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的故居本來不在我們的行程之內(nèi),我記得是去參觀林語先生故居的途中,不知是誰想起了錢穆,就問夏潮基金會的小張秘書,看能不能安排去看看錢穆的故居,因為錢穆先生曾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這樣想來,作為云南人心里就多了一份親近。還好順道,于是張小姐臨時打電話聯(lián)系讓我們走近了錢穆先生位于東吳大學的故居——素書樓。
素書樓的命名,源于錢先生無錫七房橋五世同堂的故居中,母親的居所便名“素書堂”,錢先生是為紀念母親生養(yǎng)之恩,特將臺灣的居所命名素書樓的。錢穆夫婦在“素書樓”居住了廿二年。
提到錢穆先生,我總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這位名滿天下,被尊為“中國最后一位國學大師”,“中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國學大師”的人,其實最初只是小學教師出身,因為發(fā)表一篇《劉向歆父子年譜》,文章驚海內(nèi),因而歷任數(shù)間名校如燕京、北大、清華、西南聯(lián)大的國學教授,一生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國學概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八十余部,洋洋1700萬言。
午后的校園靜悄悄的,緊鄰著安素堂小教堂及愛徒樓的錢穆故居“素書樓”更顯安詳靜謐。“素書樓”是一棟二層小樓,院內(nèi)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充滿了主人的靈氣,老早的時候錢先生站在院內(nèi)可望見對面臺北著名的雙溪河。而今,雙溪河已被小樓對面正興建的大樓所擋,只有雙溪河潺潺的流水聲穿樓越墻而來。素書樓完全依照當年的原貌陳設(shè)。一樓是客廳,客廳的墻上掛有用朱熹所書的“立修齊志”、“讀圣賢書”的刻碑拓片制作的對聯(lián)。錢穆先生從搬入素書樓開始,有18年的時間是在家授課,客廳成了教室。為我們講解的東吳大學的一名學生特意將桌上的錄音機打開,錢先生一口濃重的江南鄉(xiāng)音便縈繞在房間,這是錢穆先生生前的講課錄音。想當年,錢穆先生就是這樣坐在客廳里面對他的學生侃侃而談,神采飛揚,學生或站或坐,聽得入神。在錢先生的門生中,竟有人堅持18年連續(xù)聽課,從學生聽成教授,又帶著學生來聽課的例子,直到1986年錢穆先生生辰那天,他在素書樓里為弟子們上了“最后一課”,并留下最后的贈言: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從此才告別杏壇。當年大師向圍坐身邊的弟子作最后贈言的感人一幕,如今已經(jīng)成為黑白影像,永遠定格在客廳的墻上。素書樓的二樓是書房和臥室。通往二樓的樓梯旁,掛滿了錢穆先生各個時期與家人、弟子等人的合影。書房墻上掛有先生墨寶“新春來舊雨,小坐話中興”,錢穆先生書法章法疏朗,用筆規(guī)矩,有文人書法的清麗秀逸,是我很喜歡的書法,房內(nèi)有高大的書柜,書桌上放有《朱子新學案》手稿復(fù)印本,這里的手稿、書籍、筆墨等鮮活的文物,讓每一位來訪者都感受到置身在厚重的民族傳統(tǒng)和歷史文化的氛圍中。
錢穆先生的著作,因為更多的偏重于經(jīng)史學,因此我了解的不是很多,讀過一本三聯(lián)出版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薄薄的,印象很深。照我平日的讀書習慣,這類書籍是不會感興趣的,讀它也是因為“錢穆”二字。結(jié)果讀完還真收益不少,這本書講述了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組織、考試、經(jīng)濟、兵役等制度。按他的話說,漢、唐、宋、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朝代。只講此五個朝代,大體上便可代表中國歷史之全進程。錢穆先生試圖客觀地看待歷史與政治,客觀地分析某一朝代的制度得失,他認為“單憑異代人主觀的意見和懸空的推論,決不能恰切符合該項制度在當時實際的需要和正確的用意?!