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藍毗尼位于尼泊爾,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地方,199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佛陀誕生藍毗尼
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姓喬答摩,因其父為釋迦族,后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佛陀是他的另一個稱號,意思是“覺者”;此外釋迦牟尼還有“如來”等多種稱號。有關(guān)釋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沒有明確的記載,因此有多種說法:北傳佛教根據(jù)漢譯《善見律毗婆娑》推斷其生年為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與孔子同時代),南傳佛教則認為是公元前624 ~公元前544年,藍毗尼園區(qū)則介紹釋迦牟尼的生年為公元前623年。
釋迦牟尼出生年代眾說紛紜,但其出生地卻公認為是藍毗尼。藍毗尼梵文是“可愛”的意思,位于今尼泊爾南部中段,距印度邊境不到10千米。此地歷史上曾屬于印度,1857年印度掀起了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民族大起義,在鎮(zhèn)壓這次起義中,尼泊爾的廓爾喀士兵成為英國人的忠實盟友和沖鋒陷陣的尖兵。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將這塊具有神圣意義的地方劃給了尼泊爾。
根據(jù)傳說,藍毗尼古代是一片園林,綠樹茵茵,百花爭艷。相傳釋迦牟尼一出生就會走路,邁出了7步,而且每走一步,腳下便盛開一朵蓮花,即所謂的步步生蓮;天空同時有二龍涌出,口噴清泉,為其沐浴。今天來到藍毗尼,確實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池塘,中國唐代僧人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卷六中曾描述說:藍毗尼園里“有釋種(釋族人)浴池,清澄皎鏡,雜花彌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無憂花樹,今已枯悴,菩薩誕靈之處”。不過后來這個池塘的水已經(jīng)干涸了,只剩下叢生的植物。1939年,當?shù)卣眉t磚把這個池塘砌成方形,稱為圣池。圣池旁邊的無憂樹上伸出的條條線繩掛滿寫有經(jīng)文的五彩經(jīng)幡,就像五顏六色的小旗在風中飄擺。
在藍毗尼園最有價值的遺址是孔雀王朝最盛時期阿育王(約公元前273年~公元前233年在位,又稱“無憂王”)豎立的石柱。這位篤信佛教的君主在佛陀涅槃200多年后,曾到這里朝拜并立柱以資紀念。我國晉代著名高僧法顯在公元403年和唐代高僧玄奘在636年都曾到過這里朝拜,并在《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留下珍貴史料。玄奘還在書中對阿育王柱刻有馬像、柱體因雷擊而斷裂等情況作了比較詳實地記載。但從14世紀末起,就再也沒有朝圣的記錄了。當時伊斯蘭勢力席卷印度和尼泊爾,藍毗尼遭到徹底破壞,最終變成荒蕪的原野,阿育王石柱也被掩埋,漸漸被人們所遺忘。1896年,這里的地方官員和德國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阿育王石柱,石柱高約7米,周長2米,石料為淺紅色沙石。正是靠著玄奘的記載及實物的印證,才最終斷定藍毗尼是佛祖真正的誕生地,從此荒廢千年的藍毗尼園又一次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在阿育王石柱東側(cè)幾米的地方,建有一座摩耶夫人祠,也稱“摩耶夫人神廟”,外觀白色,為扁平四方體建筑。游客進入神廟必須脫下鞋子。說是神廟,其實內(nèi)部更像考古遺址,保留有公元前3世紀~7世紀神廟的基石,還有一塊據(jù)說是阿育王擺放的表示佛陀誕生場所的石頭標志。室內(nèi)一面墻上供著一塊1米多高的石浮雕像,刻有描繪摩耶夫人手握無憂樹枝、釋迦牟尼在身邊的出生圖。摩耶夫人旁邊站著她的妹妹,摩耶夫人產(chǎn)后7天去世,她妹妹便成為釋迦牟尼的庶母。這塊浮雕是出土文物,石像的表面已被伊斯蘭教徒劃損,看不出眉目,只能分出人體的大概輪廓。這座神廟不僅受到佛教徒的膜拜,也受到印度教徒祭祀,因此浮雕像的臉上被涂滿紅色的蒂卡粉。
現(xiàn)在,圣池、阿育王石柱和摩耶夫人神廟所在區(qū)域,包括一些佛塔僧院廢墟在內(nèi)被劃為圣園區(qū),是游客游覽藍毗尼的必到之處。圣園區(qū)由大片種有蓮花的湖塘三面包圍著,環(huán)境十分優(yōu)雅。
佛教徒的朝圣地
