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回家的路上,許多提前拜年的短信如車窗外飛散的雪花紛至沓來,美麗且冰冷,如隔著一層透明的玻璃。唉,人不見面就算拜年了!真是信息時代,一通群發(fā),省心省力又避免了被拒絕的尷尬。男女老少無顧忌地重復著,拿著同一道具、說著同一臺詞、懷著同一心態(tài)、干著同一個事……一窩蜂似的趕大集,給你拜年了??晌也粷M足,總想透過這層玻璃去看到一個個熱情的面孔。
中國人把過年看得很重,過年是一年中最大份量分量的節(jié)日。年就是家的味道。小的時候是開心和熱鬧,長大后是思念和責任,老了后是享受和懷舊。少時過年穿新衣、吃油果、放鞭炮、串門子、收年錢,年是幸福的味道。長大后離家走四方,歷經(jīng)苦難只為振興家門、修身齊家,名利成敗已不是個人榮辱,責任大于天。不管在外是否成家立業(yè),家永遠是夢中的港灣,年是一個回家的呼喚。老了就想兒女在身邊,哪怕是給老爸老媽端口水、遞個勺子也是享受,更不要說在故園四處走走緬懷過去,年是夕陽留不住的風景線。年是一個古老的精神寄托,和家的概念融為一體,其強大的種姓歸屬感的影響力和約束力、血緣關系的親和力都為年增添了特有的內(nèi)涵。只要回家過年,一道菜是年味、一杯酒是年味、一句話是年味、一柱香是年味、一拜一叩是年味、爆竹門聯(lián)是年味、紅包禮物是年味。俗話說,不回家等于沒過年,于是,就有了中國特有的幾十億春運人流大遷移。年和家是分不開的。
年有法理的精神。有錢沒錢都過年,不問經(jīng)濟地位和社會階層,是承載每個家庭希望的重要儀式,更是千年理教得以延續(xù)的重要保證。中國的傳統(tǒng)契約基本上是以過年為時限的。約定俗成,年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法理的概念。只因如此,年關,催債的躲債的演繹出一幕幕人間悲劇。最典型的是黃世仁和楊白老楊白勞,一個逼債,一個躲債。逼債的有法理上的契約,年關就是一年的收成結算日,過了年就等于投資和勞作白瞎了。躲債的是情理上生存的法則,再窮過年也要稱上些白面,扯上二尺紅頭繩,歡歡喜喜給我喜兒過個年。富過年,窮也要過年。不讓過年,就要鬧革命。是要革命,就憑朱門酒肉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路有凍死骨也要革命,更何況錦衣玉食和饑不擇食的矛盾已超出法理調(diào)和的范疇。
年有古老的敬神文化內(nèi)涵。過年最重要的內(nèi)容是除夕夜祭祖,之前臘月二十三還要請鬼神,招待各路神仙。年節(jié)的籌備應當從過小年就開始了,各種敬神儀式一直延續(xù)到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爺。可見年在國人心中的重要和神圣。在魯迅生活的年代,祭祖的儀式是繁瑣繁瑣和講究的。在《祝?!返奈恼吕?,祭祖的過程更是一種家教和孝道文化的規(guī)范,盡管后人不以為然。除夕之夜,迎先人、敬神靈,守夜是一種家祭文化,也是生者和逝者的人神對話,但這種嚴肅和莊重難以再現(xiàn),這是一種文化缺失的必然。而今,年三十晚上迎先人不是在家里的大門,城市馬路上到處是焚燒的紙錢、香柱和貢品,不分東南西北方位,像是瞬間進了鬼城,一片烏煙瘴氣,整個城市籠罩著刺鼻嗆人的煙硝煙硝味,不要說污染環(huán)境,在這種敷衍了事的亂碼下,不知哪家的先人能找到自己的家。這種景象和手機群發(fā)的景象構成過年的新的風景線,真叫人郁悶。
我不反對發(fā)信息拜年,回不了家過年的,有特殊原因的發(fā)個信息拜年可以??!但我反對把中國過年的傳統(tǒng)文化理解為低俗以至迷信。我希望的年味是什么呢?是一家人的團聚的歡聲笑語,是長輩和繞膝兒女圍攏的喜慶圖畫。是同事同學好友相聚增進友誼的時刻。是團聚和諧的畫面;是有意味的回顧和展望;是我們民族吃苦耐勞、積極向上、敬老攜幼、重友親朋、熱情好客的人情的豐富展現(xiàn)。那一聲聲喜慶的爆竹,是辭舊迎新的歡樂的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