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族地區(qū),不論是苯教信徒還是藏傳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認為神靈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之巔盤踞,所以藏區(qū)境內(nèi)的高山便成了神話中山神的住處。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這些山神不僅各有各的來歷,而且還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信徒們膜拜它,供奉它,認為它能讓你心想事成。
山神崇拜的歷史源起
在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對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說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礎(chǔ)。先民們認為藏區(qū)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靈,這些神祇和精靈主宰著人們的吉兇禍福。這是由于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這種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所決定的。高原多山,崇山峻嶺幾乎比比皆是,那些險峻的山巒都被視為有神祇和精靈存在。我們知道,自然崇拜的對象是直接為人們感官所覺察的自然力和自然物為崇拜對象的,這就是藏族先民對山神特別崇拜的原因。即使在后來,當(dāng)佛教傳入藏地、全藏區(qū)成為政教合一的時期,山神在藏區(qū)的民間仍是人們主要信仰的神靈。
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山神享有很大的權(quán)力,它主宰著風(fēng)雨雷電、狩獵和采集的豐歉,不過這種權(quán)力的賦予是隨著社會生活發(fā)展而逐漸擴大的。在原始宗教形成時期,由于高原氣候多變,多有雪雹之災(zāi),藏族先民便認為這是山神在云層中吐毒水而形成的;狩獵和采集的豐歉也是山神的懲罰和賜予。到今天,藏族的某些禁忌仍與山神的“喜怒”有一定關(guān)系,例如人們路經(jīng)高山峽谷、懸崖絕壁和原始森林時,不能大喊大叫和高聲喧嘩。到了吐蕃王朝止貢贊普(公元前200年)時代,由象雄(西藏早期歷史上的古國)傳來已初具教義的苯教把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山神吸收為自己的神祇,所不同的是苯教賦予了這類神祇更大的權(quán)力,名稱也與苯教的“念神”合二為一或被取代。按苯教徒的解釋是:“山神之所以成為念神,是因為山是念神附著之地?!蹦钌竦母m在空中和光明之處,但其主要的活動場所卻在高山峽谷之中。到這時的念神,已不僅止于山神時代的主宰風(fēng)雪冰雹和狩獵、采集的豐歉,它還主宰著天時地利的順逆、生物的興衰繁減和人們的安危生死,甚至瘟疫的傳播和消除也屬于它的職權(quán)范圍。
根據(jù)藏族民間的傳統(tǒng)信仰,認為藏地有四大神山:衛(wèi)藏地區(qū)的神山雅拉香波,北方羌塘的神山念青唐拉(即念青唐古拉),南方神山庫拉日杰和東方神山沃德鞏甲。這4座神山是藏區(qū)神山的代表,是佛教傳入以前藏族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山神。四大神山與其他5座著名神山組合在一起,稱為“世界形成之九神山”。除此之外,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各個地區(qū)還有自己特定的山神,如藏族果洛部崇拜的大山神年保玉載匝日、西藏西部的神山岡底斯、定日地區(qū)的長壽五姊妹女山神等。
山神的神話與傳說
關(guān)于山神的神話和傳說頗豐,在藏地廣為流傳。
