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價上漲過快的一線城市來看,由于商品住宅用地長期供應稀缺,導致商品住宅市場中長期處于上漲狀態(tài),尤其是過去兩年,由于樓市調控政策頻出,開發(fā)企業(yè)拿地熱情不高導致土地市場成交量價低迷。盡管短期內起到市場降溫的作用,但宅地供應稀缺影響了當前房地產市場尤其是房價的走勢。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過去幾年土地市場總體上供應量少、供求關系緊張決定了當前房價仍然面臨快速上漲的壓力。
最近以來,北京、沈陽、南京、廈門、福州、廣州、杭州等城市樓市異常瘋狂——“日光盤”、半夜排隊、連夜開盤情景又現,購房者中,中小投資者眾多。由于,部分大中城市或多或少出現“日光盤”的現象,這使得不少購房者擔心在通脹預期下樓市后期供應不足、房價反彈上漲而繼續(xù)惶恐入市。
從樓市調控政策走向及趨勢來看,無論是最近的“深八條”、“京七條”、“滬七條”,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釋放的信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基本上是通過增加中低價位的市場供應、改變供求關系的角度來調控市場。從調控手段來說,從市場的角度來調控市場的特征比較突出,沒有更多地強調原有的限購等行政化手段和措施。從這個角度來講,政策層面正在呈現出市場化、經濟化手段逐步替代行政化的限購手段的趨勢。
此外,二套房首付比例提高至七成、收緊限購政策等多數政策屬于短期行為,不具備長期執(zhí)行效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此項政策在三中全會前夕發(fā)布,從作用的角度來講,應該和“新國五條細則”一致,為短期內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救火”政策,短期內的政治意義大于實際的市場意義。
因此,限購等行政化調控手段并不是一個長效性調控措施,遲早有其退出的一天。從未來趨勢來講,通過“深八條”、“京七條”、“滬七條”等短期內過渡性政策,為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出臺做好鋪墊,為限購會逐步寬松取消,經濟手段、市場手段代替行政化調控手段和措施營造市場機會。
從市場供求關系來看,一線城市、部分二線城市仍然面臨供求關系相對緊張的局面,短期內的調控政策,包括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解決不了根本性的相對緊張的供求關系。當前市場基本面回暖,房價持續(xù)小幅上漲是趨勢,盡管部分城市有“階段性”的收緊的調控政策,但是不要再奢望短期內會出現房價下跌的行情。因此,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講,只要根據自身預算盡可能早地買房就可以。在樓市基本面持續(xù)回暖與好轉的市場背景下,房價持續(xù)上漲已成為共識,“買早總比買晚劃算”是一個基本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