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052—01
前言
死亡教育是指引導人們科學、人道地認識死亡、對待死亡,以及利用醫(yī)學死亡知識服務于醫(yī)療實踐和社會的教育。其主旨在于使人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人人都不可回避的死亡問題,首先是正確地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死亡,同時也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他人的死亡。死亡教育不僅讓人們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價值、活得無痛苦,而且還要死得有尊嚴[1]。
隨著文明的推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但重視優(yōu)生、優(yōu)活,也追求優(yōu)死。臨終關懷在我國越來越受重視。由于幾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死亡文化的桎梏,人們對死亡觀還存在著很大的誤區(qū),醫(yī)護人員長期以來習慣的道德價值觀、醫(yī)學、護理倫理觀與臨終關懷也有著一定的沖突。普及死亡教育無疑應是實施優(yōu)死制度和普及優(yōu)死的前提。死亡教育是開展整體護理的要求,其實施直接影響臨終患者的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及時的展開死亡教育便顯得十分迫切和有意義了。我國臨床進行死亡教育研究進展的綜述如下:
1國內研究現(xiàn)狀
1.1港臺地區(qū)死亡教育現(xiàn)狀
1.1.1臺灣研究現(xiàn)狀
20世紀末,臺灣教育界將死亡教育引入,稱為“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在學校廣泛開展生命教育課程,并將2001年定為臺灣的“生命教育年”[2]。黃天中[3]出版了死亡教育系列叢書;臺灣的醫(yī)學院均開設了死亡心理學等課程。臺灣很重視對護理系學生的生死教育,很多學校將其列為必修課。
1.1.2香港研究現(xiàn)狀
香港最初的死亡教育采用綜合的方法,將死亡和瀕死的知識整合到其他課程中,主要采用講授形式,重知識傳授,而不是態(tài)度和技能的培育,護理學生(護生)也沒有機會檢測自己對個人經(jīng)歷和臨終患者的反應。近年來對護生或注冊護士的死亡教育中均嘗試PBI。教學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護理人員對死亡和瀕死持有積極態(tài)度,并能獲得相關的知識和心理社會技能[4]。
1.2大陸地區(qū)死亡教育現(xiàn)狀
與港臺地區(qū)相比,大陸的死亡教育起步晚,發(fā)展嚴重滯后?;仡櫰浒l(fā)展歷史,死亡教育首先在醫(yī)學教育領域、圍繞倫理問題而展開[5]。內地的死亡學研究始于80年代[6],1988年7月,中國內地第一次全國性的安樂死學術研討會上首次提出努力開展死亡學教育、更新死亡觀念的問題。國內護理界死亡教育總體還處于理論水平,大多數(shù)護理院校未單獨開設死亡教育課程。護生在校期間不能獲得系統(tǒng)的死亡教育,在職繼續(xù)教育也缺乏相應的培訓內容,護理人員對死亡教育知之甚少[7]。
2提高死亡教育實行方法
2.1 提高護士對死亡教育的認知水平
死亡教育使人們懂得如何保證健康,有價值、無痛苦,而且還要死得有尊嚴,既強化了人們的權利意識,也利于促進醫(yī)學發(fā)展。護理人員對死亡教育的態(tài)度同時直接影響到臨終護理的質量,管理者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提高護理人員對死亡教育重要性的認知。
2.2 提高公眾對死亡教育的認識,樹立科學的死亡觀
應該呼吁社會利用媒體宣傳、印刷廣告等方式開展死亡教育知識的普及,減輕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為護士開展死亡教育提供適宜的倫理環(huán)境。
2.3 重視護士對死亡教育相關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
隨著整體護理的開展和深入,護士在護理工作中越來越重視對病人的身心護理,但是,在護理臨終病人時所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識以及技巧,對死亡話題探討也較少。
2.3.1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死亡觀
不同文化背景,死亡觀不同,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接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多數(shù)人對死亡是采取否定、回避的態(tài)度的。要對病人及其家屬開展死亡教育,首先應該對護理人員自身開展死亡教育,提高其素養(yǎng),擺脫其對死亡的恐懼,樹立科學的死亡觀,本著真誠善良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責任心對病人及其家屬開展死亡教育。
2.3.2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死亡教育知識、技能培訓
臨終關懷與死亡教育是現(xiàn)代護理學需要研究的新學科、新課題,鑒于目前死亡教育的現(xiàn)狀,應對護理人員強化有關死亡教育知識、技能的培訓,通過自學、短期學習班、院內講課、脫產(chǎn)學習班、脫產(chǎn)進修等,使他們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則和技巧,處理好“告知事實”和“避免傷害”的沖突,掌握癥狀控制、生死問題談話與教育等相關知識,使死亡教育成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2.3.3死亡教育應作為護生的必修課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在人們還未經(jīng)過良好的死亡教育,不具備科學死亡觀的國情下,作為培養(yǎng)護士的醫(yī)學院校,應將臨終關懷學作為護士的必修課,繼續(xù)探討“臨終關懷”、“死亡教育”的適宜教學內容和方法體系,借鑒國外教育形式,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組織編寫有特色、前瞻性的系列教材,使我國的死亡教育具有高起點和適用性”[8]。
參考文獻:
[1] 諸葛毅,在高等護理專業(yè)開展死亡教育的社會價值[期刊論文],醫(yī)學與社會,2006(03)
[2] 傳宏,楊海燕.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qū)生死教育現(xiàn)狀的比較.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3):11—12.(3)(4)醫(yī)學教育必須重視死亡教育,岳亮,《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
[3] 黃天中.死亡教育概論I:死亡態(tài)度及臨終關懷研究.臺北:明田出版社,1992:1-532.
[4] Wong F K,Lee W M,Mok E.Educating nurses to care for the dying in Hong Kong: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Cancer Nurs,2001,24(2):112—121
[5] 劉輝,張希晨,李燕.災難托起的生命倫理命題:死亡教育.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8,21(5):97—99.
[6] 傳宏,楊海燕.中國內地和臺灣地區(qū)生死教育現(xiàn)狀的比較.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3):11—12.
[7] 峰平,崔靜,趙繼軍.護士對死亡教育培訓內容需求的調查分析.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3):340—342.
[8] 翟曉萍,戴新娟,腫瘤科護士對死亡教育的認知及實施現(xiàn)狀調查,調查研究,2006(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