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兒橈動脈穿刺是為了分析小兒缺氧程度及水電解質(zhì)流失情況而采取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穿刺成敗與否重點取決于患兒胖瘦、解剖部位、脫水循環(huán)障礙、 疾病影響有關,另外還與患兒及家長合作、 操作技巧、 心理因素有關。
【關鍵詞】小兒;橈動脈;穿刺技巧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153—01
小兒橈動脈位置較淺且細小,可選擇性小,又由于小兒哭鬧而不容易觸摸到橈動脈搏動的切確部位,造成穿刺失敗。為了提高橈動脈穿刺成功率,減少患兒的痛苦,有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本文將介紹解剖部位、穿刺技巧及影響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1 解剖部位:橈動脈先經(jīng)肱橈肌與旋前圓肌之間,繼而在肱橈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下行,繞橈骨莖突至手背,穿第1掌骨間隙到手掌,與尺動脈掌深支吻合構成掌深弓。橈動脈下段僅被皮膚和筋膜遮蓋,是臨床觸摸脈搏的部位。[3]
橈動脈穿刺最常用的部位:距橈骨莖突近心端2—3cm搏動最強處。
2穿刺方法分為:垂直法、斜刺法、目測法
2.1垂直法:橈動脈穿刺時,先取得患兒和家長的合作,患兒應將待穿刺惻手腕向外伸展,掌心向上,穿刺點位于第一與第二條腕橫紋之間便可觸及橈動脈搏動,消毒左手食指、中指,分別放在橈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的縱向兩側,相距約1-2cm處固定橈動脈,食指、中指均應能夠觸摸橈動脈的搏動,中間是搏動最明顯處,做好穿刺標記。將2ml注射器以垂直角度進行穿刺,進針要快、 準 、穩(wěn)、幅度均勻不宜過大,因橈動脈位置較表淺,以免刺破對側動脈壁,見回血后,輕拉針栓抽取適量的動脈血。
2.2 斜刺法:先取得患兒和家長的合作,術者用已消毒的左手食指觸摸橈動脈搏動最明顯的位置,使橈動脈恰在手指下方,做好穿刺標記,進針,橈動脈穿刺的進針方向為向心方向針針翼與皮膚呈10°—20o角(肥胖患兒呈20o—30o)進針,見回血后,輕拉針栓抽取適量的動脈血。
2.3目測法:需兩人共同協(xié)作,協(xié)作者站在患者同側,兩手在穿刺上方10cm處輕輕握住患兒前臂,拇指將穿刺部位皮膚上提蹦緊;操作者左手緊握患兒待穿刺側手,使其手心向上,以拇指固定患兒手心其余四指放置患兒手掌背側,食指托于腕關節(jié)處,使之仰伸25o—45o常規(guī)消毒后,右手持頭皮針(連接好的注射器)與皮膚呈15o—20o(肥胖者進針角度適當加大20o—30o)在第二道腕橫紋)橈側1/4或1/3處為中線與外側的1/2處為穿刺點進針,見回血后,輕拉針栓抽取適量的動脈血。[1]
3 取血完畢:拔出穿刺針,局部壓迫止血10—15分鐘,對有出血傾向,凝血機制不良或有高血壓的患者,壓迫時間應適當延長。將針頭插進棉簽內(nèi)排盡小氣泡,再迅速將針頭插入膠塞內(nèi),防止血液與氣體接觸,并將注射器在兩手間搓動4—5次,使肝素與血液混勻。
4 其他影響因素
4.1 患兒穿刺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操作者的技術水平,還取決于患兒及其家長的合作和態(tài)度,所以穿刺時,操作者一定要保持一種平穩(wěn)的心態(tài),這對提高橈動脈穿刺成功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4.2 溝通技巧。在短時間內(nèi)與患兒及其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解釋橈動脈穿刺必要性,穿刺的難度,取得家長的配合對于提高穿刺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①語言性溝通。語言性溝通是一種最有效的溝通方式。護士要用溫和的,理解的及鼓勵的語氣與患兒溝通。②非語言性溝通。護士用手勢、 眼神等與患兒溝通,如通過擁抱、 愛撫、 微笑等減輕患兒的恐懼感。
4.3環(huán)境因素。給患兒穿刺時應選擇在光線充足、溫度適宜的環(huán)境下進行,因為光線過強過暗,都會影響穿刺的成功率。
護理操作注意事項:
在進行橈動脈穿刺時,針頭進入動脈后,因患兒哭鬧而引起動脈血管痙攣收縮,不能馬上見到回血,需稍待片刻可見血液涌出。因此,穿刺后如未見回血,不可急于進退針頭,以免造成穿刺失誤。穿刺結束后用于棉簽按壓穿刺部位5-10分鐘,防止動脈血壓過大,而引起出血或出現(xiàn)血腫。[2]
5 總結
總之,針對不同患兒的不同情況,采取有效的穿刺方法很重要,但護士的心理素質(zhì)因素也同樣重要,采取適當?shù)闹w語言、微笑及可親的語言都會取得家長及患兒的配合,可以提高橈動脈穿刺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鄧玉英;官衛(wèi)媚;賀少瓊;梁麗芬;劉瑾英;陳香韶; 目測定位法在新生兒橈動脈穿刺抽血的應用[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年7月第16卷第14期:1674-4721
[2] 蔣潔; 橈動脈穿刺抽血定位方法探討與護理[J],淮海醫(yī)藥,2007年5月第25卷第3期:1008-7044
[3] 陳琦, 使用頭皮針穿刺橈動脈的體會[J]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12年第8期:1672-3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