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開發(fā)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采用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形式,課堂教學語言對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前提。
關鍵詞: 音樂教學 課堂教學 情境教學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人們在學習上最積極最重要的因素?!钡拇_,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而教學激趣策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質,這是至關重要的。正如花兒開放需要溫暖的陽光一樣,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開發(fā)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和選擇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形式。
那么怎樣才能上好一堂音樂課,引導學生盡快步入音樂的殿堂呢?在教學手段、媒體層出不窮的當代,很多教師都喜歡運用投影、課件,卻忽視了有聲語言和形體語言。殊不知這兩樣法寶才是人類交流情感的最重要而直接的方式,也是教學中最有效的手段。課堂教學語言對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課堂文學素養(yǎng)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前提。因為課堂文學語言的準確性在創(chuàng)設情境中極其關鍵。一堂好的音樂課,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該緊扣教學內容。從引情、激情、解情、動情到抒情到帶領學生遨游于音樂的海洋,應環(huán)環(huán)緊扣,富于邏輯,引人入勝。因此,課堂語言的組織是否有序就顯得頗為重要,試想,一堂沒有語言組織、東拉西扯、語無倫次、信馬由韁的音樂課,能創(chuàng)設出什么樣的情景來呢?更不用談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了。其次,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課堂文學語言,是進入情境的動力,所謂“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設置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要運用語言、畫面、音樂等手段,根據(jù)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具體內容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即通過藝術的直觀感知與教師生動的語言描繪,創(chuàng)設一種為教學需求服務、為學生審美服務的生動情境。
例如在欣賞樂曲時,要學生仔細感悟音樂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樂的內涵,利用想象的方法,使學生感到樂曲所要表達的含義,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音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那么如何搞好“情境教學”呢?音樂情景教學是教師根據(jù)音樂情緒,創(chuàng)設出形象鮮明的投影圖畫片,輔之生動的文學語言,并借助音樂的藝術感染力,表現(xiàn)音樂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師生在此情此景之中進行一種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因此,“情景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fā)展想象、開發(fā)智力等有獨到之處。
形象逼真。情境并不是實體的復現(xiàn),而是簡化的模擬,能獲得與實體相似的形象,所以給學生以真實感。
情深意長。情境教學是以生動形象的場景,激起學生學習和練習的情緒和感情的體驗,通過教師的語言,把情感寓于教材內容之中,在課堂上形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于兒童的心理。
情境教學倡導“情趣”和“意象”,為學生設置和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情境教學所具有的廣遠性,能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知、情、意、行融為一體。為了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就要運用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直觀再現(xiàn)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方法,把學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組情境之中,使他們產(chǎn)生一定的內心感受和情緒體驗,從而克服困難和障礙,形成一定的志向,積極地進行練習,這樣就能把知、情、意、行融成一個整體。
除了運用多媒體展現(xiàn)情境和教師藝術性的教學語言渲染情境的方法以外,我認為讓學生轉換角色進入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長期以來教師成了課堂上唯一的主角,學生則成了忠實的聽眾或者觀眾;教師成了知識和智慧的化身,學生則成了頂禮膜拜的信徒。盡管我們提倡“教學相長”、“精講多練”、“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事實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很難在課堂上得到體現(xiàn)。表層的原因,在于教師在課堂上留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太少,致使學生智慧的火花失去了進發(fā)的機會,因而是一個教學方法問題;而究其根源,則涉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問題,從而涉yajXeJVD0VflUmA9fydbxA==及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找準位置,演好角色的問題。那么,優(yōu)化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如何定位呢?教師不應滿足于當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而應成為一個出色的組織者;不應滿足于演獨角戲,而應成為一個出色的導演。要完成這樣的角色轉換,教師一要學會“關愛”,要關心、愛護、理解班上每一個學生,因為這是師生在課堂上默契配合的基礎;二要學會“寬容”,要允許學生犯錯,唯有如此,學生才敢于動口、動手、動腦;三要學會“激勵”,要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幫助其樹立戰(zhàn)勝困難、走向成功的信心,因為自信乃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四要學會“尊重”,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學生的勞動,不要輕易地把自己的觀點和現(xiàn)成的答案強加于人,而視學生解答中的合理部分為“草芥”。同時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與書本的角色往往呈對立狀態(tài)。教材中有關人物的情感、言語、行為等與現(xiàn)實中的學習者似乎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在情境教學中注重角色的轉換,學生由習慣上的等待、接納的“被動角色”轉為不斷追求、進取的“主動角色”。尤其是兒童,一旦他們成為學習的主動角色,學習興趣就會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學生在表演中能親身體驗和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獲取知識,留下深刻印象,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教學高潮。
比如,進行歌劇《白毛女》選段《扎紅頭繩》、《十里風雪一片白》和黃世仁與楊白勞的對白的欣賞教學時,可把學生每三人分成一組,讓她們各自扮演一個角色——喜兒、楊白勞、黃世仁。當欣賞過樂曲,了解樂曲的基本情緒后,他們就隨著第二遍音樂的欣賞展開表演,每組同學都將喜兒的哀怨、楊白勞的悲憤、黃世仁的陰險清晰、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他們互為補充,互相完善,也增強了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達到了美的創(chuàng)造。
總之,情境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教學活動“化平淡為神奇”的催化劑。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把學生從書中解放出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