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2000—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Eviews分析對社會保障支出和人力資本的動態(tài)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社會保障支出與人力資本之間存在長期協(xié)整關系,社會保障支出變化確實是人力資本變化的原因。提出社會保障支出在對人力資本培育中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支出;人力資本;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073-03
一、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本的形成
(一)人力資本
當代西方經濟學普遍認為,資本主要有兩種形式: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體現在物質形式方面的資本為物質資本,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資本為人力資本,即人力資本是通過教育、培訓、保健、勞動力遷移、就業(yè)信息等獲得的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技能、學識、健康狀況和水平的總和。人力資本投資是使勞動者獲得人力資本的主要方式。人力資本投資渠道包括營養(yǎng)及醫(yī)療保健費用、學校教育費用、在職人員培訓費用、個人和家庭為適應就業(yè)機會的變化而進行的遷移活動等[1]。
(二)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是國家通過對其國民提供物質或者服務形式的幫助來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一種方式。它主要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yōu)撫。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社會保障支出包括撫恤、社會福利救濟費、社會保障補助支出、行政事業(yè)單位離退休支出。
(三)社會保障提高人力資本存量
我們可以從人力資本和社會保障的概念中發(fā)現,他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保障對人力資本投資起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保障本身就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形式,社會保障中所包括的各種保障項目都能夠對人力資本的提高起到作用。另一方面,社會保障還作為一種激勵因素,激勵人們自發(fā)地重視人力資本的投資。
1.社會救助對人力資本的培育
中國社會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基本內容,并輔以專項救助。專項救助包括教育救助、醫(yī)療救助、住房救助和法律援助。
貧困、疾病和缺乏教育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對于生活在貧困中的人來說,健康狀況和受教育權利往往難以保障。社會救助對這些人意義重大。教育救助可以讓適齡兒童獲得受教育權利,為貧困學生提供物質和資金援助,讓這些人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術技能;醫(yī)療救助是對健康的投資,可以讓受助者的身體得到保證。這些救助都相當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對人力資本的培育。
2.社會保險對人力資本的培育
社會保險是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主要內容包括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等。它可視為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形式,對人力資本的“保值”和“增值”產生重要的影響。
養(yǎng)老保險能夠改變人們對于未來的預期,消除勞動者晚年的后顧之憂。對其家庭來說,無需再因養(yǎng)老而進行過多的儲蓄,因此邊際消費傾向將大大增加。這些消費一部分將用于人們的基本生活,而另一部分將被用于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勞動能力。
人的健康是整個人力資本的基礎,它直接決定著其他人力資本投資的效果。醫(yī)療保險能夠補償疾病所帶來的醫(yī)療費用,使患病者不至于使原來積累的人力資本因病大大降低,甚至歸零。另外,醫(yī)療保險可以減輕患者家庭負擔,讓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增加社會未來的人力資本。
失業(yè)保險的待遇中除了領取失業(yè)保險金以外,還包括了免費接受職業(yè)指導、職業(yè)培訓等就業(yè)服務。在現代經濟下的技術的進步和產業(yè)結構變化,對勞動者的技能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許多失業(yè)者就是因為自身的人力資本不能滿足需要而失去工作[2] 。失業(yè)者往往需要失業(yè)基金提供服務,進行免費培訓,從而使讓他們的人力資本得到新的積累。
3.社會福利對人力資本的培育
社會福利是針對某些特定社會群體而設立的福利性服務保障。社會福利的目的是提高廣大社會成員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社會福利包含使殘疾人身體康復,職業(yè)康復和教育康復的內容。這些針對特殊人群的福利項目,是對人力資本進行投資的一種方式,使得他們的人力資本存量增加。
二、實證分析
(一)樣本數據來源
本計量分析選取2000—2010年這十年中國社會保障支出(x),人力資本(y)。