雅拉香波山神又叫斯巴大神雅拉香波,簡稱大神香波。雅拉香波山神的居住地在雅隆河谷的雅拉香波山上,它是雅隆河谷所有本地神和土地神的首領(lǐng),后為蓮花生大師收為佛教的護法神。傳說它常以一個大白牦牛的身形顯身,從嘴里不斷噴出雪暴,是一個軀體白如海螺、穿白衣服并化身獸形的神靈。
敦煌古藏文手寫卷本中多次提到雅拉香波,說“雅拉香波乃最高山神”。事實上雅拉香波并不是藏區(qū)較大的山脈,主要是雅拉香波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雅拉香波雪山所在的雅隆河谷是吐蕃最古老的部落繁衍之地。根據(jù)原始人的思維方式,人總是首先注意到自己身邊的事物。他們奉為神靈的自然物,最初是以自己活動范圍以及視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開始的。河谷地帶的自然環(huán)境與古代雅隆部落先民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有直接關(guān)系,位于這一地區(qū)的山峰是該部落率先神化的對象。同時由于雅拉香波雪山滋潤著雅隆的良田和牧場,人們直接從雪山獲得利益,從功利目的出發(fā),雅隆部落奉雅拉香波為最大山神。此后,隨著雅隆部落與其他部落的交往聯(lián)系和互相融合,雅隆部落自身也壯大起來,最后終于取得整個吐蕃的政權(quán),他們崇奉的山神也就成了眾部落共同信仰的山神、成為最高神靈。
念青唐古拉山神又叫唐拉雅秀、唐拉耶秀或雅秀念之神,它是大念青唐古拉山脈的統(tǒng)治神。這些山脈綿延幾百千米,穿過罕無人跡的藏北地區(qū)。
念青唐古拉山神是藏北念青唐古拉山脈的統(tǒng)治神,這位山神最初是作為雹神被人們認識的,是掌管冰雹的十八雹神之一。行人經(jīng)過唐古拉山時,都要進行焚香祭祀,并向山神敬奉各種供物。在神話中,念青唐古拉山神還被認為是財寶的保護神。有一份藏文山神祈愿頌文中說,念青唐古拉山神是沃德鞏甲山神與一只玉鳥所生之子,是“念”神首領(lǐng)。山神所住的地方叫達姆秀那姆,如同綠玉一般的鷹在上空飛翔,那里充滿了光明,就是冬天也如同春天一樣翠綠。念青唐古拉南緣有一座著名的湖泊叫納木錯,藏北的牧民認為湖里的神女就是山神的妻子。
藏地民間的轉(zhuǎn)神山
藏北安多地區(qū)的牧民對神山有以下幾種稱呼:“贊日”“拉日”或“習(xí)搭”等。岡仁波齊在藏北牧民心中具有重要地位。過去,安多多瑪部落的牧民常舉家成群結(jié)隊地前往岡仁波齊朝山,一去就是數(shù)月甚至幾年,一些人還在岡仁波齊一帶長期定居。朝拜比較著名的神山在時間上有一定規(guī)矩,牧民一般在藏歷馬年轉(zhuǎn)岡仁波齊。
每年藏歷七八月間,是安多多瑪牧民轉(zhuǎn)神山的日子,當(dāng)?shù)卦挿Q之為“日蘇”,意為祭山。按照習(xí)慣,只有男子可以去轉(zhuǎn)神山,女人不能去。牧民一般在舉行賽馬會的日子里轉(zhuǎn)神山。轉(zhuǎn)山前要請僧人念經(jīng),然后依順時針方向或騎馬、或步行轉(zhuǎn)神山。轉(zhuǎn)神山時要在山上煨桑,放置刻好的瑪尼石,并向神山獻哈達,還要向山上撒放酥油、奶渣、牛毛繩、藏刀甚至銀元、綠松石、珊瑚、瑪瑙等物品來敬神。
在甘、青一帶藏區(qū),每逢良辰吉日或喜慶之時,各家要派一人趕赴高山密林間進行供奉、祈禱山神,這種祭祀山神的活動都是在豐收的秋季舉行。這一天,按照古老的游牧民族的傳統(tǒng),人們從各家收取糧油等食物到野牧地上聚餐,用食品和犧牲供奉山神,祈求草木旺盛、牲畜興旺,最后把供品象征性地分給各家各戶。不僅如此,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境內(nèi)有一座大山叫“夏吾崗”,當(dāng)?shù)厝朔钸@座山為神山,不僅舉行祭山活動,而且當(dāng)?shù)厝说拿忠喽嗳∩缴瘛跋奈帷敝?,如夏吾才讓、夏吾扎西、夏吾吉等,以示對山神的敬仰?/p>
藏區(qū)的神話不是遙遠的過去,今天依然活在人們的心里。只要你的足跡所到之處,隨處可見祭祀山神的神殿、隨風(fēng)飛舞的經(jīng)幡和芬芳四溢的桑煙。
【責(zé)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