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幾天大部分中國人都沉浸在興奮和憧憬之中:新的中央領導班子履新20余天,一系列工作目標的提出和工作作風的改進,讓人們能夠切實呼吸到這股吹入政壇的、久違的清新空氣。尤其是20天內(nèi),各地高官落馬幾無虛日,更凸顯出新的領導班子反腐的決心和力度。但是,在連國外媒體都在驚嘆“中國勁吹反腐風暴”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清醒地認識到,運動式反腐雖然能夠在一段時間內(nèi)起到震懾腐敗分子、提升群眾信心的作用,但它并不能、也沒有觸及產(chǎn)生腐敗的根源——制度,它甚至會讓這個社會在大呼過癮的同時,暫時忽略了制度建設、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應該說,作為執(zhí)政階層,中國共產(chǎn)黨對制度建設和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已經(jīng)有了深入、清醒的認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要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更加注重發(fā)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tǒng)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等等。
我們應該看到,現(xiàn)階段中國的腐敗來源于社會資源分配機制的不健全、不透明、不公正,這里面包括經(jīng)濟資源,更包括政治資源。因此,建設一個健全、透明、公正的分配機制,讓全民在這樣一個機制里共享社會資源,才是減少腐敗、消除腐敗的根本途徑。
如果梳理一下近期落馬的高官,我們就會尷尬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東窗事發(fā)很多是家庭矛盾、私人糾紛等偶發(fā)因素牽引出來的,民間對此甚至戲稱“二奶反腐”。這種現(xiàn)象尖銳地揭示出,我們現(xiàn)行的反腐機制,在預防腐敗、監(jiān)察腐敗、懲治腐敗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很大的漏洞。所以在揪出這些腐敗案件的元素中,“機制”這個主角反而成了陪襯者,甚至旁觀者。這不能不喚起執(zhí)政者、乃至整個社會的警惕和憂慮——反腐的制度建設和制度改革已經(jīng)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中國是一個有著“清官情結”的國家,把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都寄托在唐太宗這樣的明君、海瑞這樣的“青天大老爺”身上。所以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公平正義都只存在于文藝作品和人民的幻想里。平心而論,中國封建社會對貪官的懲治力度也不可謂不大,甚至發(fā)明了“剝皮揎草”的酷刑,但到頭來還是“明鏡高懸、貪官遍地”。因此,只要資源分配的權力掌握在一個人或者少數(shù)人手中,而不是掌握在“制度”的手中,貪腐問題就永遠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進一步說,“清官情結”是一個集權的思路,而不是分權的思路。社會把權力交給“清官”,給予他做好事、做善事的力量。但他同樣可以用這種力量來做壞事、做惡事,到了那時,社會束手無策,也根本無力反制。所謂“放虎出籠,必噬其人”,這是中國會產(chǎn)生“文革”以及后來“重慶事件”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們對運動式反腐心存疑慮的根本原因——權力只能關在籠子里,而靠集中權力來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其結果只能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災難,這一點在歷史與現(xiàn)實,國際與國內(nèi)都可以找到不勝枚舉的例證。
此外,我們還要客觀地承認,中國的反腐具有外部世界無法理解的復雜性和長期性。中國的腐敗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30年改革開放帶來的,它是中國3000年封建政治、封建文化沉淀發(fā)酵而成的,它在這個國家散落之廣、影響之深,絕不是僅僅癥變在行政的組織上,而是為患于經(jīng)濟、文化、思想等各個社會肌體里。100多年前,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在遞交給日本政府的報告中就指出:中國的腐敗不只是官場的腐敗,而是民風的腐敗。他的這種結論不足依恃,但應該引起我們的警醒——反腐是一個制度建設的問題,更是一個全民素質(zhì)提升的問題。如果我們每個個體都不對法律、規(guī)則、秩序心存敬重,我們就根本不能指望這個社會能夠?qū)崿F(xiàn)法治、公正、有序。
今天,中國在進步,進步的速度和幅度為世界所驚嘆。我們希望中國的制度建設也能夠跟上這種進步,不要和歷史脫節(jié),更不要和時代脫節(jié);不要和世界脫節(jié),更不要和自己脫節(jié)。新的風氣帶來新的轉(zhuǎn)機,我們?yōu)閳?zhí)政者的反腐意識和反腐行動叫好,但更要大聲提醒執(zhí)政者、提醒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抓住機遇,迎頭趕上!畢竟歷史不會總為我們預留機會。摘自《中國經(jīng)營報》
點評:
剛剛過去的中共十八大把反腐敗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新領導層一上任也即刻把反腐敗提高到其最高的議事日程上來。反腐敗方面的新發(fā)展對中國政治意味深遠,具有多方面的含義。中國的腐敗已經(jīng)高度社會化,侵入社會的各個角落,早已經(jīng)不是新鮮事。改革開放以來,每一屆新領導層和新政府都是反復強調(diào)反腐敗的,反腐敗運動也從來就沒有間斷過。但是面對新時代,在反腐敗的手段和政策層面,人們需要一些新思維。本文正是結合中國體制本身的特點從制度層面的高度來設計反腐體制或機制,角度新穎、觀點明確,不失為一篇反腐評論佳作。
反腐敗是一項綜合政治工程,如果繼續(xù)依賴于傳統(tǒng)運動式的反腐敗運動,繼續(xù)依靠超越法治的政治手段,表面上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運動最終會導致更多的腐敗。本文認為,現(xiàn)階段中國的腐敗來源于社會資源分配機制的不健全、不透明、不公正,包括了經(jīng)濟資源、政治資源等,并提出建設一個健全、透明、公正的分配機制,讓全民在這樣一個機制里共享社會資源,才是減少腐敗、消除腐敗的根本途徑。所以說,只有通過培養(yǎng)清廉官員,從精英開始,然后逐漸擴展大社會的各個領域,最終才會有建設清廉政府和清廉社會的可能性。要遏制人性的腐敗,一整套可以導致清廉行為的制度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