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共享空間是大學圖書館在信息共享空間基礎上,為適應大學教育體制改革,滿足大學生交互式學習需求而營造的新型協作式學習環(huán)境。分析學習共享空間的內涵和功能,對構建國內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提出建議。介紹香港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建設的經驗及江漢大學圖書館的實踐。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創(chuàng)新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213-03
前言
變革與服務成為數字信息環(huán)境下大學圖書館的發(fā)展趨勢。大學圖書館必須重新審視和定位圖書館在支持終身學習和學術研究中的角色,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重新確定圖書館的功能和責任,以適應大學教育發(fā)展需要。“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簡稱 LC)”適應了大學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以信息共享空間為基礎逐漸發(fā)展起來,它將數字技術、現代化設備及各種信息資源相融合,提供學習幫助服務和參考咨詢服務,培育用戶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技能等信息素養(yǎng)。LC將圖書館的資源、服務及環(huán)境融入學習全過程,引導用戶交流思想和分享智慧,促進學習研究和知識創(chuàng)造,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和“學會學習”的理念。
一、從信息共享空間到學習共享空間
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 Commons,簡稱 IC)起源于1992 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圖書館對大學生開放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簡稱 IA)”,并逐漸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大學圖書館發(fā)展起來,為大學生提供協作式學習環(huán)境以及技術支持和信息服務,備受歡迎。2004年,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 Beagle 以信息共享空間為基礎,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觀點:信息共享空間建設與服務需要學校其他相關服務部門共同參與,而不能僅僅依靠圖書館,將這些機構的空間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學習資源、設備資源以及人力資源加以整合,通過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與協作,為全校師生提供一個沒有時空限制、以學習和學術研究為主要目的的無縫空間環(huán)境。Beagle 把這個無縫空間環(huán)境命名為學習共享空間。學習共享空間強調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來促進學習協作,整合實體資源和虛擬資源,以促進個人及小組學習和研究。
LC的本質主要體現在:通過協作,充分利用社會人際網絡關系對組織內部隱性知識進行挖掘,促進自身學習,實現知識共享和知識創(chuàng)新。特別強調合作管理,即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挖掘人際網絡關系隱性知識,最終達到加強學習效果的目的。
二、LC的內涵和功能
LC是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協同交互式學習環(huán)境,它融合了學習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及人力資源等虛實結合的無縫式互動平臺,強調對協同式學習過程的全面支持,是一種促進學習、交流和研究的全新服務模式。LC強調對協同式學習過程的全面支持,強調對小組交流、協作和指導的支持。
學習共享空間的作用表現在能夠提高用戶的信息素養(yǎng),促進研究成果的最大化以及實現組織內的知識共享和創(chuàng)新。組織用戶在圖書館員的幫助下查找、檢索、分析和利用信息資源,在這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信息素養(yǎng)得到提高。另外,組織用戶中的隱性知識也會在大家的共同學習、探討中促進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變,從而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創(chuàng)新。學習共享空間主要由一個物理學習共享空間和一個虛擬學習共享空間組成。物理學習共享空間通常包括開放學習區(qū)、小組學習室、多媒體工作室、電子教室、休閑區(qū)等;虛擬學習共享空間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和設備資源等各種資源。
三、高校圖書館LC的建設布局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國內大學圖書館的館舍普遍較大,很多圖書館都建有電子閱覽室,條件好的圖書館還有無線網絡,這些都在客觀上給LC建設提供了條件。將LC嵌入圖書館建筑中。通過改造某些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對于有些受數字資源的影響、平時利用率不高的中外文專業(yè)期刊閱覽室,可以配置多功能的計算機、打印機等設備,增設小組討論區(qū)、個人學習區(qū)等,通過改造,把部分閱覽室打造成分散的LC。
(一)從電子閱覽室起步
電子閱覽室具有資源豐富、設備完善的特點。電子閱覽室是最接近學習共享空間的,但需要進行適當的改造,比如改變目前機器的擺放方式、建立團體學習室、電子教室等,使之更適合小組學習與討論;增加復印機、打印機、掃描儀、多媒體等設備,方便讀者上傳下載等。 在人員方面,電子閱覽室一般要有專職館員或學生助理館員參與小組的協作學習和討論。
(二)對閱覽室進行改造
目前多數高校圖書館都設有樣本閱覽室和研究間以及暢通的網絡設備,并且一些圖書館的學科館員工作于各閱覽室。在建設學習共享空間時以充分利用這些有利的人力、物力條件。樣本閱覽室以其圖書種類全、不外借的特點提供方便的閱覽;同時在樣本閱覽室設置研究室,可以分一個人和多個人的研究室多種,以方便個人自習以及小組學習。在研究室配置電腦、接通網絡,利用虛擬資源,再根據各個研究課題配備相應的學科館員,與小組人員協作學習。
(三)在信息共享空間基礎上建設
信息共享空間包括資源、服務和空間三個要素。學習共享空間包含信息共享空間的所有要素和功能。隨著一些大學圖書館對信息共享空間的成功實踐,使得從信息共享空間向學習共享空間發(fā)展成為一種可能。圖書館可以利用信息共享空間中的實體空間(這些實體空間通常包括文獻資源區(qū)、讀者培訓區(qū)、文獻復制區(qū)、視聽演示區(qū)、個人學習區(qū)、團體學習區(qū)和休閑閱覽區(qū)),加強自習區(qū)和團體學習室的建設,將團體學習室按照學習小組分成多個;在硬件上配備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必須的設備;在人員上增加學科館員的數量;提高學科館員的素質;增強協作學習以及知識共享的意識;在服務上除了提供原有的參考咨詢服務外,還要賦予學科館員與學習小組成員共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協作式學習功能。
