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鄂西北氣候條件,通過對當地茶園土壤理化性狀的分析,提出了“選用良種、測土施肥、適時播種、加強田間管理”的旱作套種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技術路線,該研究對擴大紫云英種植面和推廣普及綠肥種植技術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茶園;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旱作套種技術
中圖分類號:S34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0-4886-03
Intercropping and Dry Cultivation of Astragalus sinicus in Tea Gardens at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ZHOU Xian-zhu1,HU Zheng-mei2,DU Wei3,LIAO Shi-yong3,FANG Fei3,YANG Wen-bing1,FANG Hua4, Hu Yuan3
(1. Soil and Fertilizer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 China; 2. Vegetables Management Office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 China; 3. Agriculture Department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 China; 4. Soil and Fertilizer Station of Zhusan County of Siyan City, Zhusan 442200, Hube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limate of northwest areas in Hubei province and the analysi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 of local tea gardens, a technical route of intercropping and dry farming of Astragalus sinicus was put forward by choosing fine varieties of Astragalus sinicus, soil testing,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timely sowing and strengthen field manage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echnology of intercropping and dry cultivation of Astragalus sinicus in tea gardens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expanding the planting area of Astragalus sinicus and popwarizing 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green manure.
Key words: tea gardens; Astragalus sinicus; intercropping and dry cultivation
竹山縣是湖北省2012年國家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綠肥種植示范縣,示范推廣綠肥種植1 647 hm2,并在九里崗鎮(zhèn)舉辦紫云英示范核心樣板322 hm2。為加強中低產茶園技術改造,竹山縣探索研究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茶園旱作種植效果。2012年秋季,竹山縣在有機質提升項目區(qū)進行茶園旱作種植技術示范, 經2013年調查研究,發(fā)現紫云英長勢良好,茶園露地幾乎覆蓋,紫云英茶園旱作種植起到了保墑、防草、隔泥、肥田的效應。
1 竹山低產茶園的障礙因子分析
