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避暑山莊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景區(qū),其修造歷史悠久,自我形成協調而完善的水系結構。但由于其古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持續(xù)干旱,河湖水量銳減,造成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水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大大降低了避暑山莊的文化品位和旅游資源價值。該文闡述了避暑山莊水系及古水利工程的歷史變遷,分析指出山莊水系存在的問題,介紹了為修復古水利工程,重現皇家園林風采所采取的修復對策與工程措施。
關鍵詞:避暑山莊;水系工程;歷史變遷;存在問題;對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124-02
避暑山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世共89年建設、擴建和完善,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2)正式竣工。此園建造遵循“鑒奢尚樸,寧拙舍巧”的造園理念,植木栽花、建亭造榭、挖湖筑堤。山莊內有主干河流武烈河,沿岸熱泉眾多,形成協調而完善的水系結構。但是由于其古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持續(xù)干旱,河湖水量銳減,造成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水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大大降低了避暑山莊的文化品位和旅游資源價值。本文從避暑山莊水系及古水利工程的歷史變遷、存在的問題以及所采取的修復對策與工程措施進行闡述。
1 避暑山莊水系及古水利工程的歷史變遷
在避暑山莊建設的過程中,匠師們特別注意水源的利用,一方面構筑“水心山骨”為特色的皇家園囿,一方面修建引水入園工程和長達5km多的防洪工程——清壩,理順了水流,不僅可以抵御洪水,還形成了龐大而協調完善的水系結構。
1.1 山莊引水工程 山莊引水工程全長約5km,沿途大小水閘有20余座,引水入園從武烈河上游暖流喧波水閘開始,沿山腳入莊流行,途徑文津閣后分為兩條水路,一條匯入內湖;一條與如意湖、澄湖及其他湖泊相連。然后,湖水通過水心榭流入銀湖,再通過德匯門回注入武烈河。整個水系自然藏曲,促成湖泊、溪流、瀑布與洲島、亭榭、殿堂、樓閣的巧妙布局。但是到了咸豐與同治年間,由于國事動蕩、國庫空虛,避暑山莊疏于管理,水系工程年久失修,導致水路中斷、湖泊萎縮、引水功能衰退。直至解放后,中央政府撥款多次,調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guī)模的挖湖清淤,促進了園林景觀和水系的恢復。
1.2 清壩防洪工程 清壩共分為南北兩段,北段從上游獅子溝南開始到德匯門,約5km,由一條道路相隔分為“里壩”和“外壩”,二者合二為一組成避暑山莊的防洪工程;南段從德匯門開始到承德大橋,約1km,是承德市重要的安全保護系統。清壩高6~7m,頂寬4.5~5m,壩體結構:基礎為長約1.5m的柏木樁固底,上鋪0.2m板石;壩體迎水面為白灰漿砌條石,厚約0.6m,背水面虎皮石漿砌,之間填筑三合土和黃土。清壩工程作為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防洪工程,歷經幾百年的洪水沖刷,一直經受住了考驗。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凍融破壞,造成了清壩下沉、出現裂縫等問題,嚴重影響其防洪保安作用的充分發(fā)揮。
2 山莊水系存在問題
武烈河亦稱“熱河”,是流經承德市區(qū)最主要的河流,其環(huán)繞避暑山莊和城區(qū)東側,向南流入灤河。隨著城市的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山莊水系持續(xù)多年干旱,水環(huán)境日趨惡化,“水患、水少、水臟”成為影響山莊水系的重要因素,同時還破壞了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
