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要想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學生主體意識的激發(fā)不容忽視,對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的主體意識;精設問題,誘發(fā)學生思考的主體意識;合作學習,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主體意識 自主學習
好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學出來的。知識不讓學生主動去感悟獲取,問題不讓學生自己去探討解決,錯誤不讓學生自己去反思總結,學生就會變得懶惰,習慣性地等待老師為他安排好一切,學習質量不會有質的飛躍。所以,提高課堂效率的根本之路是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的主體意識
歷史教育家趙恒烈說:“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符號型,以背誦為主,把歷史知識停留在字句的記憶上,當被記憶的一組文字符號遺忘時,歷史也就消失了;另一種是立體型,能夠通過文字記載的歷史去想象當年的人和事,對活靈活現的歷史有鮮明的立體感?!睔v史無法重現在人們的眼前,教師如果只是簡單直接地提問或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在哪一頁、哪一段,就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歷史的心態(tài)也會變成了“符號型”,課堂上他們關注的也就是老師的筆記和課本上的重點,以“背多分”的方法應付考試。讓歷史變得活靈活現,讓學生重返歷史現場,學生學歷史的心態(tài)才能轉變?yōu)椤傲Ⅲw型”。
老師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就要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對歷史情境進行直接體驗,使其由被動接受、被動思考到主動接受、主動思考,并且在體驗中學會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歷史思維。創(chuàng)設情境的形式與方法應多種多樣。比如利用實物演示情境,我在講解經濟全球化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全球化與民族化的融合影響,特意去肯德基店買了一碗皮蛋瘦肉粥,讓學生真切地看到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利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在學習《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一課時,播放《七子之歌——澳門》;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在講《辛亥革命》時,我播放了《辛亥革命》的部分影像資料,這些形象的歷史資料讓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和探索;再現歷史情境,在學習《華盛頓》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英國殖民統(tǒng)治對北美的壓迫,我在一上課就宣布:“下月初的期中考試提前到明天早上進行,因為學校經費緊張,大家要交錢買試卷,一份試卷10元錢,交了錢才能考試?!睂W生一下子都懵了,紛紛說:“要交錢買試卷?學校亂收費??!”看著學生群情激奮的樣子,我說:“同學們都覺得試卷要收錢是很不合理的,對這樣的現象大家都會抗議,其實剛才只不過和大家開了個玩笑,那我們想想一個民族長期壓迫另外一個民族,在經濟上牟取暴利的話,人民大眾又會怎樣呢?”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英國強行對北美征收印花稅及其他的不合理的經濟政策。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都能夠體會北美人民憤怒的心情。
真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做法是尊重學生的能力和想法,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有興趣去觸摸歷史的脈搏,感知歷史的魅力。
二、精設問題,誘發(fā)學生思考的主體意識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一堂課的質量。
1.所提的問題要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學生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能夠深入思考的只是一部分,因此教師要注意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例如在講授《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時,我在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后提出以下問題:美國獨立距今多少年?其獨立的標志是什么?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是在課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
2.問題的提出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比如《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讓學生集體回答了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后,再逐一地和學生探討。先給學生出示“美國聯邦政府結構示意圖”,提問:(1)根據1787年憲法的規(guī)定,有哪些方面體現“制衡”原則?(2)美國權力很大,如何防止其專權?(3)1787年憲法的“分權制衡”原則除了憲法中的規(guī)定外,還在國家政治的哪一方面有所體現?這樣提問是在學生大致了解1787年憲法內容的前提下,從而加深學生對“分權制衡”原則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能力。
3.設計趣味提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趣問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創(chuàng)設問題,讓學生代表相關的歷史人物中,從歷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例如講春秋戰(zhàn)國的主要派別、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時,我提問:“如果一個人因賦稅過重,生活困難,偷走了鄰人的錢財。假如你們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派出的代表,面對竊賊,你們會主張如何處理?”讓學生結合所學的各家思想主張回答,激發(fā)他們探索的興趣。
善教者,必善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不知不覺地感受到歷史有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合作學習,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老師應該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享有更多的學習自由,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去自主思考或者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當學生出現卡殼時,老師再充分發(fā)揮引路者的角色,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啟發(fā)。
實踐活動的形式多樣化,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博物館并寫下所想所感;讓學生自己動手查找整理文史資料;引導學生組織排練歷史話劇、撰寫歷史小論文等。在實踐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相互間取長補短,各抒己見,使得歷史課堂不再是老師的獨角戲,也不再是幾個優(yōu)等生的“獨奏”。
我教完《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后,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分權制衡”原則的理解,讓學生自己編排一個話劇。上課之前,我讓幾個學生扮演總統(tǒng)、國會議員、最高法院法官,就總統(tǒng)要求出兵增援阿富汗三家進行討論。在這堂課上,作為老師的我更像一名觀眾,開心地欣賞學生的勞動成果,學生是這節(jié)課的主角。
適當地放手讓學生主宰歷史課,一方面學生因發(fā)揮主體地位而勃發(fā)出無限生機,體驗到自己動手的樂趣的同時更了解歷史。另一方面,在歷史學習中進行分組合作與競爭,學生彼此之間就各自的體驗、發(fā)現進行交流,有利于他們對學習策略的準確把握與高效應用,也有利于他們全面、深入地學習知識。我們應該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協(xié)作、交流的氛圍和條件,提倡民主、友好的合作學習。
“教是為了不教”,要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必須及時轉變觀念,時刻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把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交到學生手里,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2011.
[2]趙恒烈.歷史圖像與歷史思維[J].歷史教學,19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