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對比分析維漢兩族比喻喻體涵義的基礎上,以兩族比喻喻體為切入點探析了兩族在文化淵源、宗教信仰、生產(chǎn)活動等方面表現(xiàn)出的文化差異,以期對促進維漢兩族文化差異研究作出貢獻。
關鍵詞: 維漢 比喻 喻體 涵義 文化差異
維漢兩族世代聚居,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受兩族不同民俗、宗教及價值觀念等的影響,兩族文化間還是或多或少存在著差異。比喻是兩族語言中常見的修辭手段,其使語言更加通俗、生動,表達更加形象、鮮明、透徹,是各民族語言的精粹。透過比喻這一民族語言層面,可窺見民族文化形態(tài)的絢麗多彩。下面通過對維漢兩族語言中比喻喻體的對比,闡釋其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差異。
一、維漢比喻喻體涵義對比分析
維漢兩族文化差異的存在,或多或少影響到了維漢比喻喻體涵義,主要體現(xiàn)在比喻喻體運用上。
(一)喻體相同,涵義基本相同。
比喻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其承載了一定的思維共性。維漢兩個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在同樣的自然環(huán)境中,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反應有共性存在,在漢族兩族語言比喻的運用有所體現(xiàn)。究其原因是維漢族長期聚居、文化融合,出現(xiàn)了喻體及涵義基本相同的比喻。受到宗教信仰、歷史發(fā)展、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這種涵義基本相同的喻體很有限,多數(shù)比喻喻體及含義有著較大差別,所引發(fā)的意義完全不同。
(二)喻體不同,內(nèi)涵基本相同。
受到兩族文化差異的影響,維漢兩族語言比喻中相同的涵義更多的是表現(xiàn)不同的喻體事物。如:
漢語:膽小如鼠;維語:膽小如雞。
漢語:落湯雞;維語:落湯貓。
漢語:一口吃不成胖子;維語:一張嘴里放不進五個指頭。
漢語: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維語:林中無狼,猴子稱王。
維漢兩族,生活習俗、思維方式等是不同的,卻有著相同的情感,如“膽小”,維語中喻體為雞,雞膽小:漢語中喻體為老鼠,鼠膽?。痪S族人喜歡狼,是勇敢的象征,漢族則認為虎是山中之王。雖然比喻中喻體為不同事物,卻有著相同的喻義。
二、從維漢比喻喻體涵義看兩族文化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承,不同民族文化必然會存在差異;同一喻體所傳達的聯(lián)想意義不盡相同;文化異同主要體現(xiàn)在喻體所表達的喻義上。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維漢比喻喻體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方面。
(一)文化淵源差異。
漢族長期居于內(nèi)陸中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主要的生產(chǎn)活動,可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躬耕田疇”,鑄造了典型的農(nóng)業(yè)文化形態(tài)特征?!芭!笔侵饕纳a(chǎn)勞動工具、人類生產(chǎn)的幫手,漢族人對“?!庇兄厥獾那楦小!芭!北粷h族人視為勤勞、忠誠的象征。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以牛自喻,如魯迅先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臧克家的“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
古代維吾爾族屬于游牧民族,長期居于中亞地區(qū),文化形成于口頭傳唱,主要以詩歌為主,具有奔放豪邁的草原文化特點。維吾爾族人喜愛馬、駱駝,在其語言中馬、駱駝多為褒義色彩;而“牛”在維語中則有明顯的貶義色彩,指“蠢貨”、“貪吃”、“本事不大”等。
(二)宗教信仰差異。
宗教是比喻性詞語的重要來源。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孔子思想的禮、中庸之道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隋唐以來,佛教傳入,佛教、儒教逐漸合為一體,成為當前漢族精神文化的思想主體之一,形成了漢族人獨具的內(nèi)向、深沉的性格特征。中國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對中國人尤其是漢族人的影響是深遠的。漢族語言中的諸多比喻性詞語都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宗教文化色彩。如:借花獻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四大皆空等,體現(xiàn)了濃厚的佛教文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靈丹妙藥,點石成金等的內(nèi)涵則表現(xiàn)出了與道教文化的密切關系。
維族在歷史上曾信仰過佛教,但受到佛教的影響遠不如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深遠,維族中的“真主保佑”、“去真主的營地”(歸天)、“真主打、土地吞”(天誅地滅)等,真正折射出的是濃厚的伊斯蘭教文化。
(三)生產(chǎn)活動差異。
無論是哪個民族,都遵循“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創(chuàng)造語言”的規(guī)律。維漢比喻中喻體的選擇與兩族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活動分不開。漢族語言中的“趁熱打鐵”,維語中“一匹與揚不起土塵,即便揚起土塵也出不了名”(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問的是高山,回答的是果園”(答非所問)等,無疑都出自從事生產(chǎn)勞動的人民之口,而無風不起浪、渾水摸魚、未雨綢繆等詞語與海洋漁業(yè)不無關系。由上述比喻可以看出,其無不與生產(chǎn)、居住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關。
(四)歷史典故差異。
漢維兩種語言中有大量的典故喻體比喻,這些典故主要自民間傳說、神話寓言等,反映了兩族語言文化遺產(chǎn)。漢語中葉公好龍、身在曹營心在漢、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維語中的“不是阿帕克霍加的施舍飯”(不是白吃白拿)、“像布谷和再乃普一樣”(天生一對)。
參考文獻:
[1]蘇麗燕·阿依拜克.淺談新疆維漢民族間的文化差異[J].新聞世界,2012(04).
[2]毛凌瀅,郭緒文.論語義、比喻及文化差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