竹山縣地處鄂西北山區(qū),地理位置處在中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具有干旱、半干旱的氣候特點和較高的森林覆蓋率,造就了高香型茶葉產業(yè)板塊。2012年全縣茶園總面積達到11 000 hm2,實現茶葉產量5 960 t,茶葉產值6.2億元,茶葉成為綠色支柱產業(yè)。與竹山其他高產茶園相比,九里崗生態(tài)茶園普遍產量低、茶級低、效益差。經對該區(qū)寶豐鎮(zhèn)小堰村茶園抽樣調查,2012年鮮茶產量70 kg/hm2, 產值786元, 是高產茶園產量的1/10,產值的1/6以下。不合理的施肥和土地過度利用,加劇了土壤肥力的退化,使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威脅[1]。經過科學分析,發(fā)現該地區(qū)泥土粘重、堿土為害、干旱半干旱、地瘦缺肥等四大障礙因子是茶園低產低效的主要原因。
1.1 泥土粘重
該區(qū)土壤屬黃棕壤土類黃棕壤亞類第四紀黏土黃棕壤土屬黃泥巴土種。黃泥巴土土層深厚,質地黏重,耕層淺、宜耕期短,耕性差,俗稱“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團糟”,土壤空隙少,通透性差,供肥緩慢,茶樹生長遲緩。
1.2 堿性為害
茶葉最適宜酸性土壤環(huán)境,研究表明:茶樹生長的最適pH是5.0~6.0,其中最佳pH為5.5[2]。在土壤pH 5.5條件下,茶葉中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堿含量也較高。茶樹對礦質元素鋁、錳、鈣、鉬、硼的吸收也以pH 5.0~6.0最為有利。然而,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竹山縣土壤志》查證,九里崗土壤耕層pH在7.60~7.76之間,母質層土壤pH在7.97~8.50之間,屬微堿性或堿性土壤[3],因此該地經常出現茶樹死苗、萎縮、生上不良等現象。2001-2003年曾連續(xù)3年采取土壤調酸法改良土壤,局部土壤耕作層pH下降到7.5以下,呈中性或微酸性,堿土影響得到初步緩解。
1.3 氣候干旱
茶葉生長最宜年降雨量900~950 mm之間,該區(qū)正常年份降雨量800~850 mm,干旱頻率十年九旱、三年一大旱,因此需要通過改變種植結構等措施來蓄水保墑,促進茶葉正常生長。
1.4 地瘦肥力低
經對崗區(qū)茶園135 hm2的土壤采集檢測,結果表明有機質及速效養(yǎng)分含量低。其中,堿解氮變幅36.1~86.2 mg/kg,平均值59.9 mg/kg;有效磷變幅0.9~16.8 mg/kg,平均值8.1 mg/kg;速效鉀變幅52.8~191.1 mg/kg,平均值110.8 mg/kg;有機質變幅9.1~24.8 g/kg,平均值15.9 mg/kg。依據“竹山縣耕地土壤主要養(yǎng)分豐缺指標”園地指標評價得出,嚴重缺氮、普遍缺磷缺鉀缺有機質的結論,因此對茶園配方施肥至關重要。魏云霞等[4]研究表明,種植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可提高土壤含氮量,活化磷、鉀,防止水土和養(yǎng)分流失,促進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良性循環(huán);此外,紫云英與化肥配合可以減少化肥用量,降低成本,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
2 紫云英茶園旱作套種技術
紫云英俗稱紅花草子,是一種水田冬季綠肥。紫云英能給植物提供多種營養(yǎng)成分,增加土壤有機膠體含量,擴大土壤吸附表面,并使土壤形成穩(wěn)定的團粒結構,從而增強保水、保肥和通透性能,培肥土壤,提高肥力[5]。紅花草子一直作為水田綠肥冬季種植,當地在旱地種植較少。竹山縣土肥站與茶葉龍頭企業(yè)湖北圣水茶場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于2012年秋季在九里崗鎮(zhèn)生態(tài)茶葉基地中開展了紫云英茶園旱作套種技術課題研究。2013年驚蟄節(jié)苗情調查,九里崗茶園旱種的紫云英苗齊、苗壯,早播地塊的紫云英覆蓋率很高,早春茶園作業(yè)帶上長滿綠肥不見泥土,套種紫云英的幼齡茶園成為一片綠洲。紫云英茶園旱作套種,主要掌握好選用良種、施用底肥、適時播種、加強苗期管理等主要技術要點。
2.1 選用良種
因地制宜選備種子。該地區(qū)種植選擇紫云英“豫肥1號”,還可以選擇經過審定的“寧波大橋”、“余江大葉”等品種。為了保證全苗、發(fā)芽整齊,進行擦種、選種是必要的。擦種是為了促使硬粒(主要因種皮不透性、外表皮的角質層厚、有蠟質、不易吸水)發(fā)芽。將種子和細砂按2∶1的比例拌勻,放在石臼中搗種10~15 min,或用碾米機碾兩遍,以種子有臭青味或種皮“起毛”為度。用密度1.03~1.09 g/cm3的鹽水(100 kg加2.5~5.0 kg食鹽)選種,這樣既可清除菌核,又可淘汰秕子、劣子,選種后立即洗去鹽分。以后用30%~40%腐熟人尿或0.05%~0.20%鉬酸銨、硼酸溶液浸種10~12 h,浸后撈起稍晾,拌根瘤菌便可播種。
2.2 施用底肥,適時播種
紫云英對土壤氮素的反應比較敏感,若土壤瘠薄,苗長勢弱,可在越冬前和早春增施少量氮肥, 一般每公頃施碳酸氫銨150 kg左右。紫云英對磷的要求不及毛苕子(Vicia villosa)強烈,但在缺磷低產土上也應施用磷肥,一般每公頃施過磷酸鈣225 kg左右或鈣鎂磷肥300~370 kg作基肥。在有效鉀含量小于70 mg/kg的土壤上,還應注意鉀肥的應用。
