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證法作為高考議論文寫作的常用方法,很多考生難見運用出彩。“缺點”有三:一是“從眾”,你有我有大家有;二是堆砌,羅列鋪排,以多取勝;三是膚淺,敘而少議,議而不深,觀點與例證“油”“水”分離。針對上述缺點,克服的對策也有三條:
一、定向積累,深度鉆探。高中生限于時間,素材積累應“點面結合”,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選擇二三篇名著、二三位名人作為重點作深入了解。了解后還要思考,涉面之廣與思考之“深”,都要高出同齡人一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深”。只有“深”了才能“新”,才能出彩。
二、善于“分割”,精要用例。構思時可分解出兩到三個分論點,把平時定向積累的重點材料“分割”成相應的部分用于論證分論點,用例內容力避重疊交叉,能從不同角度論證中心論點,形成“精要用例,一例貫串”的嚴謹結構。
三、精準對接,加強說理?!皩印币熬珳省?,就必須在“說理到位”上下功夫。方法是正反對比,因果探求,表里分析,反證歸謬,抓住關鍵詞語反復“敲打”,等等。不論是先敘后議,或是“議——敘——議”,還是邊敘邊議,都要使觀點與材料“對”得準,“接”得順,自然融合。由于用來論證分論點的材料“同源”而不重復,所以更能顯示作者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更能凸顯作者的思維個性,更能獲得閱卷老師的認同。
下面我們以一篇題為《追問幸?!返母叻肿魑臑槔髡f明。
“追問幸福”是當今很“熱”的時髦話題。面對命題作文“追問幸?!?,很多同學將目光投向近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一般寫法都是選出幾位名人一一述說論證幸福的內涵,結果重復膚淺,“撞車”嚴重。江蘇如東中學的繆夢伊同學沒有“從眾”,而是從她平時重點關注的名人中選出一位女子作為例證材料。由于她對這位女子的了解、思考超越了同齡人,分割材料科學合理,所以文章的敘述流暢而富有詩意,觀點得到有力的論證,讓我們逐段欣賞:
①當我們在追問幸福的路上苦苦尋覓而未果時,不妨停下,轉身,可以發(fā)現:那位女子早已用一生覓得了那令人羨慕、敬佩的完整版的幸福真諦。
文章開篇快速入題,看來“那位女子”應是作者平時“定向積累,深度鉆探”的人物,“令人羨慕、敬佩”“完整版”則點明她“幸福觀”的特征和影響,是全文立論的“綱”。
②問及愛情,她回答:幸福是兩人平淡的相守。
③煙雨倫敦,迷蒙康橋,她與他相遇,共剪西窗殘燭,話巴山夜雨。這份愛情滿足了她的全部向往,她卻在關鍵時刻毅然離開浪漫之都,與另一個看似木訥的青年牽手,從此由仙界墜入凡塵,過著被柴米油鹽侵染的生活。她構思,他畫圖;她讀書,他看報。膝下兒女雙全,追逐玩鬧。再平凡不過的家庭,給予了她極大的踏實與溫暖。因為她懂得,轟轟烈烈的愛情往往只能存留一時,平平淡淡才會讓幸福更持久。于是,她永遠不會被烈火灼燒得遍體鱗傷,而是在平淡中覓得幸福的恒久綿長。這,便是幸福。
作者先從愛情層面提出第一個分論點——“幸福是兩人平淡的相守”。不直指其名而用“她”“他”代替,創(chuàng)設了一個作者與讀者交流閱讀積累的平臺,為行文增添了些許懸念色彩。從“康橋相遇”“共剪”“看似木訥”“從此由仙界墜入凡塵”等關鍵語句,可以看出作者對“她”和兩個“他”是何等熟悉。如果沒有平時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不可能有如此詩意化的敘述和哲理性的評論。讀者如果能將這“愛情幸福觀”接通自己的閱讀積累,就會莞爾一笑:這三位不就是林徽因、徐志摩和梁思成嗎?接著你也許會有些許擔心:如此幸福觀畢竟只屬于個人、子女、家庭,下面的論證怎么展開呢?別急,此文對“例”的分割才開始,接下來,文章又從“例”中分割出“事業(yè)幸福觀”:
④問及事業(yè),她回答:幸福是事業(yè)成就的滿足。
⑤不辭辛勞踏遍歐洲尋訪古建筑的是她;不顧艱辛在荒郊僻野考察遺址的是她;肺部重病仍在病床上讀完二十四史、摘錄中國古建筑特色的是她;病危前期預支生命完成各項論文的是她……在她決定將建筑作為畢生事業(yè)的那一刻起,她便奮斗不止。紛至沓來的成就讓她真切感受到實現人生價值的幸福。從此,哪怕戰(zhàn)亂,哪怕病危,對事業(yè)成就的追求不止,追尋幸福的心火不滅,她用一生點亮事業(yè)至上的幸福。只有這份幸福,才能讓她感知人生價值與意義。這,便是幸福。
