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鴻門宴》是劉邦、項羽在滅秦之后長達五年的“楚漢爭霸”斗爭的開端。雖是開端,但從一定的角度已預示了這場斗爭的結(jié)局,它生動地、多角度地向我們揭示了項羽失敗的原因。
關(guān)鍵詞: 《鴻門宴》 項羽失敗 政治無知 寡謀輕信 沽名釣譽
項羽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他天生神力,八尺有余,力能扛鼎,英勇豪邁,孔武有力,“吳中子弟皆憚之”。他是名將后裔,“才氣過人”,少有大志,始皇游會稽見而呼曰“彼可取而代之”。他在秦始皇大帝國動蕩之際舉事而起,從者云集;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能征善戰(zhàn),光明磊落,北上救趙,破釜沉舟,逐鹿中原,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nèi),令天下諸侯“莫敢仰視”。他本應成為繼秦始皇之后一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出身草莽、“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好酒及色”的劉邦與之對峙爭鋒數(shù)年后,在“楚漢爭霸”中,卻讓他嘗到了四面楚歌的滋味。最后,他兵敗烏江,英雄末路,自刎而死。項羽之敗,他自己歸結(jié)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然而,他的失敗,真的是上天讓他滅亡嗎?就讓我們從《鴻門宴》中尋找答案。
滅秦之后,項羽對劉項兩軍事集團的利害關(guān)系認識不清。秦亡之后,劉項兩軍事集團就由以前的“盟軍”轉(zhuǎn)化為“敵軍”,要么項羽對劉邦稱臣,要么劉邦對項羽稱臣,兩虎相爭。如果當時項羽能認識到這一點,他們大軍在駐軍新豐鴻門時,接到曹無傷的告密后,就會一鼓作氣拿下劉邦。拿下劉邦,對于能征善戰(zhàn)的項羽來說,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的眼里,只有區(qū)區(qū)十萬人馬的劉邦,又豈是擁有“四十萬軍”的他的對手?而劉邦則有清醒的政治頭腦。滅秦入關(guān)后,他聽從樊噲、張良的建議,“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并當眾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xiāng)村廣而告之。這樣,秦國的老百姓唯恐劉邦不做關(guān)中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在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與他的本性判若兩人,這絕非是“浪子回頭”的表現(xiàn),而是他為了達到目標,極力克制自己。
在項伯為劉邦說情時,項羽不懷疑、不調(diào)查、不取證就輕信了劉邦的謊言,竟然“許諾”“善遇”劉邦,并且在未和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就取消了第二天消滅了劉邦集團的軍事行動。他是多么武斷,多么寡謀輕信。這不是一般的幼稚,而是政治糊涂。而劉邦在得知項羽要滅他的緊要關(guān)頭,張良向他推出項伯,他還不忘問一句“君安于項伯有故”,和劉邦相比,項羽至少也應當來一句“君安與張良有故?”,更不要說他聽到項伯的話,就能立即警覺到項伯泄露了自己的軍事機密。這樣一對比,就可以看出項羽太大意輕敵了,政治警覺極差。這就與奸詐多謀的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鯫生獻計“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正中劉邦下懷。這樣大的事件,劉邦連謀士張良都未告訴,真有心計。在項羽要滅他的緊要關(guān)頭,他又搖尾乞憐,連著兩問“為之奈何”,向張良求救。他又懷疑張良與項伯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君安與項伯有故”的疑問,繼而心領神會,立刻接見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說得天花亂墜,做得天衣無縫。以至項伯遂感于厚愛,力勸項羽“善遇”他,并在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見項王”時,劉邦就那么卑躬屈膝地一稱臣,一低頭,一敘舊,就讓項羽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他就忘乎所以,更糊涂了。聽了劉邦的“鴻門說辭”之后,項羽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這一句話就葬送了曹無傷的性命??此浦甭?,實則魯莽。如果只犧牲曹無傷就算了,但他此時竟相信了劉邦的一派胡言,他慚愧得不得了。當范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后,項羽竟然“默然不應”,使范增的第一套“殺邦”方案流產(chǎn),錯失了“殺邦”的良機,迫使范增啟用第二套“殺邦”方案。他的這些舉動看似光明磊落,寬宏大量,實際上是政治無知的表現(xiàn)。而劉邦的能言善辯在拉攏項伯時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去鴻門謝罪實屬迫不得已,但明知山有虎又不得不向虎山行。同時,謝罪時又卑躬屈膝,稱項羽為“將軍”,自稱“臣”,奉承項羽,掩飾自己稱王的野心,又與項羽敘舊拉關(guān)系,把造成他們之間關(guān)系緊張的原因歸結(jié)到小人的挑撥離間上,再逢迎滿足項羽的自尊。這樣,他的一番甜言蜜語、謙恭卑微的說辭就讓項羽攻打他的軍事行動徹底流產(chǎn)。特別是在鴻門宴中,劉邦自己“北向坐”,張良“西向坐”,看似低三下四,實則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表現(xiàn)。
宴中,劉邦的參乘樊噲“帶劍擁盾入軍門”,對把守軍門的衛(wèi)士“側(cè)其盾以撞之”,直接闖入幃帳。按理說樊噲是不可以進入會場的,對他的撞闖會場之舉應予以制止,但項羽非但未將樊噲逐出,反而以欣賞的口氣連呼“壯士”,先后賜“卮酒”“彘肩”以壓驚,頗有英雄惜英雄之感。特別是復又問“壯士能復飲乎”,給了樊噲一個機會,樊噲抓住機會在“義”字上做足了文章,慷慨陳詞。沒想到樊噲的一派胡言竟讓項羽尷尬地只說了一個“坐”字。一個“坐”字寫盡了項羽在政治上的幼稚、糊涂,缺乏政治手腕。在宴會中,劉邦逃席,讓張良留謝,項羽竟然對劉邦的逃席沒有任何反應,根本沒有意識到放虎歸山會后患無窮。項羽太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我們再把鏡頭對準劉邦。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際,他早已如坐針氈,所以,他借“起如廁”之際而“招樊噲出”,布置脫身方案。精明的劉邦脫身離開的手段太高明了。先看他選擇的善后的人選。留下善后的是何許人也?張良也。此人智勇雙全。他“獨去”之時交代張良,要估計他回到軍中之后才可進獻白璧與玉斗,以拖延時間,穩(wěn)住項羽。他自己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還令他的四員大將“持劍盾步走”。安排得甚為周密,就是萬一范增的追兵來了,沒有馬的四員大將只能轉(zhuǎn)身拼死力戰(zhàn),成為劉邦最好的一道防火墻。
正由于項羽有上述自矜功伐、自大虛榮、缺乏遠見、謀事不深、才智不足服人的悲劇性格,造成了他最終自刎烏江的悲慘結(jié)局,他是歷史上的一位悲情英雄,就算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相信他以后也會敗于李邦、趙邦、王邦。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2]褚斌杰.中國文學史綱要.
[3]高文勝.勿以成敗論英雄——《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形象分析.
[4]李延剛.論項羽的悲劇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