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憲法究竟是什么?”這一備受憲法學界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一定程度地決定憲法的體系構建和憲法的實現。作者認為,可以綜合評價目前各種憲法內涵的界定方式,從憲法的根源——商品經濟發(fā)展產物,憲法的實質——權力與權利妥協的產物及憲法基本內容——國家、公民及相互關系等三個相互聯系范疇中歸納出憲法的實質和內涵。
關鍵詞: 憲法 根源 實質 內容 范疇
一、憲法定義
憲法內涵的科學界定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熱議的論題,亦是憲法學基礎性的理論問題。綜合現有的憲法界定,主要包括以下類型:
(一)強調憲法之根本內容。如英國學者戴雪在其《英憲精義》中說:“憲法是規(guī)定政府組織以及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各種權利和義務的根本規(guī)則與法律?!盵1]又如我國學者林化東所言:“憲法者,規(guī)定國家之基本組織,人民之權利義務,及基本國策之根本法言?!盵2]諸如此類,還有種種,這一定義從憲法約束的內容出發(fā),直接明確憲法的規(guī)范范圍,從而體現法對社會關系的調整作用。
(二)強調憲法在法律體系中的作用。如美國《百科全書》認定:憲法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法和基本原則的總和。[3]這一定義方法使人們更好地從根本大法的角度認識憲法之地位,有助于國家法律體系的形成和統(tǒng)一。
(三)從憲法的形式角度定義。這一定義突出憲法的表現形式,多采用“成文、不成文、分散于……”等字眼,這種歸納方式高度關注憲法的構成形式,亦反映出憲法的一些特征。
(四)從憲法階級性分析定義憲法。如英國學者詹寧斯說:“憲法的性質依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性質而轉移?!盵4]即憲法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及是社會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等,此種詮釋采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對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間的交互關系進行了論述。綜合上述定義方式,盡管相當程度上強調了憲法的屬性、功能和形式等的特征,但在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為此,如何在整合前述憲法定義的優(yōu)勢的基礎上,搭建憲法的概念框架和合理內核便顯得非常重要。
二、憲法內涵的界定
憲法定義應當符合兩大原則,其一是高度體現憲法的實質,其二是厘清憲法本質與社會現實間的互動關系。為此,筆者從三個基本范疇界定憲法,力圖滿足前述要求。
(一)憲法的根源。作為上層建筑的憲法,首先必須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變革中為自身的生成探尋原因。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前,以往社會形態(tài)即奴隸主、國王、皇帝等代表著強大的國家權力,他們言出法隨,口含天憲,強大的國家力量壓制著人民的權利,法律均僅僅反映“權力對權利的統(tǒng)治”,反映民主和權利的法律文件難以產生。十七八世紀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資產階級革命強有力地沖擊著歐美社會結構,商品經濟逐步吞噬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的陣地,商品作為天生的平等派,商品經濟社會反映的必然是平等與自由之要求,人人平等遂成為強大的社會訴求;要有交換必然產生主體產權問題,主體所有權應運而生;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秩序需要法律來規(guī)范,經濟在運作過程中的糾紛需要法律來解決……這一切均體現出“權利本位”的突出特征。而以往長期受制于王權、神權等的人民權利在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推動下逐漸“覺醒”,要平等、求自由成為人民爭取自身權利最集中的體現,資產階級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反對沒落的封建統(tǒng)治,而這一斗爭也適應了時代和經濟發(fā)展的要求,革命勝利后,由于人民在爭取民主、自由等權利的斗爭中充當了主力軍,因此必須用法律形式將人民的權利予以確認和保障,這便成為憲法的生成根源。由此可見,憲法根源于商品經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憲法是基本范疇和基本制度是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而建立的。
