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基于筆者多年從事工程施工的相關工作經驗,以筆者參與的某隧道工程項目為研究背景,針對施工工程中出現(xiàn)的一次坍塌冒頂事故,給出了詳細的塌方情況分析和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全文是筆者長期工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升華,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隧道 塌方冒頂 處理方案 工藝結語
中圖分類號:U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4(a)-0-02
1 工程地質概況
隧道段地貌屬構造剝蝕中-低丘陵地貌單元,地形起伏較大,地面標高相對高差270 m。地形坡度一般為25~60 °,山體頂部渾圓,山脊大部呈狹長、陡峭和狹長平緩狀。根據(jù)目前已開挖出露的巖層,該隧道段巖層以弱風化石灰?guī)r為主,局部地段含有綠泥鈉長片巖和石英巖??辈炫c設計結果表明,圍巖大都為Ⅱ~Ⅳ級。除出口段右線洞口附近巖層為強風化的黑色碳質灰?guī)r和塌方段為黃泥夾層與勘查設計情況不甚相符之外,其他地段巖層均與勘查設計相吻合。
2 塌方情況
該隧道某段原設計為Ⅲ~Ⅳ級圍巖。初期支護為:3 m長藥卷錨桿,環(huán)向間距1 m、縱向間距1.2 m的格柵拱架,22 cm厚網噴混凝土。施工方式為全斷面開挖,S3b復合式襯砌。原設計斷面見圖1。
在爆破開挖后掌子面處發(fā)現(xiàn)黃泥層并有滲水,不時有少量塌落物。中午黃泥層繼續(xù)塌落,塌落速度加快,并有較大的滲水。在洞右方形成小型塌洞(Ⅰ),塌洞面積約1 m2左右(圖2)。
圖2 塌方示意圖
在完成兩榀工字鋼的架設后。在架設第三榀工字鋼時,發(fā)現(xiàn)后面已完成的初期支護混凝土出現(xiàn)裂紋,同時出現(xiàn)塌落物(軟黃泥和石塊,自掌子面超前小鋼管間塌落),并且隨著塌落物不斷地增加裂紋也逐步增大。晚上開挖面開始出現(xiàn)大面積塌方,掌子面上方形成大的空洞(Ⅱ),如圖2所示,落下的黃泥碎石土和石塊。整個開挖面被塌方體覆蓋,塌方體涌至ZK9+572斷面,塌腔高度約為5 m,塌腔縱向約為15 m。
3 塌方原因分析
根據(jù)現(xiàn)場地質情況以及塌方段對應地表調查和分析,造成本次塌方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從地質縱斷面圖來看,塌方段地表正位于兩山峰之間的埡口處。而且隧道在此處埋深較淺,大約為50 m,地形陡峭。埡口處有一斷層(F3)經過,位于埡口處的巖層受水平地應力作用擠壓嚴重,致使巖石破碎,巖體內部節(jié)理裂隙被兩側地表沖積土所充填。同時,塌方發(fā)生時正值雨季,地表水豐富且沿埡口地勢較低的破碎巖縫、節(jié)理裂隙中滲流。因此隧道洞內滲水較大,夾在巖石間的黃泥軟弱夾層及其他松散巖體受滲水作用迅速軟化,巖體抗剪強度大大降低,巖石間的摩擦力不能支撐上部巖體重量從而導致隧道拱頂圍巖發(fā)生重力坍塌。
(2)據(jù)現(xiàn)場調查及按照《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計算,隧道塌方段實際圍巖出露級別為Ⅴ級,與原設計的III~IV級圍巖級別不相符。原全斷面開挖方式已無法保證掌子面的臨時穩(wěn)定,已采用的初期支護方案也無法保證結構和施工安全。
(3)對地質變化及塌方預兆未予足夠重視,致使險情擴大。首先在掌子面出現(xiàn)黃泥夾層時,應引起重視,加強初期支護;其次,在局部塌方時應及時密實回填塌腔;最后,在左洞發(fā)生塌方后,右洞施工應引起警惕,不應重復左洞塌方過程。
4 施工方案
