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185—02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是骨科非常成功的手術之一,尤其是近年來手術技術、假體材料與設計飛速發(fā)展,幾乎所有的患髖關節(jié)疾病而引起的疼痛和顯著功能障礙的患者通過髖關節(jié)手術都可以獲得顯著 改善,所有高齡的股骨頸骨折的病人都可以通過該手術達到關節(jié)重建及早期下床活動的目的。隨著手術數量開展的增多,我們應當看到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一些并發(fā)癥,如:感染、術后脫位、假肢松動、深靜脈栓塞均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后果,我科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共完成人工置換術19例,取得滿意效果。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運用整體護理理念,制定嚴密的圍手術期護理計劃,加強心理評估和干預,進行良好的健康指導,與預后宣教,也是預防和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保證手術圓滿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1]?,F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19例患者,男4例,女1517例,年齡52-88歲,平均年齡70歲,其中股骨頭無菌壞死4列,股骨頸骨折15例。
1.2 方法: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硬麻下患者取側臥位,在患髖取后外側切口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或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2 結果
本組病例無一例發(fā)生靜脈栓塞,關節(jié)脫位1例,無髖部感染。術后疼痛數字準確,NRS評分(1-6)[2] 。
3 護理
3.1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的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尤其長期的關節(jié)功能喪失、疼痛的折磨,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情緒不穩(wěn)定,同時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對手術的期望值很高,但又怕手術效果不理想,術后可能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面臨產生焦慮恐懼心理,應熱情接待患者,耐心聽取患者主訴,針對不同個體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耐心,向患者解釋有關知識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和手術的過程及如何人配合,術后可能要注意的問題,介紹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同時要求患者有能吃苦接收術后嚴格的康復鍛煉的思想準備?;颊呷缫蛲鈧拢蠖酁闀r發(fā)性,對疼痛、麻醉、手術有較大的恐懼心理,我們要有耐心和同情心安慰指導患者,耐心的解釋患者提出的問題,解除患者對麻醉和手術的恐懼心理,使患者情緒穩(wěn)定配合醫(yī)生的麻醉和手術。
3.1.2 營養(yǎng)護理:大多數骨科患者均適用于經口進食,包括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軟食、普食等。應協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并提供適宜的飲食環(huán)境和鮮美可口營養(yǎng)搭配合理的食物,必要時協助患者用餐。
3.1.3 術前護理:
3.1.3.1 指導患者聯系床上排便:術后患者往往不能下床活動,因手術和麻醉的影響易發(fā)生尿潴留和便秘,因此患者術前3日應練習床上排尿和排便功能。
3.1.3.2 指導患者深呼吸、咳嗽:深呼吸有助于肺泡擴張,促進氣體交換,預防肺部并發(fā)癥,因此教會患者深呼吸,有效呼吸咳痰方法,并指導患者術前須戒煙2周以上。
3.1.3.3 指導患者翻身及床上活動。
3.2 術后護理
3.2.1 生命體征:術后24小時內定時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
3.2.2 體位安置:術后6小時全麻患者由于麻醉未完全清醒,應去枕平臥位, 頭偏向一側,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或嘔吐物排出,防止誤吸造成窒息。
3.2.3體位護理:術后給以平臥位,患肢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穿“丁字鞋”,防止髖關節(jié)脫位。人工髖關節(jié)脫位易發(fā)生在手術室回病房的搬運過程中、全身麻醉過程的躁動狀態(tài)下或臥床操作中。準確的保持患肢外展位是防止脫位的關鍵,無論是搬運患者還是護理操作,協助排尿排便都要保持外展中立位,可在雙腿間放置梯形枕,翻身時患側為主。
3.3 疼痛的護理:
?觀察疼痛的部位和性質及程度,了解疼痛的原因。?介紹疼痛的性質及規(guī)律,緩解焦慮情緒。?指導患者應用無創(chuàng)性解除疼痛的方法:松弛方法,分散注意力等。④疼痛劇烈時可適當給予鎮(zhèn)痛劑或使用鎮(zhèn)痛泵,并觀察用藥后的效果。
