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導工作實踐,是目前轉變機關作風的重中之重。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臨近,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用作風轉變促進發(fā)展方式轉變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結合近期的學習,談一談個人體會。
推動作風轉變,重在走好群眾路線
黨的十八大提出:“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轉變工作作風、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首要的是走好群眾路線。一要下得去,民生不能忘。民生是發(fā)展的根本。要把基層一線作為修德的“沃土”, 下基層少一些“官威官儀”,不能“坐著車子轉轉、隔著玻璃看看、找個代表談談”。腳上要多沾點泥土,心里要多存點真情,把基層的情況吃準、吃透,切實抓住制約發(fā)展的“結”、群眾鬧心的“難”、基層工作的“憂”。二要聽得真,民意不可違。“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要按照十八大報告要求,“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的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真正放下“架子”, 從感情上貼緊群眾,坐得下農(nóng)家院落、吃得進粗茶淡飯,大事小事聊得來,閑談訪談不打“官腔”,多用群眾性語言消除群眾的思想顧慮,積極引導群眾講真話、講實話、講心里話。三要幫得實,民難不可推。干部作風好不好,關心群眾疾苦是第一考量?!靶闹歇q念農(nóng)???,耳里如聞饑凍聲”。要把群眾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發(fā)揮好自身優(yōu)勢,主動地、熱情地幫助群眾找項目、引資金、送技術、薦人才。要拿出真心,帶著真情,多與困難黨員群眾“結對子”,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確保把工作做在群眾急需處,做到群眾心坎上。
推動作風轉變,貴在領導身躬力行
好作風上行下效,中央關于轉變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八項規(guī)定”,條條抓住關鍵,直擊干部作風問題。從考察不封路,到開會不念稿,中央領導身躬力行,率先垂范。各級領導干部要以此為基點,狠抓作風建設,促進和帶動整個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轉變。一要求“實”。中國在轉型,發(fā)展在爬坡,完成硬任務、啃下“硬骨頭”,務必發(fā)揚求真務實作風,激發(fā)實干力量。要從實際出發(fā),用心謀事、用心干事、用心成事,不圖虛名,不使虛勁,不拿“表面文章”充門面、不拿“轟動效應”當政績,確保每項工作都能經(jīng)得起群眾的評判、歷史的檢驗。二要節(jié)“簡”?!拔纳健蓖钢Я烁刹抗ぷ鲿r間,“會?!毖蜎]了干部工作熱情,“封路”疏遠了干群關系。要堅持精簡、簡樸原則,能不開的會堅決不開,能不發(fā)的文堅決不發(fā),能不走的形式堅決不走。三要從“嚴”。把堅持厲行節(jié)約、反對奢侈浪費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nèi)容,加大考核力度。領導干部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厲行節(jié)約上發(fā)揮模范作用。
推動作風轉變,要在建立長效機制
作風連著黨風,帶動政風,影響民風。轉變工作作風是從制度安排,再到行動自覺的漸進過程。要在建立健全經(jīng)常性思想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一要治庸提能。要堅持不懈地推進學習型機關建設,著重提高領導干部的能力。建立科學考評體系,讓群眾參與考核干部的政績。二要治懶獎勤。對“不作為”干部,形成淘汰機制,對務實、能干、清廉的干部形成選拔機制。三要治散樹規(guī)。研究制定干部績效考核辦法。
(作者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