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后,由于日貨的傾銷,山西經濟陷入凋敝,商品輸入輸出嚴重失調。據統計,“山西每年輸入貨物價額,不下4000余萬元。其中以布匹為大宗,約占1700余萬元,煤油卷煙京廣洋貨顏料等,亦各不下100余萬元,甚有數百萬元者。在輸出方面,固不能說是沒有,但是為數之微,實在不能與輸入相提并論”。
面對嚴峻的形勢,從保護地方經濟的目的出發(fā),地方當局在制定十年建設計劃,推行省政建設的同時。又采取了統制經濟的政策,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土貨”運動。
閻錫山說:“現在新國家做的是什么事?依我說完全是搶的個好生活。欲求好生活,須先求好工作。所謂好工作,即以一日之工作,可得一日以上之生活,亦即以自己生產之貨,賣給他人。質言之,即是搶的個賣貨。政治上的多少名詞,都是為賣貨而產生的。所以國際上的多少戰(zhàn)爭,都是為爭個門戶開放,而求一賣貨機會。賣貨簡直是今日立國的金字塔頂?!u貨者存,買貨者亡。今日政府官吏應于此事努力,學問應于此事上求之?!?/p>
在閻錫山看來,列強通過戰(zhàn)爭,搶的了“賣貨機會”,在物美價廉的洋貨之傾銷下,自己生產的土貨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與之匹敵;若放任自流,民族工業(yè)、地方工業(yè)勢必不能發(fā)展。
鑒于上述認識,閻錫山明確指出:“我主張‘造產救國’。造產的目標有二:一是供給自己的需要;二是抵制外貨的傾銷。今后大家不用外貨。”
不用外貨,用什么?當然是服用土貨。這樣,統制經濟和“土貨”運動就作為一個時期中與省政建設并行不悖的經濟措施。
統制經濟與“土貨”運動,首先在于統制經濟。所謂統制經濟,實際上就是“貿易統治”,就是由政府對出入境貨物進行嚴格管制。其具體做法分兩個方面,一為增加入境稅,對外貨實行專賣;一為發(fā)展生產,擴大輸出。
“貿易統治”,始于1934年9月1日,具體做法是:
(1)以山西省政府名義對進口洋貨,除征收統稅外并加征落地稅,即按照海關價格抽稅2.5%,并規(guī)定斟酌供需情況對于輸入貨物加以獎勵或限制;在重要城市的公營商店和各村鎮(zhèn)組織“國貨消費合作社”使其互相聯系,布成營業(yè)網,規(guī)定本省重要物產價格,以免奸商乘機抬高物價,阻礙省貨之推銷。必要時由公營商店收集貨物,以調劑供需、平抑物價;奢侈品或本省特種產品實行政府專賣;省外設立貿易機關,并規(guī)定獎勵輸出方法。
(2)設立專門機構,壟斷進出口貿易。由公營的外貿機構,諸如西北實業(yè)公司下設的西北貿易商行、河東聯運營業(yè)所、棉花批發(fā)所、天鎮(zhèn)特產經營場,省營業(yè)公社下設的晉通花店以及太原斌記洋行,省府直屬官營資本太原土貨商場、太原營記公司等,壟斷山西的進出口物資貿易。如由河東聯運營業(yè)所負責全省棉花、鹽等物資的運輸;由晉通花店專營山西棉花出口;斌記洋行則壟斷山西與德、日、美等18家洋行的全部貿易。
在施行“貿易統治”的同時,“發(fā)展生產,擴大輸出”。“發(fā)展生產”主要是通過給以西北實業(yè)公司為代表的所有官辦工礦企業(yè)提供政策上的優(yōu)惠和資金上的方便,使這些企業(yè)的生產迅速發(fā)展,以期達到生產品的“自產、自用、自足”,從而得以滿足省內市場的供應?!皵U大輸出”,主要是擴大地方土特產品的外銷輸出。具體做法:
(1)以實物準備庫及其他貿易商行大量收購糧、棉等農副產品,增大出口量。
(2)組建大同煤礦總銷處、晉煤總銷處,將全省各地的煤礦組織WjYQoQc07nLxbo4WOQk5cw==起來,分別開采,集中運銷,增加晉煤外運。