當年釋迦牟尼離開宮殿,一直走到菩提伽耶。此地在今印度大城巴特那以南,他在河邊的樹林同苦行人在一起,每天“一麻一粟”,艱苦備嘗,修行了6年,仍然一無所獲。于是到河里洗去6年的積垢,餓得上不了岸,喝了一位牧女給的奶粥,走到一棵菩提樹下,鋪上草,發(fā)誓“我今如不證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座”。經(jīng)過49天的冥思苦索,他終于悟道成佛,“佛”是“覺悟”的意思,即領(lǐng)悟了真理。如今菩提伽耶作為釋迦牟尼成佛處廣為人知,也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
釋迦牟尼成佛之后第一次開始說法收徒,史稱“初轉(zhuǎn)法輪”。這件佛教大事發(fā)生在鹿野苑,位于印度恒河邊大城瓦拉納西東北大約10千米處。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便西行來到了鹿野苑,隨后就在這里對父親派來照顧他的5個隨從講解佛法,向他們闡述人生輪回,苦海無邊,善惡因果,修行超脫之道。5人頓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為佛門中人,即最早的五比丘。佛陀初轉(zhuǎn)法輪之后,鹿野苑便成為著名的佛教圣地。唐僧玄奘西天取經(jīng)時,曾來到這里參拜。當時這里香煙繚繞,盛況空前。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七中詳細記述了鹿野苑。當時玄奘看到的鹿野伽藍:“區(qū)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guī)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學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黃金隱起作庵沒羅果,石為基陛,磚作層龕,龕幣四周,節(jié)級百數(shù),皆有隱起黃金佛像。精舍之中有錥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zhuǎn)法輪勢?!碑敃r正值佛教的全盛時代,隨著佛教在印度逐漸衰微,鹿野苑也終至湮沒沉埋。直到1836年,英國考古學家在此進行大規(guī)模發(fā)掘,才使這個沉埋千百年的古跡重放光彩,目前已發(fā)掘出4座僧院的遺址及大量文物。鹿野苑現(xiàn)存的主要古跡是達麥克塔,建筑分兩層,下部是較粗的圓柱形,石筑結(jié)構(gòu);上部是較凸的圓錐形,磚砌而成。此塔是5世紀時修筑的,就建在佛陀初轉(zhuǎn)法輪的地方。
鹿野苑還有一個重要的去處就是考古博物館,這里保存著十分豐富的古代雕刻作品,有公元前孔雀王朝時代的雕刻,也有貴霜時代和笈多時代的藝術(shù)作品,其中最為珍貴的是阿育王柱的四獅柱頭。柱頭高約兩米,上面是4頭雄姿勃發(fā)的獅子,分向東南西北;中部是圓形底盤,邊上四面刻有象馬牛獅,彼此間還有24根輻條的法輪;最下方是鐘形蓮花。石柱由灰色大理石雕成,打磨精細,光滑鑒人,造型逼真,可謂萬古不朽之作。印度國徽圖案即來源于鹿野苑的柱頭石刻。
釋迦牟尼80歲去世,佛教稱為“涅槃”。當時他身在拘尸那迦,涅槃的時候,釋迦牟尼側(cè)身臥著,頭朝北,腳朝南,背朝東,面朝西。參觀過臥佛雕像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無論在哪里,雕像臥的方位都是一樣的,即來源于此。佛陀涅槃后7天便火化了,當時有8個國王分了他的舍利,各建塔供奉,佛教的塔就是這樣起源的。拘尸那迦在今印度北部,距藍毗尼約百十千米。在釋迦牟尼火化的地方,現(xiàn)有一個高大的土冢,直徑30多米,墓旁花木扶疏,時常有虔誠的佛教徒來到這里,向土冢膜拜。
與釋迦牟尼有關(guān)的這四大佛教圣地構(gòu)成一條朝圣路線,自古就是佛教徒最重要的朝圣地。瞻仰過藍毗尼后,從附近的蘇瑙利口岸離開尼泊爾前往印度,依次參觀拘尸那迦、鹿野苑和菩提伽耶三地,將會對釋迦牟尼的一生有更深入地了解。
藍毗尼的佛寺
在藍毗尼博物館和圣園區(qū)之間開辟了一條筆直的運河,河兩岸劃為寺院區(qū)。由于藍毗尼是佛教徒心儀的地方,因而各國佛教界在運河兩邊修建了30多座寺廟,以資紀念這位佛祖。
運河西側(cè)是中、日、韓和越南等國的大乘佛教寺廟,東側(cè)是泰、緬、柬埔寨和斯里蘭卡等國的小乘佛教寺廟,幾座橋梁把運河?xùn)|西兩邊的寺院聯(lián)系起來。
中國所建之寺名中華寺,位于運河西側(cè)中段,興建于1996年,為佛教協(xié)會在海外建立的唯一一所寺院,是中國佛教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華寺是典型的中國建筑,取明清宮殿仿古建筑風格,紅墻黃瓦,兩進院落,占地總面積25600平方米。殿內(nèi)供奉彌勒佛,背后為護法神韋馱,兩側(cè)則是四大天王。進入寺院內(nèi)即第一進大院,正面大雄寶殿雙重屋頂,飛檐翹角,殿頂虬龍盤旋,氣勢莊嚴宏偉,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磅礴大氣、靈動自然的藝術(shù)風格,是一座殊勝難得、清靜莊嚴的梵剎道場。殿前的大型銅香爐中冒出縷縷青煙,飄向藍天。踏上白色大理石鋪就的基座進入大殿,彩柱、彩繪、雕門等無一不透出中華工藝的精美。繞過大雄寶殿進入第二進院落,這里有齋堂、僧寮、藏經(jīng)閣和居士樓等建筑。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