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研究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方法:選擇2008年6月至2012月6月因需行膽囊切除術的患者48例,隨機分為腹腔鏡手術者24例(腔鏡組)和開腹手術者24例(開腹組)。兩組患者在手術前24h及手術后24h、48h、72h采集外周靜脈血,分別測定血糖 (BG)、皮質(zhì)醇(P)、C反應蛋白(CRP)。結果:兩組患者術前24 h的BG、P、CRP水平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腔鏡組的 BG、P、CRP水平均低于開腹組 (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對膽囊切除機體應激反應比較小。
【關鍵詞】腹腔鏡;開腹術;膽囊切除術;應激反應
【中圖分類號】R65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098—02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開腹膽囊切除術是兩種常用的手術方式。開腹膽囊切除術切口大,創(chuàng)傷重,疼痛明顯,其他系統(tǒng)并發(fā)癥較多,術中創(chuàng)面出血較多,手術時間較長,下床活動晚,胃腸功能恢復及進食較慢。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腹腔鏡技術在膽囊切除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腹腔鏡膽囊摘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和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易被患者接受和認可。但是,兩種手術方法對機體創(chuàng)傷性應激反應的影響目前在國內(nèi)外報道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比較兩組手術前后血糖 (BG)、皮質(zhì)醇(P)、C反應蛋白(CRP)的變化,從而比較兩種術式對患者的應激反應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6月至2012月6月間我科收治的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膽囊息肉準備擇期行單純膽囊切除術患者48例,其中男30 例,女18例。采用雙盲抽樣的方法隨機分為腔鏡組和開腹組,每組各2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腔鏡組采用全身麻醉,用Veress氣腹針穿刺造氣腹術,氣腹壓力同上組均采用“二人三孔法”操作切除膽囊。全部病例均遵循“后側進路、安全線右側分離”原則分離粘連,顯露“三管一孔一臟器”[1]。(即膽囊管、肝總管、膽總管,小網(wǎng)膜孔及右肝臟面)后離斷膽囊管和膽囊動脈,順行或逆行切除膽囊。膽囊床均電凝處理,術后可根據(jù)膽囊床滲液情況置放引流管。
開腹組采取氣管插管全麻,于右側肋緣下斜切口,長約10cm,切開腹壁各層,然后在膽囊三角處依次離斷結扎膽囊管、膽囊動脈后,將膽囊從膽囊床上剝離,根據(jù)患者情況決定是否縫合膽囊床及放置引流管。
1.3 檢測指標 兩組患者手術前24h,手術后24h、48 h、72 h采集外周靜脈血,離心后, 取血清放置于—20℃冰箱冷凍備用。測定在室溫下復溫后進行,用全自動血糖分析儀測定B G,用散射比濁法測定CRP,用放射免疫法測定P。
2 結果
2.1 應激指標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24h的BG、P、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開腹組的BG、P及CRP水平與腔鏡組比較,在術后24h,48h,72h較腔鏡組明顯升高( P<0.05 );腔鏡組的BG和P在術后72h同落到其術前24h水平( P>0.0 5),而開腹組的BG和皮質(zhì)醇水平在術后72h仍然高于其術前24h 水平(P<0.05 );腔鏡組和開腹組的CRP都在72h高于術前24h水平(P<0.05),但是腔鏡組的C R P回落的速度明顯快于開腹組( P<0.05 ) (見表1)。
3 討論
應激反應是指機體突然受到強烈有害刺激(如創(chuàng)傷、手術、饑餓等)時,通過下丘腦引起血中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濃度迅速升高,糖皮質(zhì)激素大量分泌。動物處于應激狀態(tài)時,丘腦下部一腦垂體一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活動增強,激素分泌增加。適度的應激對機體抵抗外界損害是有利的,但應激過度可能會加重對組織器官的損害。手術致使機體產(chǎn)生應激反應,其程度與手術創(chuàng)傷的大小密切相關,創(chuàng)傷越嚴重,機體的應激反應越激烈[2]。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不僅能獲得與傳統(tǒng)手術相 同的療效 , 而且具手術創(chuàng)傷小,對機體應激小,利于穩(wěn)定機體內(nèi)環(huán)境,從而有利于術后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李忠堂,顧伏平,王國喜,等.膽囊后外側入路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5,10(1):55—57.
[2] 晁志濤,彭彥輝,王存川,等。內(nèi)鏡腹腔鏡聯(lián)合治療膽管結石對機體應激反應的影響.中國內(nèi)鏡雜志,2009,15(6):59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