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些國外的平民品牌一旦進入國內便身價暴漲,縱身一躍成了“貴族”?
星巴克國內高價售賣咖啡、路虎高價銷售汽車、洋奶粉頻繁漲價、蘋果售后門……今年以來,“洋品牌”壟斷與價格虛高等一系列問題占據(jù)了電視熒屏和報刊版面,許多人都在疑惑,為何這些國外的平民品牌一旦進入國內便身價暴漲,縱身一躍成了“貴族”?
洋品牌國內外差價明顯
10月20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星巴克咖啡全球市場調查》,指出星巴克咖啡在我國的售價比在美國、歐洲都高出很多,因此質疑星巴克在我國定價不合理、攫取高額利潤,并稱這有違“公平貿易原則”,“不應對任何國家的消費者進行歧視對待”。
據(jù)報道,一個星巴克的馬克杯,國內售價100元左右,而美國的售價卻僅有10美元,而價格百元的馬克杯杯底卻赫然印著“Made in China”。
在2001年加入WTO前,中國的汽車關稅稅率曾高達70%~80%,直至2001年,作為加入WTO的先決條件,中國宣布將在5年之后降低關稅稅率至25%,也就是說,到2006年,中國的進口車關稅稅率實際上已經由之前的70%~80%降低至25%,但許多進口車的價格不降反漲。
一款進口車進入國內之后,其價格主要由到岸價格、關稅、消費稅、增值稅和其他費用及利潤等幾部分組成。到港后,到岸價相比出廠價增幅不多,但經過一輪報關程序之后,身價立馬陡增,而最后到各經銷商處,車價經過多番“注水”,最終呈現(xiàn)在消費者面前的價格,已是高得離譜。
其實,國內外價差明顯的不只是星巴克和進口車,還有服裝、箱包、化妝品、奶粉品牌等。比如,中國售賣的冰激凌中的“貴族”——哈根達斯,在美國價格很便宜,只有兩三美元,相當于在中國普通的冷飲店里吃一份普通的冷飲;國外二線服裝品牌Levi’s李維斯,一條牛仔褲在中國賣1000元左右,而在美國只賣30美元-40美元,折合人民幣200多元;一些品牌洋奶粉,國內外有著近三倍的價差;香奈兒、Prada、LV、Armani、 Gucci、Vivienne Westwood等國際知名奢侈品大牌,在中國的定價也比美國高出至少三分之一。
根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球奢侈品市場中,中國就占了銷售額的四分之一。另外,統(tǒng)計也顯示,在中國購買奢侈品的價格是全世界最貴的,平均比法國高了72%。
針對這一現(xiàn)象,不少企業(yè)也多次辟謠,其中高關稅是最主要的說辭。
中國奢侈品協(xié)會會長蔡蘇建表示,國外品牌在中國的銷售高價與關稅無關。實際上隱藏在市場背后的商業(yè)壟斷和非法運營,才是產生超高價格的真正元兇。蔡蘇建指出,在同樣的“洋品牌”產品中,中國市場的利潤是歐洲市場的六到十倍。
為何頻現(xiàn)雙重標準
由于“字庫”(手機存儲芯片)問題,國內外有眾多三星手機用戶遭遇了“死機”、“無法開機”等問題,而在處理這一問題時,三星在內地和海外市場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海外市場,三星為用戶提供免費的維修服務,但在中國內地市場,在保修期內的用戶卻還需要自己花錢買單且價格頗高。
同樣是洋品牌,耐克因為雙重標準在國內遭受了重罰。同一款耐克籃球鞋,在中國不僅價格比國外高出500多元,而且在國外銷售是雙氣墊,到國內卻變成了單氣墊。耐克體育公司為自己的“雙重標準”交了487萬元的罰款。
依云礦泉水因為在國內外實行雙重標準,屢次登上國內質檢黑名單,不僅如此,其在國外售價也比在國內便宜許多。
如果洋品牌國內外差價懸殊的原因尚可推給重稅,那么質量和服務上的差別又該歸咎于誰?
對于國際品牌售后服務“內外有別”的問題,業(yè)內人士認為,這主要還是受到目前國內相關法律不健全、國內監(jiān)管部門監(jiān)督不夠的影響。
對于消費者來說,當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時,往往會忽略以前出現(xiàn)過的質量問題,這也是為什么某些國際品牌一再忽視國內消費者的利益,但其產品照樣在市場上熱賣的原因。
市民稱高消費有滿足感
多數(shù)國際一線品牌由于歷史悠久、管理規(guī)范、信譽良好,以及品牌所傳達的文化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國內消費者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便宜沒好貨”的消費觀念卻寵壞了這些“洋品牌”,讓“洋品牌”長期以來在中國都享受著“超國民待遇”。因此,即使“洋品牌”在抬高價格的同時降低產品質量和服務檔次,一些消費者仍會買賬。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說,中國部分消費者認為“高價”就一定會買到“高服務”、“ 高質量”,這也是導致“洋品牌”在中國“身價高”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政府對剝削中國消費者的壟斷性定價又沒有及時制裁監(jiān)管,致使銷往中國的產品的定價已經完全被國際品牌所壟斷,可隨意定價,無人異議。
“這實際上是歧視性定價。”河南省商業(yè)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宋向清認為,當下“洋品牌”在國內外實行兩種定價、雙重標準的行為,反映了國人的一種心理,那就是對“洋品牌”的饑渴癥和崇拜癥。
在星巴克石家莊萬象天成店,記者發(fā)現(xiàn)來這里喝咖啡的大多是年輕人。和朋友一起來的王女士點了一杯拿鐵,她表示,自己從來沒有一個人來過,只是偶爾朋友過來找她時,才來“休閑”一下,因為30元的價格對于她來說還是有些“小貴”。
一位信貸公司總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開路虎更大程度上是為了“掙面子”,“車子就是實力的象征,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信貸公司,如果連個像樣的車都沒有,客戶都不會找你。要是開個二三十萬的車,別人根本不會考慮其它原因,第一反應就是你們公司實力不行。”
身著國際一線品牌的李女士表示,她的經濟實力尚可,所以會購買一些國際一線品牌來裝扮自己,“穿大牌心情好,會讓我覺得有一種優(yōu)越感和滿足感,談業(yè)務時也會覺得有底氣,而且這些大牌的質量確實要比國貨好?!?/p>
其它不少受訪者也表示,即便是價格稍高,也會選擇購買國際大牌,這樣可以實現(xiàn)高消費帶來的滿足感。
在不少人眼里,“洋品牌”就意味著“高端大氣上檔次”,同時,產品高質量也是國外知名品牌價高“不愁賣”的原因。
早在2012年宋向清便公開表示,政府應該加強對洋品牌在服務、定價等方面的監(jiān)督、引導、管理。我們歡迎它們進入中國市場,但要遵循國際商業(yè)規(guī)則,不能隨意定價,損害中國消費者的利益。還要加強引進同類同檔次競爭品牌,加強宣傳,確保“洋品牌”價格回歸到理性競爭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