這第二次分割使立論上升至事業(yè)層面。“是她”反復三次構成的排比句摘取了“她”事業(yè)天空中的閃亮星星,如果作者不是早已仰視并心向往之,怎能如此熟悉地點出細節(jié),激情洋溢地信手拈來?要知道每一個“是她”的背后都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呀!作者已經將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和一往情深融入對“例”的分割和評議,行文所至明顯超出了同齡人的視域和高度,顯示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特色,這就是“善于‘分割’,精要用例”帶來的魅力。然而文章用例的“分割”還未停止,作者又帶領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幸福境界:
⑥問及人生,她回答:幸福是不需物質裝點的平凡。
⑦早年的家境優(yōu)越并未給她帶來真正的幸福,相反,在戰(zhàn)火紛飛之際,在荒山養(yǎng)病之時,她才得以褪去第一才女的光環(huán),真正地舒展身心。她在戰(zhàn)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瓶子上街打油買醋,她在鄉(xiāng)下小屋靜心養(yǎng)病,獨坐窗前寫詩,偶與慕名來訪的文人傾心交談……那時的她最幸福。沒有金錢名利的叨擾,沒有趨炎附勢者的相邀,生活變得平凡,幸福變得純粹。沒有光環(huán)的幸福,才最接近生活的原味。這,便是幸福。
這一次用例分割由前兩次的橫向轉向縱向,從而在“人生”這一更高層面完整地展示林徽因的幸福觀。僅用了短短的一百多字,就讓“家境優(yōu)越”“第一才女”“困居李莊”“上街打油買醋”“獨坐窗前寫詩”“慕名來訪”等細節(jié)接連出現,絕非偶然,這是作者對“定向”人物“延伸了解”“深度鉆探”的結果。熟悉林徽因的人們根據這些細節(jié),都能述說一個個震撼力強的故事,再現一幕幕動人心弦的傳奇。而這些細節(jié)的逐一亮出又并非出自隨意鋪排,都經過精心篩選,能與“幸福是不需物質裝點的平凡”這一觀點對接,定向性、邏輯性強。至此,“善于‘分割’,精要用例”的技藝再次大放異彩。
用例經過三次分割、論證,中心論點的亮出已呈水到渠成之勢,請欣賞此文的“豹尾”:
⑧當我們仍在追問幸福的過程中被似是而非的答案迷失方向的時候,請駐足傾聽,林徽因的聲音正從心底傳來:幸福是不平庸的平凡。
“駐足傾聽”呼應開篇“停下,轉身”,“傾聽”誰的聲音?——林徽因!至此文章才將“她”的身份亮出,那“從心底傳來的聲音”——“幸福是不平庸的平凡”新人耳目,實為文章的中心論點,是統(tǒng)領此文三個分論點的“帥”。至此全文構成“引——分——總”的論證結構,縝密嚴謹。作者讓那“聲音”“傳來”即戛然而止,使人回味無窮。
“精準對接,加強說理”是“善于‘分割’,精要用例”的關鍵所在。第③段在概述之后,通過“因為她懂得”一轉,議論愛情的“轟轟烈烈”、“平平淡淡”與幸福的辯證關系,運用的是因果論證法;第⑤段運用歸納法和表里分析法論述“追求理想”與“實現幸?!敝g的辯證關系;第⑦段雖然細節(jié)較多,但由于作者采用夾敘夾議法,讓“平凡”“純粹”“光環(huán)”“原味”“金錢名利”“趨炎附勢者”這些概念都從不同角度指向“人生幸福是什么”,所以材料與論點的對接度高,說服力強。
通過賞讀范文《追問幸福》,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議論文例證法的個性化運用是高中生的智慧選擇。勝人一籌的“定向積累”是前提,貴在平時有意識的堅持;“善于‘分割’”、“精準對接”是面對考題時同時進行、互為影響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胺指睢焙蟛拍堋皩印?,“分割”的目的是“對接”;“對接”是“分割”的展開、提升;“分割”科學,“對接”易于展開,“對接”精準,“分割”才能落到實處,才有新意。此兩項技藝的展示,表現在考場,功夫卻是靠平時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