負擔,會使呼吸困難加重,甚至急性肺水腫;相反補液過少或過慢則達不到補液的目的。補液時應嚴格記錄24h出入量,為補液提供依據。
2.6嚴密觀察病情
2.6.1神志改變患者常處于缺氧狀態(tài),往往反應遲鈍,如果出現明顯的頭痛、嗜睡、躁動不安、意識模糊甚至昏迷,提示肺性腦病,應立即報告醫(yī)生。
2.6.2皮膚和黏膜顏色注意觀察口唇黏膜及指(趾)端皮膚是轉紅潤還是紫紺加重,了解給氧效果。
2.6.3咳嗽、咳痰的量、顏色及粘稠度若咳嗽加重,痰液呈膿性,提示呼吸道感染加重,護士應注意收集痰培養(yǎng)標本,為用藥提供參考。如痰液轉為白色,提示炎癥被控制。
2.6.4血壓和脈搏改變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均可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心律不齊,繼而出現脈搏緩慢,血壓下降,循環(huán)衰竭表現。
2.7皮膚護理患者皮膚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腫,皮膚表面溫度下降,因此,應溫水擦浴每日2次,協(xié)助翻身每2h 1次,便后應注意清洗會陰,防止皮膚感染以及壓瘡的發(fā)生。
2.8健康指導患者長期臥床,活動減少,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瘀血,故一般患者食欲減低,應鼓勵患者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營養(yǎng)飲食;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防止受涼,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內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49.
[2] 凌再英.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