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應用多媒體課件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變抽象為具體,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多媒體課件為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和較佳的視聽覺效果。教師適當?shù)乩枚嗝襟w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有話想說,有內容可寫”。憑借計算機儲存容量大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閱讀與之相關的課外讀物,不但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為理解課文提供了廣闊的知識背景。
關鍵詞: 語文閱讀教學 多媒體課件 優(yōu)化方法
就語文教學而言,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是實現(xiàn)教學的唯一途徑,而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文情境是引導學生自主思維的基礎。為此利用多媒體技術,借助教學軟件的幫助將講課內容中不易直觀形象表現(xiàn)出來的、需要用許多語言和文字解釋的東西(例如:形象比喻、古詩教學、方位概念等),通過計算機和大屏幕投影儀以多種媒體形式具體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節(jié)省了大量無效果的說教時間,為學生留下了更多的思維時間和空間,真正地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單調、無效、費時的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極大的提高。
一、用課件突破認知上的重難點
在實際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再加上學生閱歷匱乏,以及認識世界能力有限,常常對課文一知半解。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庇纱丝梢?,聞見是教學的基礎,借助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有助于突破難點,講清重點,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1.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效果,解決難點。一些常識性說明文學生讀起來很枯燥、乏味,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知識化為形象的,對課文內容易懂。用圖片或動畫直觀地再現(xiàn)出原理來,使學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決了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
2.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置生活場景,彌補學生生活經歷的不足,使課文內容更貼近學生,縮短課文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實際教學中我們不可能帶學生親身體驗和了解課文中所描繪或說明的遠在千里之外或萬里之遙的事物、事件,而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則可以使我們圖文并茂、聲色俱佳地到西沙群島“親眼目睹”它的美麗富饒;到海底世界感受其奇妙;到北京去攀登萬里長城;到海邊漫步看蔚藍大海,聽海浪沉吟,還可以到意大利游覽威尼斯……在具體可感的情景中“身臨其境”地學習語文。
3.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進行生動逼真的情景創(chuàng)設和虛擬現(xiàn)實,形象展示現(xiàn)象的本質、原理?,F(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詩歌語言精練,意境優(yōu)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古詩教學中采用電化教學媒體并合理地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而且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
4.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演示事物情景,減少時空阻隔,降低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些課文描寫的情景是很久以前發(fā)生的,小學生由于時空的阻隔,對所閱讀的課文時代歷史背景沒有形象、深刻的認識,很難理解其故事發(fā)生的緣由,也不可能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們借助課件,將歷史時空的鏡頭拉近。很多的內容就用不著老師白費口舌講解,描述了。如《七律·長征》《一夜的工作》等都可以用課件展示其歷史故事的時代背景,這比老師的講解更有效。
多媒體技術在閱讀教學中所起的畫龍點睛的作用正是因為它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而且這種方式學生都非常樂于接受,因此教師要很好地借助與其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如此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肯定會達到最佳的效果。
二、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學生的情感是易于被激發(fā)的,如果他們的認識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么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也更為主動。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于學生的心理,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整個學習活動中,一定能達到學生整體和諧發(fā)展的目的。多媒體課件為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覺效果。
1.渲染氛圍,調動情感。寫景的文章經常用到,導入新課時,可設計一個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激發(fā)學生一睹為快的強烈欲望。這樣,一上課就渲染了氣氛,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全文做了必要的情緒鋪墊。
2.配畫配樂,體會情感。聲情并茂的朗讀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鳴,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荷花》第二自然段時,用課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及動聽的韻律,把學生“帶入”公園的荷花池邊,使他們“置身”于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在音樂的旋律中感受那全開的、半開的、含苞欲放的荷花,這時學生似乎與作者一起在荷花池邊散步賞花。