3.4 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護理:
3.4.1 壓瘡:由于長期臥床也 因疼痛而未進行活動,因而易發(fā)生壓瘡。預防措施:勤翻身,避免骨突起部位長時間受壓,受壓部位給予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保持床單元整潔,易受壓部位用氣墊及棉圈托起,使其不與床面接觸而避免受壓,一旦發(fā)生壓瘡要積極治療。
3.4.2 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其預防措施:加強翻身拍背,協助肢體活動,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及咳痰,多飲水等。
3.4.3 深靜脈血栓(DVT):由于肢體活動減少以及靜脈輸液對血管的損傷與刺激,易并發(fā)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靜脈炎[3]。應鼓勵患者多進行患肢的功能鍛煉并協助患肢的被動運動或按摩,如已發(fā)生靜脈血栓或靜脈炎時,應立即停止活動,并發(fā)癥給予抗凝治療。
3.5 康復功能鍛煉
3.5.1 早期(術后2-7天)術后患肢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穿“丁字鞋”防止髖關節(jié)脫位,并開始下肢所有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所謂等長收縮就是肌肉的主動收縮但不引起關節(jié)活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于術后第二日開始練習,其方法是:護理人員立于患者患側,將右手置于患側肢體腘窩處,左手置膝關節(jié),手掌相對。囑患者膝關節(jié)伸直,患肢下壓護理人員的右手后放松,護理人員的左手則明顯感到髕骨上下抽動一次。如此反復進行下壓放松動作,股四頭肌能得到較好的等長收縮。一般指導患者2-3次后就能很好的掌握動作要領,然后進行主動的練習。重復20次/組,逐漸遞增至40次/組,每天2-3組。腳趾屈曲與背身運動:主要是最大限度屈伸患肢小關節(jié),并帶動小腿肌肉運動。避免髖關節(jié)內外旋。每個動作保持10秒,重復20次/組,每天2-3組。臀收縮運動:患者平臥,收縮臀肌保持10秒,重復20次/組,每天2-3組。直腿抬高運動(主動為主,被動為輔):抬高≤30°,保持時間10秒 開始逐漸增到20秒。同時進行深呼吸練習。練習的頻率和強度一般為每間隔1-2小時,練習5-10分鐘,以自己不感到十分疲勞為度。術后第3日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坐起,進行輕度屈髖練習,時間不宜過長,一般限定在半小時之內。
3.5.2 中期(術后8-15日)繼續(xù)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仰臥屈髖屈膝運動:一手托膝一手托足跟,在不引起異常疼痛情況下屈髖(≤90°),禁止髖關節(jié)內收內旋,否則會導致髖關節(jié)脫位。臥位到作為運動:用雙手支撐于床上,屈健腿伸患腿,利用雙手和健腿支撐力將患腿自然垂于床邊,每日2-3次。坐位到站位點訓練:患者先在床上坐起,沒有頭暈等癥狀后,在床邊坐下,先下健肢再下患肢,雙手要把持床沿,逐漸下床。無頭暈心悸等癥狀后再開始在床邊扶雙拐站立10秒/組,每日2-3次。扶拐床邊站立練習行走,行走時應扶雙拐不負重行走,健腿先邁,患腿跟進,拐杖隨后,有人在旁邊保護。每日20秒,每日2-3次。術后6-8周后可部分負重。
3.5.3 后期(術后3周-3個月)繼續(xù)進行中期功能鍛煉,并逐漸增加練習的時間和頻率。術后6內”六不要”:不要交叉雙腿;不要臥于患側,如臥患側,雙膝間應放以軟枕;不要坐沙發(fā)或軟椅;坐位時不要前傾;不要彎腰拾物;不要床上屈膝而坐。術后6-8周內避免性生活。棄柺時間因人而異,一般要在行走穩(wěn)定并且無行走痛后。完全康復后可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跳舞、騎自行車,應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排便不能采取蹲位。定期向醫(yī)生隨訪至終身。
4 小結
全髖置換是關節(jié)重建手術中最為有效的手術,術后配合有計劃的康復訓練,能最大限度的改善關節(jié)功能,矯正畸形和緩解疼痛,適用于股骨頸骨折及股骨頭壞死的患者,隨著手術技術的成熟及社會老齡化進程,該類手術患者日趨增多,通過以上護理操作,大大降低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體現了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護理人員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扎實的基礎和專業(yè)知識,過硬的操作技術,嚴密觀察病情,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時為醫(yī)生提供診斷治療依據,提高手術療效及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骨科實用護理手冊 王培霞,黃秀軍,史書路,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2] 實用骨科學 陸裕樸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1994年6月
[3] 現代骨科學 陳崢嶸 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0年5月(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