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獎學金的評定已經成了學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其設立的目的是在對先進者給予獎勵的同時,給予后進者前進的動力,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的獎學金對學生思想及心理健康的學習過程表現(xiàn),發(fā)揮獎學金的激勵作用。
關鍵詞: 高校獎學金 激勵作用 過程表現(xiàn)
一、引言
獎學金制度作為我國“獎、貸、助、補、減”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激勵作用的充分發(fā)揮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當前部分高校把設置獎學金的目的表述為“為了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引導學生以學為主、全面發(fā)展,促進思想素質、學業(yè)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全面提高”,擴展了獎學金的概念,使獎學金的屬性發(fā)生了觀念性的變革。因此,高校大多采用綜合測評的方法,以某校為例,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分為思想道德表現(xiàn)、課程學習成績、發(fā)展素質表現(xiàn)三大模塊,分別占總成績的10%、70%、20%。
二、激勵的過程表現(xiàn)
(一)課堂參與表現(xiàn)
1.對各科成績組成的關注。課程成績基本上是由平時分、期中分、期末分組成,期末分占主要比例。一般來說,新學期的第一堂課,教師都會講明本課程的成績組成情況,同時,也是學生非常專注的時候。平時分由加分問題或表現(xiàn)、考勤、小作業(yè)等組成。學生知曉了情況后,會對以后的學習做有針對性的準備。
2.對加分問題回答的積極。當提出加分問題時,原本懶散的課堂氣氛頓時被激活了,學生開始專注思考問題。幾次后發(fā)現(xiàn),回答問題的總是那幾個積極或膽大或聰明的學生,因為他們掌握了加分問題的核心,如回答問題無論對錯都有加分。有些教師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改進了加分問題的設置,如限制回答次數(shù),超過的“禁言”一周,讓那些很少回答或是緊張而不敢回答問題的學生參與其中。
(二)作業(yè)完成表現(xiàn)
1.對作業(yè)質量完成的準備。大學生完成作業(yè)或任務,離不開Word,PPT,Excel等基本的辦公軟件,尤其以PPT展示講解為主。PPT作業(yè)質量主要看PPT展示的效果,如幻燈片觀看的效果,是否清晰及吸引注意力;PPT內容與作業(yè)要求的符合程度;主講人的講解效果,是否照本宣科及有感染力,等等。這就要求學生在準備作業(yè)時切合作業(yè)要求,并熟透內容。
2.對小組作業(yè)組團的主動。團隊合作的作業(yè),組隊有三個境界。第一境界是學生以熟悉的同學或同一個集體為一組,此時的小組成績不相上下;第二境界是學生洞察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在某一方面很優(yōu)秀,剛好與自己互補,這樣組隊的成績會大幅度提高;第三境界是專門與優(yōu)秀的學生組隊,自己當充數(shù)的,幾乎沒有付出勞動卻能獲得好成績。
(三)活動參與表現(xiàn)
1.對學生工作組織的熱情。學校為了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成立了許多學生組織,如團委和學生會、社團聯(lián)合會和社團協(xié)會、治保會、國旗護衛(wèi)隊、黨支部、勤工助學部、校志愿者服務中心、校藝術團等。從干事開始,有能力的學生逐漸晉升脫穎而出,成為學生工作的主要代表人物。因此,有些學生通過努力擔任多項職務,以獲得更多的發(fā)展素質分數(shù)。
2.對各類比賽活動的參與。在發(fā)展素質分模塊有文體競賽加分、學科競賽加分及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活動等社會活動,撰寫社會調查報告、社會實踐報告,征文比賽等受到表彰的,都可以加適當?shù)姆謹?shù)。因此,學生要關注宣傳欄的消息,找到適合自己可以突破的方面,勇敢地嘗試并努力獲得成果。
(四)考試備戰(zhàn)表現(xiàn)
1.對考試資料準備的心理。資料的準備程度直接影響到考試成績,學生越來越重視備考前的平時積累。獲取資料的途徑因學生個人的能力而異,第一境界是獲取教師授課的PPT及考試重點說明;第二境界是向學習認真的同學尋求筆記;第三境界是向學長學姐尋求歷年的資料;第四境界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資料等一般學生想不到的途徑。
2.對備考加強復習的態(tài)度。大學考試基本集中在一個月,考試戰(zhàn)線拉得很長,復習的時間也比較充裕,所有學生都進入緊張復習的考試狀態(tài),圖書館、自習教室等出現(xiàn)明顯的占座現(xiàn)象。但是考前突擊的現(xiàn)象依然普遍,有人戲言:“過一天看一本,效率?。豢家婚T過一門,實力??;橫批:突擊成才。”臨近考試,學校都會強調考風考紀并對考試作弊行為有明確的處罰規(guī)定,但是依然存在考試作弊現(xiàn)象,大學生考試作弊現(xiàn)象始終未能從根本上加以改變。
(五)測評匯報表現(xiàn)
1.對各項尋求分數(shù)的思量。等到考試綜合成績塵埃落定,無法改變后,學生只能思量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中的其他分數(shù),面對思想品德表現(xiàn)和發(fā)展素質模塊的具體項目,對自己曾經的收獲百般思量,追求最大限度的加分。
2.對下次測評加分的思路。許多學生一開始不關注綜合測評項目,等到這次填寫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錯過了許多努力可以爭取的加分機會。如說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加分,技能素質加分如資格證書、職業(yè)證書、上崗證書,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大型講座和活動的加分等。從此,學生吸取教訓,開始有針對性地努力,在獲得更多分數(shù)的同時,也豐富了大學生活。
(六)結果公布表現(xiàn)
1.對綜合成績公布的情緒。對于未獲得獎學金的學生而言,在歸結原因時,大部分的人歸為能力缺陷,而非努力。當今大學生普遍存在“浮躁”的特點,可能會耐不住長時間的學習。如此一來,經過一定的努力,但未有結果,那么他們就容易將成敗歸因為“能力”,正如維納所指出的,能力是穩(wěn)定不可控的一個品性,所以他們會放棄努力。
2.對近段時間心情的影響。在群體中,任何一個群體成員都會經常將自己的“付出”和“所得”與群體中的其他成員進行比較,以衡量自己是否得到公正的待遇。得到獎學金的學生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希望下一次繼續(xù)得到這種精神與物質同在的鼓舞;而沒有得到獎學金的學生當然會更加鉚足勁兒地學習,好在下一次的考試中揚眉吐氣。
三、結語
高校獎學金制度是用于引導和激勵大學生的一項重要制度。因此,高等院校對獎學金制度進行改革時,既要把握獎學金制度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大方向,又要把握不同種類的獎學金所獎勵“先進分子”的獨特屬性,使在某些方面有特長或突出表現(xiàn)的學生能得到相應的獎勵。只有不斷地運用新的理念和思想來指導獎學金評定,以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訴求,才能使獎學金制度發(fā)揮激勵作用。
參考文獻:
[1]俊宇,戴榮四.關于高校獎學金評定工作的幾點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8(3).
[2]蔣國華.對高校獎學金制度的激勵效應分析[J].石油教育,2007(2).
[3]劉茹.淺析大學生考試作弊現(xiàn)象及防范對策[J].武夷學院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