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引導和調節(jié)需要更精妙的平衡,對本地產業(yè)的扶持則需要更為直接和實際的力度。
隨著分賬配額的增長和進口大片的再現強勢,國產片在2012年遇到了更多挑戰(zhàn)。
2012年上海電影節(jié)率先喊出了“保衛(wèi)國產片”的口號,管理部門也加強了在排片和補貼方面對國產片的扶助。在排片引導方面,目前的很多措施仍帶有試探性,整體思路是從保護國產片的市場空間出發(fā)。首先是為國產片搭建“保護檔期”,例如2012年的6月至7月,還有每年的賀歲檔。
實際上,“保護月”并非新創(chuàng),只是效果在2012年體現得更明顯——2012年華語電影年度賣座十強中,只有以香港班底為主的《寒戰(zhàn)》和《聽風者》檔期不在上述兩個“保護期”內,其余的8部影片都處于身后沒有好萊塢新片后顧之憂的暑期和賀歲檔。
2012年國產片的另一個新課題是面對數量上升的進口大片,如何有效安排使其能發(fā)揮票房生產力,同時避免國產片空間受到過分沖擊。
2012年的一個現象是一些號召力頗大的好萊塢影片被安排集中上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當屬8月份,《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超凡蜘蛛俠54c1bfdd4df217ac1120d5efeeaf50448468146fe992f32006d5749e5b713bc4》和《普羅米修斯》3部好萊塢大片前后腳推出。
就中國電影整體而言,當前的這些策略有兩面性:本地電影份額的提升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大盤增速和終端收益為代價的。相比“保護月”的安排,進口大片的集中排映引起的爭議更大。實際上,《黑暗騎士》等三部好萊塢大片的正面廝殺雖然一時引發(fā)觀眾對該檔期的巨大關注,但三片最終的票房都低于預期。另一方面,本地院線、影院對這樣的安排也有不同意見,認為這是對先進生產力的浪費。顯然,未來針對市場秩序的調整和引導的難度只會更高。
市場引導和調節(jié)需要更精妙的平衡,對本地產業(yè)的扶持則需要更為直接和實際的力度。相關部門在2012年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例如在年底,國家電影事業(yè)發(fā)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公布了4項資金補貼政策,一方面將對進入市場發(fā)行放映的國產3D、巨幕等高新技術格式影片,按影片票房收入的檔次對影片版權方進行獎勵,金額最高可達1000萬元。此外對于全年國產片票房達到票房總收入一定比例以上的影院,也將按照不同比例返還一定已上繳專項資金,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建影院還可享受專項資金“先征后返”的待遇。
(馬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