為了防止塌方的進一步擴大,保證施工進度,根據(jù)隧道塌方現(xiàn)場實際情況,將隧道分為穩(wěn)定段、塌方段和后繼段三個區(qū)段,針對不同區(qū)段分別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4.1 穩(wěn)定段處理方案
穩(wěn)定段是指隧道左、右洞內初期支護已按照原設計施作完畢、塌方后尚未發(fā)生變形破壞、而二次襯砌短時間內無法跟上的區(qū)段,該段處理的原則是“加強監(jiān)測,二次襯砌快跟”。
(1)采用跳躍法施作二次襯砌,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以最快速度施作離塌方體最近的二次襯砌,以保證初期支護施工完成區(qū)段的最終穩(wěn)定和安全。(2)由于現(xiàn)場襯砌臺車、掛布臺車空間的要求及原施工工序的影響,仍有30 m左右長度范圍的二次襯砌無法及時施作,對于該段以加強初期支護的監(jiān)控量測為主,同時做好應急支撐方案的準備,一旦該段出現(xiàn)大變形情況將立即采取應急處理措施。(3)靠近塌方體5~10 m的穩(wěn)定初期支護段,處于塌方體影響范圍內,短期內二次襯砌無法緊跟。為保證初期支護強度和后期施工安全,采取如下措施:在原噴混凝土內層增加間距為60 cm的18型工字鋼拱架,待鋼拱架安裝完畢后采用小導管對圍巖進行系統(tǒng)注漿加固。導管采用4.5 m長42注漿鋼花管,按1.2 m×1.2 m梅花型布置。
4.2 塌方段處理方案
(1)對塌方體進行回填反壓,保證塌體穩(wěn)定和后期施工的安全。
(2)對塌方體表面采用12 cm厚貧混凝土封閉,并完善掌子面處的排水系統(tǒng),防止地下水在掌子面處的匯集,保持該段干燥,避免由于積水浸泡導致該段圍巖強度進一步降低。
(3)采用環(huán)向間距40 cm、長度為12 m的超前小管棚貫穿坍塌體,以2 °仰角打入拱部圍巖,對塌方體進行注漿加固。
小管棚材料采用外徑83 mm、壁厚5 mm的熱軋無縫鋼管,注漿材料采用水灰比為1∶1的普通水泥漿液,同時外摻速凝劑。注漿機型號為FBY 50 /70,注漿壓力為0.5~1.5 mPa。管棚孔內采用M30水泥砂漿充填。待超前小管棚施工完后再對塌腔采用貧混凝土進行泵送回填。
(4)采用雙側壁導洞法對坍塌體進行開挖以減少開挖斷面面積。
(5)在二次襯砌澆注之前,對剩余塌腔通過高壓注漿回填密實。
(6)塌方段采用S2c復合式襯砌進行支護。
4.3 后繼段處理方案
該段處理方案分兩種情況,根據(jù)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案:(1)當塌方段治理完畢后,如果開挖掌子面處圍巖恢復到原來較好狀態(tài),則繼續(xù)按原設計進行施工。(2)當塌方段治理完畢后,開挖掌子面處圍巖狀態(tài)仍未變化,則以每30 m為一個單元,采用加強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進行設計和施工。
參考文獻
[1]徐茂輝,謝慧才.隧道混凝土密實度的雷達檢測方法[J].科技資訊,2005(4).
[2]賈劉強,邱建,王志杰.隧道圍巖收斂量測的新方法[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6(5).
[3]何公社.基于位移反分析和安全預報要求的深基坑工程施工監(jiān)測[J].安徽地質,2007(3).
[4]孫狂飆,鄧文龍.隧道現(xiàn)場圍巖級別判定方法探討[J].建筑科學,2009(1).
[5]榮傳新,蔡海兵.光纖傳感技術的應用與土木工程測試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J].北京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