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國際交往的日趨頻繁,對具有較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本文分析了目前國際商務活動文化差異現(xiàn)象,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 商務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商務文化差異
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商務英語以英語語言為媒介,為國際商務活動服務,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商務環(huán)境中成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即正確理解、處理及回答各種商務工作中的問題,并自如地運用英語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行商務交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商務英語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將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與商務英語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提出的,他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能力(linguistic performance)。交際能力有四個重要參數(shù),即語法性、適合性、得體性及實際操作性,其中適合性和得體性的實質是語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處于核心地位??缥幕浑H能力是具備某一環(huán)境中的個體為了實現(xiàn)某性格、目標及期望具備的同樣的獨特活動方式的能力。
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是相互補充、相互輔助的關系。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本,交際能力是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的應用。具備較強的語言能力而缺少跨文化知識,將無法滿足商務環(huán)境的需求,也將帶來各種不同的誤解和矛盾,甚至無法挽回的經(jīng)濟損失。文化差異對于成功地進行國際商務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一、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商務文化差異
(一)時間觀差異。時間觀差異是國際商務活動的首要問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時間有著不同的理解。東方人崇尚中庸,講究花大量的時間做好一件事情,講究一步一步按方案進行,注重持之以恒。西方人對時間有著不同的認識,認為時間是極其珍貴的資源,對時間的浪費就是對資源的浪費。例如,以商業(yè)洽談為例,拜訪者一般會準時到達會面地點。到的時間太早,可能暗示過于心急達成協(xié)議,或是給人過于空閑的印象;到的時間太晚,則給人缺乏誠意的感覺。見面后,簡單寒暄幾句,雙方就直入主題,表現(xiàn)自己的角度,通過洽談一步步縮小差距。但在部分阿拉伯國家等中東地區(qū),赴約遲到甚至爽約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許多國家商務會談可能延續(xù)數(shù)小時,甚至數(shù)次都不涉及正題,而是走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諸如拉家常、喝咖啡、飲茶之類。他們認為喝咖啡和聊天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而部分歐美人士則視之為浪費時間。
(二)商務空間觀差異。對空間感的不同理解是商務活動的特點??臻g感與人的性格、思維和生活習慣有關,不同社會群體對空間開放程度的理解均不相同。如美國人在工作時,打開大門,表明愿意與外界溝通,開放程度較高;反之關閉大門,則表明主人此時不愿意受外界干擾。因此,此時毫無顧忌地走進辦公室去與其交談,無疑將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德國商人則不同,在工作時,他們一般將房門緊閉,被視為希望自己的工作空間是安靜和封閉的,不愿接受外界的打擾。因此德國人習慣于在工作、談判和開會等商務場合關上大門,但對外人來訪并不拒絕,只要敲門即可,即使未經(jīng)許可也可進入。再如握手致意時,西歐人握手時兩人的空間距離大體保持在兩臂左右,而阿拉伯國家的人初次見面,需要身體近距離的多處接觸,如以擁抱、搭肩等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歐美人士對一般朋友揮手致意,即使握手也不用力。對于重要人士才會擁抱,或長時間握手。
(三)價值和道德觀的差異。東西方的道德和價值觀的不同理解直接反映在他們的商務溝通當中。亞洲的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更加注重環(huán)境,并通過環(huán)境而不是口語表達信息。所以在亞洲的商務活動中,更加注重人際關系的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商務活動成功的重要保證。在東方的商務活動中,人際關系圈的建立和維護要花去大量的時間。正好相反,歐美人士在商務談判中往往迅速將談判引向實質階段,不兜圈子,不拐彎抹角,不講客套,習慣于采取豎向談判,按照合同條款逐項進行討論,解決一項,推進一項,講究效率。即使很多條款暫時無法達成一致,但只要雙方通過溝通,有利益點,通過幾輪的談判,也可以達成協(xié)議。
西方人信奉個人本位主義,以自我為中心,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而中國人則不同,中國人樂意主動關心別人,以別人為中心,考慮別人的感受。比如在提供幫助、在接待中國人時,我們通常這樣問:“先生/小姐,請問您需要什么?”這是中國人的習慣性說法,體現(xiàn)中國人考慮的主體是對方,而不是自己。但在接待西方國家商務人士時,卻要問:“What can I do for you?”或者“Can I help you?”符合西方人的用語習慣,體現(xiàn)的是他們從自身角度出發(fā)的觀念。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
教師在講授基本語言和專業(yè)知識時,還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理解中西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選用課堂教材的時候要結合真實的語言材料,向學生講解西方國家中稱呼語、介紹、訪問、宴請、告別等社會交往的文化因素,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重視語言應用的得體性,從而逐步獲得跨文化的敏感性。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加強課堂的互動,模擬真實商務情景,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所倡導的培養(yǎng)高素質和創(chuàng)新型管理人才的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yǎng)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合作找出解決問題之道,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不是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而是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在實際的商務英語課堂上,老師可以提供某個真實的國際社會的商務案例、貿易案例或跨國商務談判案例,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查閱相關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并了解相關的文化差異,提出自己的方案,討論后就他人的解決手段提出自己的意見,最終找出問題的最佳解決途徑。
(二)小組活動法。小組活動是20世紀70年代初在美國教學中興起并在現(xiàn)今流行的教學策略。小組活動是指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生2~6人組成合作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機會共同學習,相互討論。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更可使他們了解學習的目的和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間的信任。在有問題出現(xiàn)時,也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
商務英語教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當前商務英語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只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于專業(yè)知識的教學當中,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選讀[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