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在黃州的路上,心里很是激動。從武漢傅家坡公交車站搭乘大巴到這里,就是為了看看蘇東坡的赤壁。雖說來去匆匆,甚至都沒有空兒到堤壩上眺望一眼長江。然而,在蘇東坡紀念館的短暫停留,還是惹人發(fā)思古之幽情。當日游客稀疏,在亭臺樓閣間款步而行,能聽清足下的暖暖跫音。望著東坡先生的寒食帖,視線被心內(nèi)的浮想搖曳地翻滾起歷史的波濤。那個時候,我驟然想跟一個忘年的朋友訴說一下自己的周遭感動,卻很可惜當日她關機了。不過后來回到家中重溫她的《明月清風與流水——東坡先生的黃州歲月》,我更加欣慰在身邊居然遇到了蘇東坡的隔代知音。
“在黃州,東坡從向皇權朝拜,逐漸轉到向自然朝拜,向苦難朝拜,向心靈朝拜,向詩朝拜?!薄八性娙说淖詈蠹覉@都是自己的詩,都是自己的內(nèi)心,尋覓外在的家園只是為了給自己內(nèi)在的精神家園找一個物質顯現(xiàn)物。黃州的明月清風與流水是他回家的路徑,這不僅是一種可能,也是一種必然?!闭Z出肺腑,由博返約,盛載了訴說者本人的洞察和體悟,更讓人仿佛觸摸到了她一顆赤子之心的怦然躍動。
不必諱言,這血濃于水的文字是智慧而美的,敏銳而內(nèi)在充盈的,一如讀她的散文集《時光之水》和《當理想遇到權力》,欣賞她字里行間容納的精神的浩瀚,風行水上一般傳達出歷史的厚重感,不知不覺觸摸到人性豐富駁雜的底蘊和混沌之態(tài),并且能切身領會那其間折射升騰著的一個生命沉思者的博大心靈氣象。加之她發(fā)表在《上海文學》《隨筆》《海燕·都市美文》《文學界》等著名刊物上的若干集外作品,它們一起薈萃氤氳著這位遼寧籍作家的獨有的氣魄,不俗的格調與穩(wěn)健別致的創(chuàng)作風貌。
現(xiàn)在該說出她的名字了:張大威。
2
當年《遼寧日報》的資深記者、報告文學作家李宏林曾經(jīng)以“冷面回眸”來審視界定張大威歷史文化散文的價值落點和生命取向,說她“以別樣一種目光,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廊里,把一些常被人忽略的文化角落開掘出來,并生發(fā)出令人心顫的話題,對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文化精神的中國古文化虛偽丑陋的一面進行批判?!边@當然點到了張大威創(chuàng)作中的某些共通的本質,譬如對官本位的深度剖析挖掘,對儒家安貧樂道實質的顛覆性質疑,有關文人活法的超越性省思,等等,確實構成了其作品核心性的建構與生成所在。
董橋嘗有言,歷史的傷痕就像陳年的風濕,刮風下雨都會疼。我特別留心這句話里隱藏的文化憂患感和生命的滄桑意識。而這也是張大威之所以要為中國古文化殘存的某些負面價值進行刮骨療毒的內(nèi)在原因。
在張大威筆下,歷史人物的弱點某種程度上不僅僅是人性的軟肋,心靈的污點導致的,其魂之所系的根由應該歸結到文明體制本身的癥結。就說四處碰壁累累若喪家犬的孔子朝朝暮暮渴望著恢復周禮,讓整個社會踐行禮教文明的溫煦和風,殊不知歷史王道表面上供奉的禮儀裝點與歷史鐵血法則實際上奉行的權力崇拜幾乎風馬牛不相及,封建政治規(guī)則的森嚴鐵壁讓孔子弦歌不輟的生命追求徹底變成了“比煙花更寂寞”的文人秀。在幾千年古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抱持“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人注定活得很倒霉很落魄,“忠魂悲歌”的屈原如此,“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同樣交的是華蓋運,歸結起來他們都走不出王道樂土所給定的終極性的信仰失衡。當古典的人文理想把王道視為天道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來實施踐行,則屈原的美政理想從根本上就成了風雨飄搖中的“語言烏托邦”;杜甫的昌明社稷的心靈渴望則注定變成游子無根的漂泊的夢境,歸根到底不啻輕煙一縷。或許,“人扮演什么角色都是由歷史決定的。人,誰都沒有權力向歷史要得更多?!笨蓡栴}是,當一種文明是以其中最優(yōu)秀的一群人當祭品獻祭的時候,我們勢必會產(chǎn)生徹底的省察和追問,天如之何?人如之何?即便相隔了一段茫茫風塵的歲月,這朝向終極的拷問和質詢依然是時代不能拒絕的精神性話題和心魂要義。
