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建筑具有難以替代的文化內涵,這是中國建筑設計在全球化文化浪潮中巋然不動的魅力。美國建筑學家沙里寧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城市在適應全球化的同時又需要保持“本地性”,建筑如何去體現(xiàn)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是個問題,把本土特色轉化為一種全球趨勢。
今時今日,中國的城市結構和城市輪廓在變化著,最為普遍的商業(yè)性建筑都具有一種不同于前一個經(jīng)典“建筑時代”的特征。各式各樣的新穎建筑拼貼在長安街上,與原有的建筑交錯混雜,構成了一種新的形態(tài)。城市猶如一個生命體,它隨著時間的變化,定會經(jīng)歷許多猶如由生長、繁盛到衰老的變化。在城市的生長中,建筑有著不可取代的位置,它既凝聚著文化又彰顯著文化,既歸結了文化又推動了文化。如果說建筑是城市的組成細胞,那么建筑設計就是這個城市的靈魂。隨著時間的流逝,建筑會穿越意識、穿越文脈和文化的層疊,直接抵達知覺。一座城市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特色就是通過一個個建筑設計體現(xiàn)的,國內外許多城市都因擁有標志性的特色建筑作為城市名片而聞名世界,公眾通過了解建筑的意義價值來感知文化。
世界在變,城市的功能在變化,人們需求的建筑也隨之改變。動則生存,但生存的前提是運動的肌理和結構,這就是歷史、文化和精神。一個沒有肌理和結構的運動只能像浮萍,也就無所謂生存。建筑的文化策略就在于強化這種肌理和結構。擁有現(xiàn)場性及與特定地域和時段有關的針對性,建筑與城市環(huán)境及所代表的事物產(chǎn)生互為依存的關系,走出它的靜態(tài)情狀走向變動的城市,走向它的公共空間和日常生活。
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建筑文化形式就是通過建筑以最直接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當然,建筑不是在自身范疇內的自言自語,而是與地段環(huán)境融為一體。要用城市的觀點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體的布局以及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在體形、體重、空間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與地區(qū)相適應的技術條件手段,再結合功能,整合、優(yōu)選、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有個性的精品。城市的發(fā)展也要通過許多不同的技術手段來達到防災、生活質量改善、產(chǎn)業(yè)競爭、小區(qū)生活維系、都市景觀提升等有利于城市繼續(xù)發(fā)展的結果。
建筑是城市的細胞、文化的語言,能傳遞給人最直觀的文化感受。同時,建筑又是文化的容器和內涵,包羅生活方式的種種元素。建筑可以說是文化的晴雨表,身上刻著時代的痕跡,光陰荏苒中展現(xiàn)著文化的陰晴圓缺。當下,中國既需要能創(chuàng)造城市未來的建筑,也要有和城市的歷史、文脈契合貫通的建筑,用時間能驗證它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