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224—02
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事業(yè)的不斷進步,靜脈留置針在臨床中的運用范圍不斷擴大,并逐步取代傳統(tǒng)鋼針。靜脈留置針又稱導管針,近幾年在我院廣泛應用,因其操作方便,套管柔軟,套管在靜脈內留置時間長且不易穿破,減少了骨科病人因反復穿刺而造成的靜脈損傷、感染(因骨科病人骨折造成局部的腫脹、固定等限制了輸液血管的有效選擇范圍,往往在有效的范圍內反復穿刺),有效保障了治療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明顯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從而節(jié)約了人力、物力[1]。所以熟練掌握靜脈留置針操作及護理對于骨科護士尤為重要。
1 準備
1.1 穿刺前護士的準備
儀表端莊,服裝整潔,頭發(fā)符合要求,無長指甲,戴口罩,六步洗手法洗手。
1.2物品的準備
治療車、輸液執(zhí)行單、雙瓶架、無菌棉簽、止血帶、碘伏、膠布、藥物、輸液器、無菌手套、留置針(選擇使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一次性靜脈使用留置針【18G\20 G\22 G\24 G\】,型號合適的留置針),3M透明敷貼、彎盤、治療車下備污物框、污物桶、銳器盒、必要時備繃帶和夾板。
1.3患者評估
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自理能力,配合程度,輸液藥物的性質,評估患者局部皮膚及血管情況(根據(jù)病情,盡量避開骨折肢體,選擇有彈性、相對粗直、血流豐富的血管,因下肢靜脈較上肢靜脈瓣多,易發(fā)生靜脈炎,血流緩慢,故首選上肢靜脈),向患者解釋穿刺目的及注意事項。
2 穿刺
2.1彈性好、粗直、血流豐富靜脈的穿刺
病員取舒適體位,選擇好血管,常規(guī)消毒(消毒范圍8cm×8cm),在穿刺點上方10cm處扎緊止血帶,使靜脈足夠充盈,然后繃緊穿刺遠端的皮膚,使靜脈充分固定,使留置針與皮膚成15~30的角度、針尖斜面朝上,于血管上方將留置針刺入靜脈,見回血降低持針角度5°~10°,再沿血管方向進針約0.2cm,使導管尖端進入血管內部,將針芯退出0.2~0.3cm,右手固定針翼,左手持針座送軟管,將軟管全部送入靜脈內,松止血帶打開調節(jié)器,觀察流速,將針芯取出,只保留其外套管留置在血管內,進行封閉式固定。
2.2較細、塌陷及各種原因所致外周循環(huán)衰竭靜脈的穿刺
方法同上至導管進入血管后(細小靜脈和毛細血管進針的角度為10°~15°),先松止血帶,再將針芯退出至白色隔離塞,左手輕輕繃緊皮膚,右手持針座送管,將軟管沿血管方向平行全部送人靜脈內,打開調節(jié)器,觀察流速,拔出針芯,進行封閉式固定。
3 固定
穿刺成功后如何固定是至關重要的。固定位置一般以穿刺點為中心,使3M敷貼緊貼皮膚,盡量平整無漏氣。并在透明膜上記下留置當日的日期、時間。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碘伏消毒皮膚后可降低透明膜的粘貼效果,穿刺前應先用碘伏消毒,再用酒精脫碘。
4 封管
4.1常見封管法
輸液完畢或暫停輸液,檢查套管在血管內,穿刺部位無異常后封管。以3~5ml無菌生理鹽水或3~5ml肝素鈉鹽水(肝素5u/ml)沖管連接肝素帽,封管后關閉留置針開關。
4.2正壓封管法
當輸液完畢時,關閉輸液器的調節(jié)器,將針頭與肝素帽分離,消毒肝素帽,用抽有封管液(3~5ml無菌生理鹽水或3~5ml肝素鈉鹽水)的注射器直接刺入肝素帽內,先緩慢推注封管液2ml,然后邊推邊退針,使封管液充滿整個管腔及肝素帽腔(以拔出針頭時針尖有液體溢出為佳),再將留置針延長管上的關閉夾在靠近Y接口端夾閉,拔掉針頭。
5 護理
5.1在整個過程中要求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嚴格檢查留置針的包裝及效期。做到技術熟練,動作準確、輕柔。
5.2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護理
5.2.1堵管的預防及護理:造成堵管的原因有護士在操作時血管選擇不當,置管方法錯誤。病員輸注液體的性質,封管液的選擇不合適,封管方法錯誤,患者自身因素等等。其中高濃度液體,靜脈營養(yǎng)液輸注后導管沖洗不徹底是造成導管堵塞的常見原因。因此,在靜脈留置針的護理中,首先是血液制品、營養(yǎng)液、高濃度液體輸液時應選擇較大直徑靜脈,并徹底沖洗管道;其次,要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減少因血管內壁損傷而導致血栓形成;再者就是嚴密巡視液體,嚴防液體滴空,每次輸液完畢用生理鹽水(或肝素鈉鹽水)脈沖式正壓封管。脈沖式的封管方法可使生理鹽水在導管內形成小漩渦,把導管內殘留藥物沖洗干凈,以免殘留的藥物形成微粒堵塞導管。頭皮式套管針在攔截片夾閉后還應邊推邊拔出針頭,以達到正壓封管(注:靜脈留置針攔截片夾閉時應夾閉延長管近套管端1/4)[2]。最后穿刺肢體避免下垂及用力。每次輸液前應先抽回血,再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導管。若發(fā)生堵管時,切記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確方法是回抽,以免將血栓推進血管內,導致發(fā)生其他并發(fā)癥。