3
張大威向往詩化境界,但在對歷史的讀解中,卻沒有詩化歷史,甚至也遠離了用功利主義價值觀對人生和人性所做的無奈考量。洞察權力意志的荒誕,俯瞰生命出沒于社會復雜變局和困境里的悲哀凄涼,燭照心魂的上下求索左右彷徨的內(nèi)外交困和失據(jù),是張大威的劍膽琴心,亦是她的柔腸百結。
說句老實話,這些年讀書閱世,越來越把歷史當成人生和人格的一面鏡子。我神游于莊子和第奧根尼那奇情異彩的世界,但是卻沒有勇氣、膽識和幽默他們。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去耐心搜求和尋找撥動自己心弦的文字,視為打開生命情懷和境界的窗和門。我遇到了好幾個值得分享的參照系。譬如,余秋雨的,王充閭的,李國文的,李敬澤的,當然也包括張大威的。
平心而論,他們各有特色和優(yōu)點,是精神的互補性存在。有意味的是,不久前我把國文先生的《中國文人的活法》,敬澤同志的《小春秋》,還有大威師姐(我們畢業(yè)于同一所大學)的《當理想遇到權力》,放在一起看,那才叫過癮呢。
國文讀史有小說家筆法,古今中外,聯(lián)類取譬,攪成一鍋粥,其滋味苦辣酸甜澀五味雜陳。敬澤閱史,大處著眼,小處落墨,靈性揮灑,欲罷不能,只舉一例,集子中有《辦公室里的屈原》一文,說屈夫子“只把大王比成了老公,當自己是怨婦”,由此引申,想到中國男人恒久的心病,——“自古以來,男人們見了女人還是男人,見了有權有勢、高高在上的男人,馬上就在心里變成了楚楚可憐的女人。”可謂直擊要害,妙言雋語,味在咸酸之外。
看大威師姐的作品,則又是另一番格局和境界。她不僅有犀利清醒的目光,譬如對愚忠心理的“超常態(tài)”的揭示,將屈原和杜甫的命運悲劇視為體制和性格的雙重糾結。另一方面,她還有鐵肩擔道義的古道熱腸,將司馬遷的錐心苦痛下對信使的激情守護比喻成發(fā)出溫厚光芒的夜明珠,融入天地,輻射出人之子的心靈脈息。
大威姐讀史,貴在以“六經(jīng)注我”,援引著名評論家古耜的看法,她的重在現(xiàn)象分析和價值重建的古代人物散文創(chuàng)作走的是“微言大義”的宋學路線,每每從史料和掌故里掙脫出來,從而激發(fā)催化出屬于自己的內(nèi)在精神格調。借他人之酒杯,澆個我胸中之塊壘。
而這種內(nèi)在精神格調既浸潤點染了古典文脈的人物品鑒風習,又加上了現(xiàn)代理性價值觀的參與、梳理和構造。正是因為兩者水乳交融地滲透化合在一起,我在讀到具體的文章時,總是為其中貫通的審美情懷和批判意識的雙向沖擊力而暗自驚嘆折服。應該說張大威的文字里充滿了浪漫氣息、超越性的理想主義體驗和深摯的內(nèi)在感動。而與此同時,她的理想主義又是根植在以精湛剖析、深切體味和多層次解讀為價值旨歸的經(jīng)驗主義歷史地基上的。這使得她的諸多勘察、領會、把握和勾勒,超越了泛泛的歷史公共性和所謂的客觀性,進入了詩性的個性的心靈書寫。
舉例為證,《司馬遷:活著的理由》從一開始,就應和著作者心里的感念與悵惘,“那年,車過韓城,秋雨泠泠?!比绱说奶鞖?,想到附近有司馬遷的墓,她當然會思緒紛飛。盡管最終未能去墓前探望祭拜,可是作者依舊在深情地凝眸聚焦著司馬遷的人生之謎。她從司馬遷的身世命運性格一直寫到悲劇發(fā)生的歷史場景和具體細節(jié),她點出《史記》作者心靈煉獄的入口和出口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融入時間和永恒的精神寫照,不正是司馬遷神圣的使命感和終極的依托所在!正是為傳遞歷史的情感溫度,生命的歷史價值,他的忍辱負重委曲求全才成為活下去的惟一理由。這大概也是張大威沉浸在悠悠千古的文明腹地和脈絡中探尋人生道義的最迫切最根本的藝術沖動之所系。
