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資本市場又刮起了一陣“樂視風”。
16億元大手筆收購花兒影視和樂視新媒體,兩個在行業(yè)內均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成功獲得樂視的“垂愛”。而市場給予的反應則是連續(xù)三個交易日的漲停,樂視CEO賈躍亭也由此登上了創(chuàng)業(yè)板首富的寶座。
但樂視的風光僅僅持續(xù)到10月11日,由于被媒體直指其公布的16億元重組草案出現數據錯誤,樂視網臨時停牌。盡管樂視網及時發(fā)布澄清公告稱,公司經自查對11處錯誤進行了修改,股票于14日開市起復牌。但這一消息帶來的消極影響,使得樂視網的股價跌超5%。
事實上,外界對于樂視的質疑聲一直沒有斷過,但樂視似乎并不“在意”,反而接連在市場扔出“重磅炸彈”,勢頭越發(fā)兇猛。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企業(yè)?它又有著怎樣的“野心”?
樂視生態(tài)圈
阿里巴巴B2B前CEO曾放話,“樂視網上市兩年內必死”。
2010年8月12日,樂視網正式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個在A股上市的視頻公司。那時候的樂視網在業(yè)內還只是個“無名小卒”,與同是視頻網站的“前輩”優(yōu)酷土豆比起來,樂視網的用戶量和點擊率根本不值得一提。
但樂視網卻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上市三年,樂視網股價翻了六倍,總市值達到242.63億元,超過了目前上市的所有視頻網站。
賈躍亭從做運營商的邊緣業(yè)務起家,2004年,他一腳踏入互聯網領域,成立樂視網。短短三年,賈躍亭便把樂視做到業(yè)內無人不知,打造了樂視的“傳奇”發(fā)展史。
從一開始,賈躍亭便選擇了和優(yōu)酷土豆不一樣的玩法。美國提供正版化長視頻平臺的hulu路線,讓賈躍亭把目光瞄準了正版長視頻收費模式。為用戶提供完整的電視節(jié)目及影視劇為主的長視頻,收入主要依靠視頻廣告和用戶付費影視節(jié)目。
2005年,樂視網開始購買電視劇版權。2010年,賈躍亭更不惜猛砸8000萬元買斷百余部電視劇版權,打擊盜版。樂視網品嘗了“版權紅利”的甜頭。2012年,樂視網版權分銷收入為5.55億元,占總收入的47%。
隨著國內視頻行業(yè)的正版化加快,樂視僅依靠版權分銷已不能維持既有的優(yōu)勢。止步于前不是賈躍亭的風格,很快,他便設計出屬于樂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臺+內容+終端+應用,意在打造一條縱向的產業(yè)鏈布局。
2012年9月19日,賈躍亭帶著樂視“超級電視”開始了一場對于行業(yè)的“顛覆”。進軍電視業(yè),樂視又給了市場一個意外。在賈躍亭看來,智能電視是尚待開發(fā)的巨大金礦。4核60寸智能大屏僅售6999元,幾乎是同類產品的半價,盡管這并不讓人覺得足夠顛覆,但樂視“超級電視”還是以平均一秒售出3.4臺的驚人速度,刷新了投資者的期待。
借著“超級電視”的熱度,樂視緊接著向外界公布樂視盒子C1,多輪的限量發(fā)售,和小米盒子的隔空競爭,為樂視賺足了眼球。
賈躍亭為打造樂視的生態(tài)圈頻頻高調出手。樂視網只是其中一員,還有云視頻平臺、樂視影業(yè)、超級電視及樂視盒子、智能電視操作系統(tǒng)LetvUI,智能電視應用市場LeTVStore等各種布陣。2013年5月,請來張藝謀為樂視影業(yè)擔任簽約導演和藝術總監(jiān)。與夏普隔空對戰(zhàn),進行“超級電視”的饑餓營銷式銷售。這些“故事”都讓資本市場對樂視充滿期待。
“好故事”效應
“被質疑”似乎已經成為樂視在發(fā)展中的“家常便飯”。短短三年實現如此飛躍,難免讓人心生不解。
從視頻網站,版權分銷到超級電視和電視盒子,樂視的每一個“故事”都很精彩,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更是“夸張”。從2012年12月開始,樂視網總市值從58.1億元躍升至200多億元,一度超過視頻行業(yè)老大優(yōu)酷土豆,對應2013年預期市盈率已達60倍,被稱為“妖股”。
是真正強大,還是只是看起來很美?縱觀樂視的發(fā)展歷程,其實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在網絡視頻行業(yè),樂視在全行業(yè)虧損的情況下竟然實現了持續(xù)盈利。業(yè)內有關樂視的營收能力與網站排名不匹配的質疑聲出現。樂視在2013年上半年營收7.52億元,凈利潤1.17億元,高清視頻服務收入(即用戶付費)創(chuàng)收7550萬元。有人對樂視的財報表示疑惑,樂視是如何在“用戶付費”這樣業(yè)內公認的難點上做出遠高于行業(yè)平均水平的成績?
隨著樂視主營的版權營銷利潤逐步下滑,再加上年報中顯示有息貸款近10億元,讓業(yè)界猜測其資金鏈日漸緊張。樂視網如果要保持業(yè)務增長速度和高盈利,需要持續(xù)購買大量的影視劇版權資源,這也在一定程度使資金鏈受到影響。在今年初,樂視網多名高管在限售股解禁半年前集體“踩點”離職,就已經引發(fā)套現的質疑。
由于渠道和售后限制,樂視超級電視仍無法真正撼動智能電視行業(yè),隨著更多互聯網企業(yè)加入智能電視大戰(zhàn),樂視終端產品能否殺出重圍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此次樂視收購花兒影視和樂視新媒體也引來同樣質疑。樂視以現金加股權的方式合計9億元收購花兒影視100%股權,以2.98億元股份收購樂視新媒體99.5%股權;同時向不超過10名其他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fā)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4億元,用于支付收購花兒影視的現金對價2.70億元,剩余1.28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一分錢沒花,還凈賺1.3億元,樂視的這次收購真是“劃算”。
但質疑隨之而來,收購的兩家公司中,樂視新媒體是一家2013年9月剛剛成立的新公司,且其實際控制人為樂視網的實際控制人賈躍亭,有業(yè)內人士質疑,樂視網這么做是在重大利好消息發(fā)布之前,彎道超車購買股票,有內幕交易的嫌疑。而作為一家產量并不高的小影視公司,花兒影視9億元的作價是否過于昂貴。
有媒體報道樂視網公布的重組草案多處數據矛盾,其中花兒影視2013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銷售額差13倍,2013年前五大客戶三四名順序顛倒,利潤數據混亂。這更加深了市場對樂視的質疑。
有人說,樂視的發(fā)展靠的是賈躍亭為其包裝打造的“好故事”。樂視相關產業(yè)遍布視頻、設備、影視制作,甚至包括了紅酒買賣和金融領域。不過,這些產業(yè)多數都在賈躍亭個人名下。雖然增發(fā)收購花兒影視稀釋了股權,但因為注入賈躍亭控制的樂視新媒體,樂視網大股東賈躍亭的控股地位將不會改變。
對于樂視來說,每一個“故事”都會出現一個新的對手。在質疑中一路高歌,已經成為樂視的風格,但不管樂視的“故事”有多美,時間總會給市場一個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