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196—01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日益加重,中國的老年人越來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來越高,我國1999年10月正式宣布進入老齡化社會[1],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高,人體組織結構進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逐步出現障礙,身體抵抗力逐步衰弱,活動能力降低,以及協(xié)同功能喪失,會出現老年性癡呆,老年性精神病,老年性耳聾,腦動脈硬化以及由此引致的腦卒中等老年人特有的疾病,以及如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痛風、震顫麻痹等老年人常見的疾病,老年人疾病的特點可概括為“一人多病,癥狀不典型,并發(fā)癥多,發(fā)展迅速”。因此及時、合理的治療,可使病情得到及時控制,減少發(fā)病率,降低病死率。老年人由于年老體衰,聽力、記憶力、自理能力,甚至認知能力明顯降低,缺乏求治的意志,導致對治療方案失去信心,對治療容易產生不依從性。自2011年以來,我們根據78例60歲以上老年患者的不同狀態(tài)和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護理干預,取得一定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科老年患者78例,其中男54例,女34例,年齡62~87歲,其中高血壓65例,糖尿病47例,腦中風后遺癥12例,冠心病37例,震顫麻痹22例,或伴其他病癥9例。入院后除按常規(guī)給予治療、護理外,對老年患者進行認知、用藥、行為、情緒、家庭關系等方面的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遵醫(yī)依從性。
2 方法
入院時通過入院宣教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為每一位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患者疾病概況、以及在飲食、服藥、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評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心理需求、家庭情況、文化程度、飲食習慣以及對疾病的認識程度,進行疾病健康教育、發(fā)放自編健康知識的小冊子等,并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以下干預。
2.1 認知干預指導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告知老年人各種細胞器官組織的結構與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逐年老化,因而適應力減退,抵抗力下降,發(fā)病率增加。讓其了解自己病因及相關發(fā)病機制、預后情況、治療方法,配合檢查并說明其重要性。針對患者的認識誤區(qū),進行重點指導、重點宣教,及時反饋信息,進行效果評價,確保健康教育效果。同時增強自我保健的意識,從而改善生活質量。
2.2 飲食干預指導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老年人消化功能差,平時應做到少食多餐,不漏餐,每頓飯只吃八、九分飽。多食用低動物脂肪、低膽固醇、低鹽的食物。多食用富含纖維素、維生素、微量元素的蔬菜和水果,海鮮類食物由于含有較高的膽固醇,不宜多吃,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預防癌癥及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
2.3 生活習慣干預老年人由于器官老化,或飲食習慣不好,愿意吃精糧,甜食,肥美的食物;會引起血管硬化、高血壓的發(fā)病率增高,還會引起便秘。排便正常是監(jiān)測老年人身體狀況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只要每天能夠順利排一次便,身體不會有太大問題,因此指導老人多食用粗纖維食物,合理飲食,養(yǎng)成定時自然排便的習慣。適當鍛煉,但不要過量。老年人大部分不好運動,護理人員應引導和組織患者在室內外適當散步。下棋、學打太極拳等活動,經?;顒又w。保持和提高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
2.4 心理干預協(xié)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心理,熱情接待患者,介紹
病區(qū)環(huán)境、消除陌生感和孤獨感,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鼓勵患者說出心理感受,耐心傾聽患者心聲,同時向患者說明治療不僅靠醫(yī)生、護士,還要靠患者積極合作,講述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避免消極暗示。采用放松訓練、呼吸訓練法、轉移視線等[2],方法幫助患者自我的調整,改變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消除負面情緒。
2.5 用藥干預老年患者由于患多種疾病,服藥種類多,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容易增加,護理人員要加強病人的正確用藥指導,要不厭其煩地反復說明。每位患者準備一張“服藥卡片”,注明藥物和醫(yī)囑,內容包括藥物名稱、服藥方法及給藥的特殊囑咐,如睡前、飯前,飯后,空服等,使病人和家屬一目了然。對慢性疾病患者,應建立持之以恒的服藥常規(guī),把遵醫(yī)服藥納入日常生活之中。
對于老年人的治療,護理干預十分重要。只有增加同患者的交流,并注意傾聽患者的想法與感受,發(fā)揮家庭社會等支持體系各方面的工作,能極大地鼓舞老年人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增強其遵醫(yī)治療依從性,促進身心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藏傳蘭,葉春福,曾毓。內科老年疾病的護理干預。中外婦兒健康,2011,19(6):423-424.
[2] 陳文敏戚鳳萍,心理干預對住院患者的遵醫(yī)依從性及促進疾病康復的作用,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