3.巧妙聯(lián)想,升華情感。如我在上《七律·長征》這一課中,課文學到最后,我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紅軍長征的故事?學生說了幾個在電視上或課外書中了解的故事。為了深化情感,使學生耳聞目睹,我播放了一段紅軍戰(zhàn)士草地夜行的情景,學生被紅軍在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所深深感動,熱愛祖國、珍惜眼前幸福生活的感情在感動中得到了升華。
三、用課件搭建讀寫遷移的平臺
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妙辭佳句,優(yōu)美語段。對此,我們不僅可以讓學生熟讀成誦,還可以在寫法上遷移,即在“句子、語段、篇章”三方面找讀寫訓練點,但這種練筆受到時間和情境的限制,學生在倉促之中找不到寫作的素材。這時,如果教師適當?shù)乩枚嗝襟w,創(chuàng)設情境,激勵學生,使學生“有話想說,有內容可寫”,就為讀寫結合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天地。
1.句子讀寫。句子的讀寫是讀寫訓練中一項基本的內容,它對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幫助他們掌握表達的技巧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加強句的訓練。詞句訓練是最基本的訓練。我們借助計算機直觀、形象、生動、可重復與交互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的大容量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組句能力,這也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在句子訓練中,我們用比較法,讓學生明白句子怎樣寫具體。我們還用綜合快速訓練法,讓學生學會把句子寫具體。
2.片段讀寫。片段的讀寫重點是要教會學生會寫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段。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抓住有代表性的段落,講練結合,并學以致用,如:場面描寫和人物細節(jié)描寫,課件出示文中重點段落,讓學生仿寫。
3.篇的讀寫。學生在六年的小學生活中,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近300篇文章。這些教材中不乏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獨具匠心的地方,它給學生的寫作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如果真正發(fā)揮了這些作用,學生就一定能領悟寫法,掌握技巧。我們也可以將學生熟悉的故事片、公益廣告或一些優(yōu)秀的例文,利用課件,向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在欣賞豐富多彩的內容的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生動、優(yōu)美、形象的語言。這不僅能使學生領略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生動與形象,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還能幫助學生學會遷移范文的結構、詞語和寫作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從模仿習作到自主習作。
學生由于看到生動的圖像,仿佛又回到了春天的公園中,置身于幽靜的環(huán)境里,表達的欲望空前強烈,思維通暢,佳句華章脫口而出,真正找到了“以我手寫我心,以我口述我情”的感覺,這就是巧用多媒體課件搭建讀寫遷移的平臺。
四、用課件進行課外延伸,擴大閱讀量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了每個學段的課外閱讀量,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但是,這145萬字的閱讀量應有什么樣的內容和形式?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如何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有效的評價?這一系列的問題擺在教師的面前。我們可以憑借計算機儲存容量大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閱讀與之相關的課外讀物,不但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為理解課文提供了廣闊的知識背景。
1.預習性擴大閱讀。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比如歷史題材的課文,由于受時空的限制,與當代小學生的距離太遠,學生學習時,理解上有不少的困難。借助多媒體,教師可預先制作與課文緊密相關的閱讀課件,甚至有時讓學生直接在網上搜集資料進行閱讀,借此讓學生了解事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縮短課文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正確深入的理解。
2.練習性擴大閱讀。一般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和擴展。可在課前把某一篇課文的有關文字資料、圖片、實物等制作成課件,供學生在課堂上看屏幕閱讀。
3.課后擴展性閱讀。從學生認知活動的整體看,每堂課的學習終點,應當同時又是新認知活動的起點。為此教師應注意課堂的延伸和拓展,實現(xiàn)課內外相結合的開放式學習格局。但因課外畢竟是課外,無論是閱讀材料尋找,還是閱讀活動的組織,具體運作起來都困難重重,有了計算機網絡的輔助,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運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閱讀,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被激發(fā)并得到滿足,學習內容所自然形成的評價標準使學生只有在深入學習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現(xiàn)。而學習的深入所帶來的收獲更能帶來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滿足感,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習動機,使學習成為真正的學習,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成績的變化。
參考文獻:
[1]許漢.成功的網絡教學的啟示.信息技術教育,2005.10.
[2]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蘇立康主編.小學語文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00.
[4]趙建華,李克東.多媒體計算機輔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研究.電化教育研究,1997(1).
[5]豐小龍.閱讀教學中多媒體使用取舍例談.小學青年教師,2010/7.
[6]李玉佩.多媒體:熊掌還是雞肋.江蘇教育,2004/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