提倡服用土貨,開展土貨運動,“實則上就是完全撇開市場規(guī)律的作用,使用政權力量,在土貨的營銷上強行打開一條通道,其根本目的是通過行政手段倡導使用土貨,拒用洋貨,從市場領域人手,挽救山西瀕于崩潰的民族工商業(yè)?!?/p>
土貨運動正式開始于1933年,具體做法是:
(1)頒布政策法規(guī),將土貨運動納入政權的軌道。計從1933年起,閻錫山先后以政府的名義制定了七個有關法規(guī),這些法規(guī)對國貨、土貨的營銷作了一系列具體規(guī)定,明令禁銷禁用外貨。
(2)廣泛宣傳,倡導服用土貨。責成太原經濟建設委員會經濟統制處,派員實地調查,編成“晉綏土貨一覽”,印制成冊,“公諸社會,俾便檢購”。號召“凡我晉緩人士,果能徹底酲晤,持之以恒,群起群策,一致倡用,則兩省出款,自能逐漸減少;社會經濟命脈,亦可借以維持;從事建設,挽救危窮,救濟農村,保障民生,胥于是賴”。同時,責令各商號將國貨、土貨、外貨分部陳列,作出標志,以供識別。
(3)提倡“縣人服用縣貨,省人服用省貨”。在“省垣及各縣均辦理土貨商場,溝通土貨,無論布匹棉花紙張均可有無互通”。
(4)服用土貨,首先從機關公務人員抓起。閻錫山說:“說到機關公務人員,總應該比別人進行的快些。否則社會上不信仰,你縱然提倡宣傳,他亦不表示同情。”因此,他要求機關公務人員“須認清服用土貨是唯一的天職,也是領導人民的必要工作,于這一點做不到,就是等于瀆職,就是大逆不道。希望大家要腳踏實地,多方提倡,積極做去”。
(5)采取漸進的辦法,不搞整齊劃一。鑒于“吾人服用外貨,幾已成普遍習慣。無論何人大約均存留不少的外貨。如果即刻一概不許服用,這種損失,也很大”,所以服用土貨須在“已往者寬未來者嚴”上著眼,將舊有者進行登記,以后不許再買。
統制經濟的施行,使山西商品的出口能力提高,傳統出口商品有了不同程度的開發(fā),其中土產類、畜產類、絲綢類、藥物類、礦產類產品的綜合出口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僅以棉花、花椒、杏仁、羊毛、黨參為例,1927年至1936年之間,其輸出增幅分別為2%、927%、298%、37.2%、119%。隨著十年建設計劃下一系列工礦企業(yè)的建成投產,工業(yè)品的輸出也開始興起。如西北實業(yè)公司所屬廠家生產的毛呢制品、洋灰、耐火磚等等產品,就分別行銷南京、天津、上海、北平、開封、濟南、西安等地。可見,統制經濟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使閻錫山所說的“在輸出方面,固不能說是沒有,但是為數之微,實在不能與輸入相提并論”的狀況已經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商品輸出不斷增加的同時,省內市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
土貨運動,則通過政權的力量,以超乎市場規(guī)律的做法,拓展了土貨營銷的渠道,打擊了洋貨涌入的勢頭,在土貨基本占領本省市場的同時,極大地冷落了物美價廉的洋貨。從而保護了地方經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fā)展——以西北實業(yè)公司為代表的省辦工礦企業(yè),之所以在幾年之中得以迅猛發(fā)展,土貨運動的推行不能不是一個重要原因。然而,這種無視市場規(guī)律作用,用非經濟手段得來的市場,是難以長久維持的。優(yōu)勝劣汰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想要從根本上“禁絕洋貨”是不可能的。轟轟烈烈的土貨運動,僅僅起到了遏制洋貨涌入的作用,使洋貨輸入的絕對額稍有降低而已——20年代輸入山西洋貨的人均額為4元,1932年降到3.396元,1935年降到3.38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