4
與大威姐相識快二十年了,我們生活在沈陽——老話叫盛京的古城里,漫漫的歲月中,彼此過往不多,但偶然相遇重逢,她總是鼓勵感召我對于文學的熱情和癡心。她曾經(jīng)擔任過《遼寧日報》的文藝部主任,策劃組織編輯了《大周末·文化沙龍》和《北方》文學副刊,在受到滾滾商潮影響文學版面日益萎縮的情況下,她和她的同事抱持著對精神家園的守望的虔誠,刊發(fā)了一系列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的精品佳作。而我無疑是這塊心靈土壤的受益者之一,就像大威姐在她的第一本書《時光之水》后記里寫到的,“文字的薰香是一種深深的生命依戀……天地寂寞唱大風,詩人的心都是相通的,不論他是參天大樹,還是幽棲小草?!倍疫@顆幽棲小草很長一段時間里得到了《北方》泥土的默默滋養(yǎng),感受過大威姐如沐春風的栽培和澆灌。
也許她來自鄉(xiāng)村,我也來自鄉(xiāng)村,高天厚土野花草莖是我們生命的根脈血緣,才筑造了朋友之間的緣分。大威姐寫鄉(xiāng)土的文字較比文化散文數(shù)量要少些,不過卻是我同樣珍惜的一種散發(fā)著作家全部身心感動和感悟的精神勞作。尤其是她的《消逝的村莊》發(fā)表之后影響深遠,被收入中國散文學會主編由花城出版社推出的《新世紀優(yōu)秀散文選》等各種權威選本,并獲得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
《消逝的村莊》在我眼里是實實在在的獻給故土和母親的贊美詩和安魂曲,更是異常動人的人性懺悔錄。今天重讀這篇力作,還依然能夠為其中浸透了生命熱度和心靈撕裂感的描繪和捕捉引發(fā)由衷的共鳴與回味?!叭绻愕哪赣H臉上有九十九條皺紋,那么其中的九十八條是為你而生,只有一條才是時間的刻畫?!痹诖笸泐潉又鴳n傷、悲憫和不安的筆端,作為莊戶人的母親的形象是那么淳樸善良無私忘我,她在苦難和忍耐的極限里打磨著生活和歲月的粗瓷碗,給它增添了許多道細密而不規(guī)整的烙印。我曾用“向著根芽滋長”來體認大威姐對故土和親人的深切的愛之綿綿,而這又是與她對自己心靈的隱痛的觀照為重要參考依據(jù)的。她不留情面地解剖著個我的卑微、漠視和趨附潮流與時尚的無奈,在城與鄉(xiāng),故土和現(xiàn)代化都市,淳樸和浮華之間,作者做著富有靈魂張力的兩難抉擇,那是故園情結的深層次祭奠和疏導,也是游子思鄉(xiāng)而鄉(xiāng)情鄉(xiāng)土意蘊遭到徹底改變后的挽歌般的鄉(xiāng)愁表達。在此,“文明的油彩和裝潢不見了,我們看到的是一顆赤裸著尖銳痛苦的詩魂沿著故鄉(xiāng)纏綿的河流淡淡的月色和老母親的濃密皺紋的線條裊裊上升。”
5
在張大威寫屈子的篇章里,她既寫到了屈子的愚忠,又觸及到他的“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橘一般的品格,并引用布羅茨基的話,“墨水的誠實甚于熱血”,體察到那種對故國熱土的深切擁抱和依戀的決絕性力量。這是讀史者悠遠的目光和虔誠的心愿所在。
也許,人改變不了自己的出身、秉性、環(huán)境和氣質,但起碼可以借助精神的勞作使得內(nèi)心豐富充盈敞亮一些。而這大概也是文學的無上功德。
大威姐是喝遼河水長大的,是啜飲著古典文化的玉液瓊漿而尋覓到自己的幽幽廊道的,她時下的寫作也正是依傍著故鄉(xiāng)的泥土和云彩,貼近著古文明的九曲回廊去實踐著自己對生命的深度打撈和開采,那么在此我真心祝禱她依舊默默地安坐大河旁,“靜聽逝者的足音叮咚,默想河的浪淘人物”,看顧著自己典麗的文字,與滄桑恬然共在,跟歲月溫婉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