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探索小麥晚播在南陽盆地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和產量形成特點,于2010-2013年進行了小麥晚播試驗。結果表明,在設定播期處理內,半冬性小麥和弱春性小麥各個播期均能正常完成生育期,并獲得較好的產量,最晚播期小麥成熟收獲不會影響下茬秋作物適期播種。
關鍵詞:小麥;晚播;試驗;南陽市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37-03
小麥是南陽市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66.67萬hm2以上。由于紅薯、棉花等部分作物騰茬較晚,以及可能出現的干旱、雨澇等不利天氣影響,造成我市一定面積的小麥晚播。為了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同時為了研究探索小麥晚播在南陽盆地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和產量形成特點,在2010-2011年開展弱春性小麥品種晚播試驗的基礎上,2012-2013年又擴大到半冬性小麥品種,繼續(xù)開展小麥晚播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參試品種 試驗選用半冬性小麥品種和弱春性小麥品種,其中半冬性小麥品種為西農979,弱春性小麥品種為鄭麥9023。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田設在宛城區(qū)溧河鄉(xiāng)袁老家村張西然責任田內,面積0.1hm2。試驗田為砂姜黑土,土地平整,地力均勻,中高肥力,前作為玉米,單產600kg/667m2。試驗田具備灌溉條件,交通便利。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播期處理,分別為播期1(2012年10月19日)、播期2(2012年11月12日)、播期3(2012年11月27日)、播期4(2012年12月11日)、播期5(2012年12月26日)、播期6(2013年1月10日),以正常播期播期1為對照,共設12個小區(qū),每小區(qū)面積為9m×6.2m=55.8㎡,按半冬性品種和弱春性品種分為兩個區(qū)組,各區(qū)組內小區(qū)按播期時間由早到晚順序排列,不設重復。為了試驗便于操作,半冬性品種和弱春性品種同一時間播種,同時除了正常播期即播期1外,其他5個播期相隔15d;始播期播量為10kg/667m2,播期2播量為15kg/667m2,播期3播量為18kg/667m2,播期4播量為24kg/667m2,播期5、播期6播量均為25kg/667m2。
1.4 播種與管理 各小麥播期處理按預定時間進行人工開溝手撒播種。由于晚播期小麥苗適宜鳥類取食,因此采取驅鳥措施,其它管理措施與大田管理相同。各播期處理于5月27至6月1日成熟,6月3日收獲完畢。
2 結果與分析
2.1 小麥生育進程 從2012年10月19日始播,至2013年1月10日播種完畢,2013年6月1日最后一個播期成熟,6月3日收獲完畢,所有播期處理的小麥均能正常完成整個生育進程,獲得產量,且不會對后續(xù)秋作物種植產生不利影響。從出苗情況看,正常播期(始播期)播種的處理8d內出苗,2012年11月27以后播種的處理至2013年1月14日開始出苗,最后一個播期處理2013年2月24日出苗,出苗時間持續(xù)長達4~5個月;從成熟時間看,從5月27日至6月1日,持續(xù)大約7d時間。整體來看,小麥播期對小麥生育進程的影響非常明顯,從出苗到收獲,隨著播期推遲,出苗期明顯推遲,各處理生育時期均向后推遲,早播生育期延長時間長于晚播生育期。越冬后,隨著氣溫升高,晚播期小麥生長發(fā)育進程加快,追趕早播期小麥,最后小麥成熟期集中在7d內完成。不同播種小麥關鍵生育期見表1。
2.2 小麥苗情 從冬前苗情來看,越冬前僅有播期1(正常播期)、播期2出苗,而且播期2未有分蘗,播期1基本達到壯苗標準。2013年2月28日,小麥返青期調查時,經過越冬期和越冬后期籽粒萌發(fā),各播期處理全部出苗,但只有播期1和播期2小麥出現分蘗,形成群體。4月13日,播期1(正常播期)即將進入抽穗期,播期2處于孕穗期,其它播期均處于拔節(jié)期。播期1、播期2已經兩極分化,其它播期有少量分蘗,其中播期5、播期6的西農979整個生育過程沒有出現分蘗。通過小麥成熟期667m2穗數調查,截至最晚播期2013年1月10日播種的小麥,主要依靠主莖成穗,但其出現的分蘗也能成穗。綜合各播期小麥全生育過程來看,除播期1外,所有播期處理小麥苗情均為弱苗,所以超過正常播期范圍的晚播不利于形成壯苗。各播期小麥返青期、拔節(jié)期苗情調查見表2、表3。
2.3 小麥產量形成因素和產量分析
2.3.1 播期與成穗數 隨著播期推遲,為了彌補小麥不能分蘗或分蘗減少而造成群體數不足,播量合理增大,播期與成穗數可能沒有直接聯系。
2.3.2 播期與穗粒數 無論是半冬性品種還是弱春性品種,均是播期5穗粒數最多,分別是38.3粒、40.5粒,從總體上看,隨著播期推遲,穗粒數有增多趨勢,晚播小麥有很強的籽粒形成能力。
2.3.3 播期與千粒重 播期1的西農979和播期2的鄭麥9023千粒重最高,分別為41.21g和46.29g。從總體上看,隨著播期推遲,千粒重有增加趨勢。一般來說,播期早的小麥灌漿好,千粒重高于播期晚的小麥。
2.3.4 播期與產量 播期1的西農979與播期2的鄭麥9023產量最高,分別為570.5kg/667m2、553.4kg/667m2,播期3的西農979、鄭麥9023產量最低,分別為318.0kg/667m2、320.0kg/667m2,播期6的西農979產量位于第二位,為419.0kg/667m2。總的趨勢是播期早的有利于產量形成,產量高,播期晚的產量偏低,但晚播期小麥也具備高產潛力,可以獲得高于早播期小麥的產量。在本次試驗中,從最終產量可以看出,半冬性品種與弱春性品種,都可以用于晚播生產救災,最晚播期的半冬性品種西農979產量高居第二位(見表4)。
3 小結與討論
在設定播期處理內,半冬性小麥和弱春性小麥各個播期均能正常完成生育期,獲得較好的產量,最晚播期小麥成熟收獲不會影響我市下茬秋作物在適播期內播種。此次試驗兩類小麥均未出現不能完成生育期的極限播期。半冬性小麥品種和弱春性小麥品種在適播期后隨著播期推遲,其產量形成規(guī)律總的趨勢是播期早有利于產量形成,產量高,播期晚產量偏低,但晚播期小麥也具備高產潛力,可以獲得高于早播期小麥的產量。
雖然半冬性小麥適宜于早播,弱春性品種適宜于晚播,但在播期相同情況下,兩類品種產量皆有高低,最晚播期的半冬性品種西農979產量在試驗中居第二位。
本次試驗中,半冬性品種與弱春性品種最晚播期(2013年1月10日播種)667m2產量在350~420kg,都可用于晚播生產救災。這一結果對指導我市晚播小麥生產尤其是災害性天氣條件下救災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此結論是1a試驗結果,且在特定氣象條件下得出的,因而有必要進一步試驗驗證。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