5.2.2皮下血腫的預防及護理: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練,技巧掌握不好,操之過急,動作不穩(wěn)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針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腫。因此我們護理人員在操作時一定要認真選擇血管,避開關節(jié)及靜脈竇部位操作。掌握熟練的穿刺技能,力爭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因穿刺不當引起皮下血腫。如果發(fā)生皮下血腫應更換穿刺部位,血腫部位局部按壓后給予冰敷,24小時后硫酸鎂溶液濕敷。
5.2.3液體滲漏的預防及護理:血管選擇不當、進針角度過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動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人血管內甚至部分露出皮膚外等,是導致液體滲漏的主要原因。因此,為避免液體滲漏,護理人員除必須加強基本功訓練外,還應3M敷貼妥善密閉固定好留置針,留置針尾翼應完全覆蓋,透明敷貼下避免留有空氣。避免留置針肢體過度活動,必要時可適當約束肢體,發(fā)現(xiàn)液體滲漏應拔針,并抬高患肢再用硫酸鎂等濕敷。
5.2.4局部靜脈炎的預防及護理:靜脈炎的癥狀有穿刺部位血管紅、腫、熱、痛,觸診時靜脈如條索般硬、滾、滑并且無彈性,嚴重時局部針眼可擠出膿性分泌物,并可伴有發(fā)熱等全身癥狀。預防的方法是操作時動作輕柔,減少套管針來回移動,以減少對血管內壁的機械損傷。在滿足治療的前提下盡量選用細、短的留置針,可減少機械摩擦血管內壁損傷,從而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同時要有計劃地更換輸液部位,每次輸液完畢用生理鹽水脈沖式正壓封管,避免殘留藥物刺激局部血管,引起靜脈炎。最后就是留置針的最佳留置時間是72-96小時,留置時間越長靜脈炎發(fā)生率越高,因此,每次輸液前后均應檢查局部情況,有紅、腫、熱、痛及硬化應及時拔管,并予以理療。
5.2.5靜脈血栓形成:靜脈血栓多見于血流緩慢的靜脈內。據(jù)報道,久病臥床患者發(fā)生在下肢靜脈的血栓比上肢靜脈多3倍。另外,反復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針進行靜脈穿刺導致血管壁損傷,也是血栓形成的促發(fā)因素。為防止血栓形成,盡量避免選擇下肢靜脈留置針,如特殊情況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靜脈穿刺,輸液時可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縮短藥物和液體在下肢靜脈的滯留時間,減輕其對下肢靜脈的刺激,穿刺時對長期臥床的患者,且留置時間不能過長。輸液過程中,持續(xù)濕熱敷穿刺側肢體,尤其是冬天寒冷季節(jié),還應注意穿刺肢體的保暖。
5.3宣教
首先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留置針的目的,優(yōu)點、方法;告知靜脈套管針的套管柔軟,不易損傷血管,可有效保證輸液安全。靜脈套管一般可保留3-4天,可減少患者反復進行靜脈穿刺的痛苦,并使患者在輸液過程中活動更為方便,在輸液過程中,如穿刺部位出現(xiàn)疼痛、腫脹等癥狀,均屬異?,F(xiàn)象,應及時向醫(yī)護人員反映,護士將根據(jù)具體情況更換穿刺部位或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輸液完畢,做封管處理后,經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局部進行熱敷,以增加血液循環(huán)及血管彈性?;颊呖勺杂苫顒?,但需要注意:穿刺的部位用力不要過猛,穿刺側肢體避免受壓,負重或過度活動,否則套管針內可能會有少量回血情況,這不會影響第2天繼續(xù)輸液和患者健康?;颊咭⒁獗3执┐滩课坏母稍?、清潔。
6 體會
近幾年來,靜脈留置針在骨科臨床的廣泛使用,其優(yōu)點明顯,在使用的整個過程中病員感覺舒適,且能夠保持靜脈管道的持續(xù)通暢,便于搶救,并減少普通頭皮針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降低對淺表靜脈的損傷,保護了血管,給臨床患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雖然它存在許多并發(fā)癥,但只要正確使用,嚴格執(zhí)行護理操作常規(guī),做好周密的預防措施,不斷的探索,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為患者提供安全,舒適的護理,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護理主題。靜脈留置針在以后的臨床中將會得到更加普遍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慧.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護理劑預防[J].健康大視野,2012,10,20(10):158.
[2] 程美娟.靜脈留置針并發(fā)癥預防及護理[J].安徽醫(yī)學,2011,6,32(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