(二)憲法的實質。結合憲法產生的根源,我們認為憲法究其實質是權力與權利相妥協的產物。憲法的產生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對自由權利的爭取是密不可分的。專制時代,個人權利無法與強大的國家權力相抗衡,只能作為國家權力所統(tǒng)治的對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民主推進,人民權利意識增強和爭取權利斗爭的開展,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的力量關系此消彼長,形成了“私人利益體系”,并能夠有力地抗衡國家權力,防范國家權力對私人權利侵犯。不僅如此,個人權利在與國家權力斗爭中,每占領了原屬于權力的“陣地”必然要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規(guī)范和保障,最終形成了公民的權力體系,成了憲法的實質所在。憲法生成的過程集中反映權力與權利反比博弈關系,正是個人權利不斷壯大,對國家權力層層控制和約束不斷深化的過程,因此憲法是對權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保障,也是防止權力侵犯權利的堅實屏障。縱觀憲法的發(fā)展,實際上就是“權力與權利互為斗爭、制約、制衡”的歷史。[5]憲法就是要實現“權利本位”,形成權利產生權力、權利制約權力的科學邏輯。
(三)憲法的基本內容。分析了憲法的實質,更便于我們討論憲法的基本內容,因為實質必然要統(tǒng)領其基本內容,同時,基本內容必然要反映實質特征。筆者認為界定憲法的基本內容應緊密聯系其“權力與權利斗爭之產物”這一本質方可概括地相對周延,因此定義憲法必然要體現國家、公民、權力、權利等要素。筆者認為憲法是以規(guī)定國家、公民、國家和公民間根本問題為基本內容的。這里可以分解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國家的根本問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涉及全局性的基本制度,包括國家制度,社會制度,也包含國家性質,政權組織形式,國家結構形式和社會基本經濟、文化等根本制度,這部分內容是必然的,也是最容易體察到的。第二部分,即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在現代社會保障公民權利已成為法治發(fā)展的基本趨勢,并且對公民權利保障更加完善與到位,憲法與一般法律不同,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憲法所確認的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即是指“那些表明權利人在國家生產的基本領域中所處的法律地位權利”。[6]與基本權利相對應的概念便是基本義務,所謂基本義務系指“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是公民對于國家具有首要意義的義務,它構成普通法所規(guī)定的義務的基礎”。[7]它與公民基本權利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反映并決定著公民在國家中的政治法律地位”。[6]第三部分內容即是國家與公民間的基本關系,其主要是國家機關權力的行使和公民權利保障的基本關系,這便充分體現出權利與權力的斗爭,權力向權利妥協的憲法的本質特征。憲法即是將權利對權力斗爭結果法制化的體現,是公民權利和自由的結果,因此可以說在國家與公民基本關系中正好反映憲法是制權之法,我們之所以能在憲法中發(fā)現種種規(guī)范國家機關行使權力和保障公民免受國家權力侵犯,以及保障公民權利救濟等內容正是因為上述理由。其實上述三部分內容并非能夠清楚地劃分,往往交叉、重合,只是便于突出憲法的實質才將其人為分離。綜上所述,憲法內容雖宏觀、廣泛,但只要抓其本質就能夠較為簡明和完整歸納。
三、結語
筆者從探究憲法根源、詮釋憲法的實質、歸納憲法的內容三個要素分析了憲法。之所以采用這三個要素是因為這三要素間存在較緊密的邏輯聯系,其中發(fā)現憲法的根源,總結憲法起源的特點是為了給抓住憲法的實質作鋪墊,提供分析所需的材料。弄清了憲法的實質后對歸納憲法的內容必然有指導作用。相應地,基本內容必將反映憲法的實質。因此,三個范疇“互相結合、相互印證,其中實質——權力與權利的關系是靈魂,是統(tǒng)帥”。在做了以上各種論述之后,筆者認為對于憲法的理解和認識永遠不會有一個十分精確的答案,它必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環(huán)境的變革而不斷趨向科學與完善。
參考文獻:
[1]許崇德.中國憲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28,29.
[2]林紀東.民國憲法釋論.臺灣明文印刷廠,1981:1.
[3]美國百科全書,VOL7:658.
[4]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22.
[5]中國憲法學精萃.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18.
[6]范進學.論法治政治.法律科學,1996(6).
[7][英]庫德里亞夫采夫,等著,劉向文澤.蘇聯憲法講話(刪節(jié)本).群眾出版社,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