關于人力資本存量數據,歸納現今關于人力資本的度量方法,一是從人力資本的產出角度來度量;二是從人力資本的直接投入角度度量,其中包括學歷指數法、技術等級法、受教育年限法、教育經費法。綜合各方法的優(yōu)劣點,本文選用受教育年限法,公式為:
H=∑Hi*Li/∑Li
Hi表示該學歷的人受教育的年限。文盲為1年,小學畢業(yè)6年,初中畢業(yè)9年,高中及中專畢業(yè)12年,大專以上畢業(yè)15年;Li表示該學歷的人口總數,i=1,2,3,4,5,6表示文盲,小學畢業(yè),初中畢業(yè),高中及中專畢業(yè),大專以上畢業(yè)6個受教育程度。以此方法估計得2000—2010年的人力資本存量。
為了更好比較兩者的關系,將社會保障支出和受教育年限數據進行標準化。數據(如表1所示)(社會保障支出數據來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
表1
(二)實證分析
為盡量消除每個變量的異方差,對兩變量取對數形式,社會保障支出指標以lny表示,人力資本指標以lnx表示。設計量經濟模型:
lnyt=a0+lnxt+ut
1.單位根檢驗
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兩變量原水平數據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兩變量取一階差分后,在10%的顯著水平上都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這表明兩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即I(1)序列。
2.協(xié)整關系檢驗
雖然兩個變量的原始序列都是非平穩(wěn)序列,序列的矩(均值、方差和協(xié)方差)隨時間而變化,但是由于兩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都是平穩(wěn)的,皆為I(1)序列,因此,其線性組合可能有不隨時間變化的性質,即存在某種協(xié)整關系。因為只有兩個變量,所以在這里采用EG檢驗法。在這里設殘差為e,結果(如表3所示),殘差序列是平穩(wěn)序列,所以根據檢驗結果,社會保障支出與受教育年限之間存在長期協(xié)整關系。
3.格蘭杰檢驗
兩變量是一階單整序列,因此具備格蘭杰檢驗的前提。對兩變量進行格蘭杰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可以看出,在滯后一期,在0.5%的顯著水平認為lnx是lny的格蘭杰原因。
由Eviews得出,模型為:lnyt=0.0108+0.0758lnxt+ut,DW值為2.28,查表得du=1.324,1.324 三、結論 本文利用Eviews較好地分析了社會保障支出對人力資本培育的有效性。本文得到的結果是扣除了其他影響因素后社會保障支出對人力資本培育的“純粹”影響。研究表明,社會保障支出與人力資本之間存在長期協(xié)整關系,兩者互為因果;社會保障支出對人力資本的培育有促進作用。雖然國家近些年來對人力資本培育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建 設的步伐也在明顯加快,但事關兩大基本民生問題的制度安排與政策體系卻又事實上存在著相互脫節(jié)的現象。因此,應當進一步完善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財政支出規(guī)模,調整財政支出結構[3]。 (一)加大社會救助力度 貧困與人力資本低下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所以往往形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為了人力資本的培育,我們必須加大社會救助的力度,不但通過物質救助“授之以魚”,還要通過教育救助,通過教育救助提高貧困者的整體勞動素質與技能,通過健康救助保證勞動者身體,使得現有人力資本不至于流失。 (二)完善社會保險制度 改善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設計,改變被保障者的預期。目前中國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并不能夠給被保險者足夠的安全感[4]。如果這種安全感的預期不能保證,那么勞動的消費傾向就難以改變,從而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就會大打折扣。 (三)注重各類人群社會福利的提高 與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相比,社會福利的作用對象更具有針對性。兒童是未被開發(fā)的人力資本,探討人力資本的培育問題必須具有發(fā)展的眼光,因此現在便需要對兒童進行更多的人力資本投資。殘疾人是勞動能力較差的人力資本,實踐證明,經過各種康復訓練,許多殘疾人完全能夠像健全人一樣參加社會勞動,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所以,以社會福利形式的形式加強對兒童、殘疾人等人群的人力資本投資,必將提高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本存量。 參考文獻: [1] 譚偉.社會保障支出的就業(yè)效應: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蘭州商業(yè)學報,2011,(6):18-39. [2] 周志梁.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動態(tài)效應研究——以武漢為例[J].武漢金融,2008,(4):32-33. [3] 徐珂,趙國春.中國社會保障支出水平與效率評價——基于DEA模型[J].廣西干部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8,(3):37-40. [4] 王曉軍,錢珍.中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效率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4-7.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