(四)建立特色學習區(qū)域
以用戶為中心,促進協作式學習,因需而變,徹底改造大學圖書館自修室等功能單一場所,建立特色學習區(qū)域,例如學習研究室、小組討論區(qū)、個人研究室、考研專區(qū)、資源利用指導室、計算機技術指導室、寫作試驗室、語言學習室、網絡休閑室、文化素養(yǎng)區(qū)等等。
四、香港高校圖書館LC建設經驗
在我館赴香港高校圖書館學習考察時,香港大學圖書館和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都重點介紹了他們的LC的建設。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為適應學校學制的變化,考慮進行空間轉型,建設學習共享空間。他們采取分期建設的方案,2005年建設了一個Information Space,非常受歡迎,給了后期很好的參考。之后建設Learning Commons,首先進行調查,征求讀者意見,建成一期后,再作調查,看讀者喜歡哪一點設計,不斷征求意見,根據反饋情況反思、改進、完善,使建設與需求相符。
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的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設置有電子資源工作區(qū)、媒體資源工作區(qū)、單人/雙人學習間、法律討論室。為殘疾人員提供富含人情味的輔助設施服務:如有Zoom Text可放大計算機屏幕上的文本,提供部分語音合成功能;有提供給視力殘障人士使用的特大屏幕;有供輪椅使用者使用的計算機終端;有給肌肉喪失功能人士使用的揭頁機等等。
香港大學圖書館的LC集學習、研究、打印和咨詢服務于一體。圖書館旨在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咨詢服務,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經驗。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中心的學習共享空間,正在發(fā)展成為一個校園樞紐。自2012年10月15日起,智華館學習共享中心已經推出了咨詢服務,為學生提供以下方面的協助:使用圖書館的服務和設施;制定檢索策略;搜索信息資源;設立個人協商進行深入的信息搜索。咨詢服務時間為周一至周五從1到下午5點,地點在R區(qū)指定的學生咨詢服務區(qū)。
香港高校圖書館的LC建設都充分體現了這樣一種理念:整合傳統(tǒng)圖書館資源、數字圖書館資源及服務,為用戶提供一個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和空間,讓用戶可以在這里完成學習或研究的過程,包括信息的搜集、整理、運用,及最后學習與研究成果的撰寫、制作與展示。因此,其LC在服務上融合了參考咨詢、小組學習預約、多媒體借閱、電子資源檢索、打印、掃描、圖片制作、光盤刻錄等功能,并結合學校自身狀況,融入服務特色。香港地區(qū)高校圖書館的LC建設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五、江漢大學圖書館LC實踐
江漢大學圖書館新館于2001年投入使用,在設計時將七至九樓共54個房間全部規(guī)劃為研究廂,每個房間都配備有計算機、網絡、電話、沙發(fā)等設備,供教師科研使用,其設計和服務理念具有IC的雛形,只是設備設施還比較簡單,沒有配置打印機、掃描儀、投影儀等設備及各種應用軟件,也沒有配置相關人員。在實際使用中,由于數量有限,僅供教師申請使用,其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手段和服務范圍都非常有限。圖書館可在現有基礎上添置設備設施和信息資源,加強服務人員包括參考咨詢人員、應用技術支持人員和技術維護人員的配置,向更廣泛的用戶開放,拓展服務內容,將圖書館打造成信息中心和學習中心。
2013年江漢大學圖書館計劃對中文報刊閱覽室進行改造,將閱覽室進行動靜分區(qū),閱覽室前端鋪設深色地板膠的區(qū)域為學習討論區(qū),放置休閑沙發(fā)茶幾,構筑學習共享空間;后端鋪設淺色地板膠的區(qū)域為閱覽自習區(qū)。兩區(qū)中間在地面用銅條、空間用屏風進行區(qū)隔,使二者相互不受影響。同時對墻面進行改造、裝修,使其成為宣傳圖書館文化和館藏的場所。并由專業(yè)館員與讀者交流、溝通,為讀者提供包括館藏利用、信息檢索等全方位的服務。
結語
圖書館建設LC應根據本館特點和用戶需求建設,由于LC沒有固定的模式,各館可以依據自身實際,嘗試和探索符合自身特點和用戶需求的作法,在空間上打造LC,在服務中融入LC理念。LC代表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新潮流,并對整個圖書館界的服務創(chuàng)新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范艷芬.變革與服務:大學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建設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1,(2):18-19.
[2] 朱必云,周鳳飛,冉東賢.論學習共享空間[J].情報雜志,2009,(6):311-313.
[3] 康存輝.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文化氛圍營造[J].圖書情報工作,2011,(3):87-89.
[4] 龐海燕,遲?,f.高校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的創(chuàng)建[J].情報探索,2011,(7):117-119.
[5] 姚玲杰.清華大學與圭爾夫大學圖書館共享空間比較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3,(2):24-26.
[6] Library advisory service available at Chi Wah Learning Commons.[EB/OL] http://obelix.lib.hku.hk/newsblog/?p=241,2013-07-10.
[7] Loertscher,David V.;Koechlin,Carol.The Virtual Learning Commons and School Improvement.Teacher Librarian,2012,(6):20-24.
[8] Heitsch,Elizabeth K.;Holley,Robert P.The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Commons:Some Reflections.New Review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1):64-77.
[9] Loertscher,David V.;Diggs,Valerie.from library to learning commons:a metamorphosis.Teacher Librarian,2009,(4):32-38.
[10] 朱小梅.打造用戶學習中心:圖書館學習共享空間構建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1):83-90.
[11] 許春漫.當代學習理論視閾下泛在學習共享空間的構建[J].情報資料工作,2013,(1):27-32.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