倍鴮χ贫壤追治龅囊庖姡瑧?yīng)該是“歷史意見”,而不是“時代意見”。歷史意見,指的是在那個制度實施時代的人們所切身感受而發(fā)出的意見。時代意見當然也并非是完全地不合真理,但我們不該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以往的歷史意見。比如說到皇帝,有歷史以來,便不該有一個皇帝,一切歷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個皇帝,便是壞政治。但這正如一個壯年人,不需要睡搖籃,便認為睡搖籃是要不得的事??墒窃趮牒⑵?,讓他睡搖籃,未必要不得。本來這些很深奧枯燥的東西經(jīng)錢先生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講解,讀起來頓感輕松愉悅。從這點上,足可以看出先生學問的深厚。在本書的結(jié)尾總論部分,他還專舉了從兩千年的歷史傳統(tǒng)政治中找出的四條不好的趨勢。比如:“中國之將來,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使人才能自由發(fā)展,這是最關(guān)緊要的。……我們要建立法治,現(xiàn)在我們的文書制度,層次之多,承轉(zhuǎn)之繁,使人一跑進這圈套,就無法得轉(zhuǎn)身……”這些話可謂語重心長,雖然是幾十年前所說,在今日中國仍有借鑒意義。我對錢先生的景仰更多的還是他的讀書態(tài)度,我們今天談到一個人的才俊往往都是看他的學歷,同一學歷層次的又要看他上的哪所大學,是否985工程學校,是否211工程學校,找工作這樣,提拔升遷也一樣,很少顧及是否有真才實學,這是很害人的,以這樣論,連高中都未畢業(yè)的錢穆先生要活在當下,他至多也就是當個民辦小學的老師。然而,正是錢穆先生憑借自修苦讀,成了世人公認的一代大儒、國學大師。能有如此卓然成就,可以說與他的讀書觀、讀書做學問的態(tài)度是密不可分的。錢穆先生的讀書之法,仔細說來,其實與我等也并無太大差別。他之所以高出眾人,是因為他善于勤學思考,兼收并蓄,觸類旁通,日精月進最后融而為一。正好比我們本來都是一棵樹,只不過錢穆用心專注,善于給自己修枝、打杈、澆水、施肥,最終成為棟梁之材。讀書當然有方法,比如我,讀書總習慣用挑剔的眼光去看。舉個例子,我一次讀孔圣人,看到這位圣人感嘆說,顏回實在不是一個對我有所幫助的人啊,因為他對我所講的無不心悅誠服。這位圣人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應(yīng)該是一個有所反思,有所懷疑的學生才是真正有助于老師自身豐富的好學生。讀到這兒我突然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不對呀,如果真如孔先生所說的那樣顏回沒用,那么孔先生在安排七十二賢士時為何還要將這個沒用的學生排在第二名顯赫高位上。而當顏回英年早逝的時候,孔先生仰天長嘆“天喪予!”認為是天在滅自己,所以從這點上看孔先生也是個口是心非之人。其實沒有獨立精神,以自己是非為是非的人應(yīng)該才是他心目中的好學生。這也是學問,所以人人皆可為堯舜,但是有其心,更要有其行,還得有自己獨立的思辯能力。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錢穆先生讀書正是這樣,很多時候大概因為不是學院出身,他的觀點反而不受拘束,新穎別致,比如他說,中國文學與音樂的根源,“必出自作者個人內(nèi)心之深處。故亦能深入讀者之心,得其深厚之共鳴……蓋樂器愈簡單,則吹奏者愈得自由發(fā)揮其內(nèi)心所存,乃愈為中國人所好?!倍餮笠魳贰白髯V者為器所限,彈奏者又為譜所限,于層層限制中獲取自由,須賴技巧,求所謂內(nèi)心自由,已隔多少層”。這可以算是一針見血。我們不得不嘆服其看問題的角度之獨特。
在世界范圍內(nèi),關(guān)于錢穆先生的評價很多,比較起來我最欣賞馬悅?cè)幌壬鷮﹀X穆的評價之語,他說:“錢穆在本世紀(20世紀)中國史學家之中是最具有中國情懷的一位。他對中國的光輝的過去懷有極大的敬意,同時也對中國的光輝的未來抱有極大的信心。在錢穆看來,只有做到以下兩件事才能保證中國的未來,即中國人不但具有民族認同的胸襟,并且具有為之奮斗的意愿?!?/p>
責任編輯 張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