據田間調查分析,幼齡茶園適宜的播種期在8~9月份;采摘茶園宜在結束秋茶采摘后迅速搶墑播種,最遲播期在9月底前。成型茶園在完成秋茶采摘后,用機械或牛工輕犁地表土并犁出施肥溝,施足底肥后再播綠肥種子。按茶園面積計算,投產茶園套種播種量控制在15~22 kg/hm2, 幼齡茶園10~15 kg/hm2為宜。紫云英種子量小,可采取凈種輕撒、機械噴子、混種勻撒等方法。紫云英種子播種前接種根瘤菌,按每千克種子用2 kg過磷酸鈣拌種后播種[6]??傮w把握搶土墑、播期早、土要松、施好肥、播量足、播得滿、撒得勻等技術要點。
2.3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集中在肥水管理、田間除雜、防止人畜踐踏等措施。紫云英性喜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怕旱又怕漬,不同生育時期所需的土壤水分有很大差異,而且與當地的氣溫和蒸發(fā)量有關,在幼苗期根系尚不發(fā)達,要求土壤保持較高的水分;在越冬期由于地上部生長緩慢,要求土壤稍干一些好;開春以后,紫云英進入旺發(fā)階段,要求保持一定的土壤含水量。水分管理要防漬防旱,在春天陰雨多時要注意開溝排干水,否則容易引起死苗[7]。紫云英性喜溫暖氣候,幼苗期日平均溫度8 ℃以下生長緩慢,3 ℃以下地上部基本停止生長,在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區(qū)有明顯的越冬期,在溫度介于-5~10 ℃時,葉片開始出現凍害。
2.4 病蟲害防治
紫云英的主要害蟲有蚜蟲、潛葉蠅、薊馬等,都可用40%樂果的2 000~2 500倍稀釋液或50%馬拉松乳劑1 000~1 200倍稀釋液噴殺。紫云英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和菌核病,可用石硫合劑(波美0.3度)或用稀釋500倍的多菌靈液加0.05%洗衣粉防治。在有機茶園中,主張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以免影響茶葉質量。
2.5 適時壓青
一般應在4月上中旬紫云英進入盛花期前,用人工或者牛工輕犁進行翻壓,促進莖葉盡早腐爛還田。在成熟茶園中,為有效解決茶園清明時節(jié)雨后采摘粘泥沾腳問題,一般不采用紫云英壓青方式,而是等春茶采摘后自然留種。一方面可以解決采摘難題,另一方面人工踐踏可以促進紫云英腐爛還田。
2.6 留種
應選擇地勢高爽、排灌方便、土質疏松、肥力中等的作留種田。推廣茶園旱地留種,這樣既可減少與早稻爭地,減少稻田病蟲害的傳播;又因旱地排水良好,紫云英病蟲害較少,子實較飽滿。據調查:旱地留種一般可增產30%~50%。在栽培措施上,播種量應減少(約為綠肥田的2/3左右),以利多分枝、多結莢。當種莢有七、八成變黃或黑色時,選擇在露水未干時采收。收后堆積2、3 d,讓遲熟的莢后熟。如遇雨天應小堆堆放,防止莖葉發(fā)熱而影響種子質量。
3 小結與討論
2013年春分節(jié)現場用土壤水分測定儀測試:6處綠肥覆蓋的土壤含水量23.8%~47.3%,平均33.3%;6處無綠肥覆蓋的土壤含水量17.8%~32.9%,平均24.5%,茶園套種綠肥土壤含水量提高8.8個百分點。結果初步表明茶園套種紫云英有蓄水保墑功能。對照試驗,旱作套種紫云英的茶樹明顯示早發(fā),可以促進春茶提早上市。但是本次試驗僅僅局限在茶園套種紫云英對茶園蓄水保墑及利于采摘等作用研究上,關于茶園旱作套種紫云英對土壤肥力影響、對茶葉品質的影響和減少化肥用量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林 斯,邱珊蓮,邱宏端,等,不同施肥模式對茶園紅黃壤細菌群落基因多樣性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3(1):32-37.
[2] 林 智,吳 洵,俞永明.土壤pH值對茶樹生長及礦質元素吸收的影響[J].茶葉科學,1990(2):27-32.
[3] 湖北省土壤普查辦公室. 湖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竹山縣土壤志》[M].武漢:湖北省土壤普查辦公室,1985.50-85.
[4] 魏云霞 魯劍巍,李小坤,等.湖北省不同雙季稻區(qū)適宜紫云英品種比較研究[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2(6):93-96.
[5] 呂玉虎 劉春增,潘茲亮,等.紫云英不同翻壓時期對土壤養(yǎng)分和水稻產量的影響[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3(1):85-87.
[6] 童德保.冬季綠肥生產六注意[N].農民日報,2009-11-11(8).
[7] 鐘靜貴 秦永松.稻-豆-綠肥輪作全免耕栽培技術[J].農家之友(理論版),20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