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高考背景下,歷史教師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改進教學方法,注重教材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加強對教材結構的重新整合,把握教材線索,構建基本框架。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教材整合 知識體系 教材結構
新課程理念認為學生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這就要求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新形勢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新要求,要在單位時間內不斷提高教學效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很多歷史知識是比較瑣碎的,為了讓學生更清晰地記住、更深刻地理解歷史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關注知識體系的構建,幫助學生形成固定模式,即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放入知識網絡中,便于學生需要時迅速調用。教師在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要重視對教材結構的重新整合。筆者認為在開發(fā)利用教材資源,對課本進行整合時,應關注以下幾點。
一、重整結構,理清線索
有些教材內容是單純按照事件安排的,對于這些事件中的內在聯系分析得不清楚,不利于學生的理解。以人教版歷史必修二《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為例,第一子目標題是“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yè)”,主要分析商朝至清朝我國的商業(yè)發(fā)展歷程。這其中提到了商業(yè)發(fā)展緩慢的原因,隋唐商業(yè)發(fā)展的原X9yL1DgGntj2PpibJTY4QEmOVbclnwP5hADva6g51CM=因,亦提到了各個時期商業(yè)發(fā)展的表現,如:春秋戰(zhàn)國商人地位的提高,隋唐出現的柜坊和飛錢,宋朝的“交子”和明清的長途販運貿易及商幫等。第二子目標題是“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fā)展”,主要分析了宋朝在時間、地點、經營范圍方面突破了“市”的限制。這一子目還闡述了我國古代城市的發(fā)展,隨著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出現一批新興城市,是商業(yè)中心而非政治中心。第三子目標題是“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分析了我國從西漢至明清對外貿易的發(fā)展狀況。這一課的內容編排顯得較亂,例如第二子目的內容其實就是商業(yè)發(fā)展的表現,尤其是宋朝商業(yè)發(fā)展的表現,第一子目中明明在說商業(yè)發(fā)展的歷程和表現,為什么這里要另辟子目分析這個問題?三個子目之間的聯系是什么?如果教師照本宣科,那么學生就很難深刻理解本課知識。教師可以重整結構,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如將本課內容分成以下三部分進行分析:(1)商業(yè)發(fā)展的表現。教師可以從多個層面幫助學生歸納,例如管理、金融、市的發(fā)展、城市的發(fā)展、對外貿易的發(fā)展等。(2)商業(yè)發(fā)展的原因,包括交通的發(fā)展、貨幣的發(fā)展等。(3)商業(yè)發(fā)展的特點:起源早、政府重農抑商、處于補充和從屬地位,等等。這樣對教材進行重新的整合編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而非零散的知識點,從而牢固記憶。
二、把握思想,有效整合
在整合教材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樹立明確的指導思想,不能盲目整合,不能為整合而整合,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對教材思路不清晰的內容進行整合。大部分教材內容都符合學生的認知思維,沒必要進行重新整合,教師應選取內容相對凌亂、知識點多的內容進行整合。對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大多是以學案為依托的,如果對每課內容都大幅度地進行重新編排,就容易使學生暈頭轉向,這一點在高一體現得更明顯。這些學生在初中時對歷史的學習僅停留在記憶層面,大多沒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教師要循序漸進,穩(wěn)步提高,選擇重要知識點進行重新整合,以免增加學生的負擔。
(二)教材的整合應有利于學生形成學習歷史事件的基本框架。例如,幾乎所有歷史事件的學習都是從背景、經過、結果、評價或影響這個方面展開的,偶爾會有特點、實質等;背景的分析一般分為政治、經濟、思想三個層面,個別情況會增加國際背景;評價都分為積極和消極等。
以人教版歷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為例。這一課分為以下三個子目: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第三子目的內容比較清晰,分析了辛亥革命對中國民主進程的重大作用,但一二子目就不利于學生形成歷史學習的基本框架。第一子目除了介紹武昌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的過程之外,還分析了其爆發(fā)的背景,其實就是辛亥革命的背景。因此,第一子目涉及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過程武昌起義。第二子目中華民國的成立同樣是辛亥革命的過程。因此,對于本課內容,教師就可以按照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評價三個層面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形成學習歷史事件的一般框架。
總之,重新整合應有利于學生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這不是教條主義,而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從而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
(三)教材是出發(fā)點亦是歸宿。教材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和內容,因此對它的整合不能脫離原有內容,不能擅自增加或刪除知識點,而是對教材中的已有內容進行排序的調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單純依靠學案而完全脫離教材,應該將教材作為最重要的教學材料使用,切不可“丟了西瓜撿芝麻”,過于追求整合形式,忽視基礎知識的完整性,要利用教材整合對教材資源進行充分的開發(fā)和利用。
新的高考背景下,教師應敢于改變,勇于嘗試,改變傳統(tǒng)課堂。重新整合教材是筆者在教學中采取的一種方法,但如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作用還應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只要教師堅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夠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鄭林.唯物史觀與歷史知識的建構——歷史觀與歷史知識的建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335.
[2]劉俊利.“史料教學”:基于共性規(guī)則的個性化研讀.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326.
[3]閔曉弘,單懷俊.課型范式與實施策略——中學歷史.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