2.1 水患頻繁,防洪標準低 由于武烈河流域的地勢地形較為陡峭,每遇暴雨則會加大洪水的流速和強度,因此造成此流域洪水頻繁發(fā)生,平均不到20a就發(fā)生1次。其中1938年洪峰流量高達4 500m3/s;1994年“7.13”洪水,洪峰流量達1 420m3/s。同時,由于避暑山莊位于武烈河的凹地,市區(qū)河道防洪最為薄弱,受地理位置的影響,水患集聚造成洪水沖刷、大橋漫頂、斷裂等現象不斷發(fā)生。根據國家《防洪標準》要求,《海河流域防洪規(guī)劃》規(guī)定世界文化遺產地防洪標準為100a一遇,而市區(qū)段現狀防洪標準僅達20a一遇。不僅會對避暑山莊極易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還會在國際和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2.2 水資源緊缺,用水不能保障 武烈河流域平均降雨量為572.8mm,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61億m3,且每年以1%的速率遞減,而湖泊主要靠天然降雨和地表徑流供給水源,水量隨自然氣候影響較大,很不穩(wěn)定,特別是在每年的枯水期,山莊內部生態(tài)系統更容易受到破壞,造成承德市內水資源人均量嚴重緊缺,甚至會影響城市日常用水和生態(tài)用水。從1999年開始,武烈河持續(xù)8a進入枯水年,出現了歷史罕見的連年斷流,對避暑山莊的旅游經濟、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使世界遺產的聲譽受到影響。
2.3 水污染嚴重,局部水環(huán)境惡化 由于城市水控制工程設施薄弱,城市生活、生產等各種污水通過不同的渠道紛紛排入河流,日直排放量高達幾萬t,污水隨著河水流入避暑山莊的湖水中,使得旅游景區(qū)的湖水污濁不清,異味發(fā)出,水污染較為嚴重。如果遇到枯水期,污染更加明顯,甚至達Ⅴ類或超Ⅴ類水質,局部水環(huán)境極度惡化。
3 修復古水利工程,重現皇家園林風采
避暑山莊作為“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范例”,其水環(huán)境建設主要是山莊引水入園恢復工程和清壩加固工程,這不僅可以弘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世界文化遺產,而且還可重塑避暑山莊水系景觀。
3.1 實施清壩加固工程和武烈河綜合治理工程 清壩加固工程和武烈河綜合治理工程是避暑山莊古水利修復工程的兩項重點工程,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二者需要同時施工。清壩加固主要是在六合塔附近和旅游橋上游的2個位置,由于加固點處于武烈河的凹岸,長年洪水沖刷造成壩基受損嚴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深達3m的大坑,直接影響整個壩體的穩(wěn)定性,導致大壩下沉不均勻,出現裂縫等現象。因此,此區(qū)段需要根據河道的走向、地理位置綜合整治,進行加固。1999年開始動工,在距清壩壩基4m處沿清壩修筑長540m、厚0.8m、深至基巖的混凝土防沖墻,防沖墻與清壩之間設鋼筋混凝土水平鋪蓋,以減緩或遏制壩體下降,同時避免繼續(xù)出現裂縫或縫隙加大加深。此項工程竣工后,通過多年的觀測顯示,基本未出現惡化現象,基本消除了清壩的安全隱患,
3.2 實施山莊引水入園恢復工程 該工程于2002年開始實施,引水口修建截潛流防滲墻和工程壩191.5m,鋪設引水管道1 041m;從暖流喧波到內湖,共開挖恢復水道2 152m,拆除非文物建筑2 000m2,清挖土石方33萬m3,修復橋閘11座;2006年完成了山莊引水入園恢復工程,引水流量為0.22m3/s,每年可向避暑山莊供水600萬m3。歷經300a滄桑的供水故道恢復通水,不僅恢復了山莊半月湖、長湖、內湖水面2.8萬m2,而且使沿線歷史景觀得以重現。
3.3 建設橡膠壩及蓄水工程,打造優(yōu)美的人文水景觀 從安遠廟大橋到入河口城市中心區(qū)12km河段,規(guī)劃設計12道梯級橡膠壩工程,形成了240萬m2的平湖疊水景觀。從安遠廟大橋至半壁山市中心段,堤防工程、6道梯級橡膠壩工程已全部竣工,形成水面120萬m2,總庫容100萬m3,臨水兩岸建成16萬m2的濱河綠化景觀長廊。為了進一步解決避暑山莊生態(tài)用水的問題,在避署山莊的第二道橡膠壩的附近修建了倒虹吸水利工程,將庫區(qū)水直接引入東湖,每年可為湖區(qū)補水200萬m3?,F在正在建設的水景觀工程為總體規(guī)劃中的現代都市文化帶,從半壁山大橋至武烈河入河口建設6道橡膠壩,修筑堤防工程13km,建設景觀橋2座,臨河生態(tài)景觀11萬m2。工程建成后,與原有的6道橡膠壩相連接,將成為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橡膠壩群,水域面積達240萬m2,加之避暑山莊63萬m2的湖區(qū),市區(qū)將形成水面300多萬m2,市區(qū)常住人口平均每人擁有10m2水面。
參考文獻
[1]李相國.修復古代水利工程 整治避暑山莊水環(huán)境[J].中國水利,2007(12):49-50.
[2]李相國.實施水資源統一調度 再塑避暑山莊與城市水環(huán)境[J].河北水利,2007(1):12-13.
[3]姜桂民.淺析避暑山莊水文化[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3):6-8.
[4]周政民,劉長林,姜桂民,等.大避暑山莊水戰(zhàn)略市區(qū)旱河生態(tài)水網建設探討[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1(5):69-71.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