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通過實例闡述了“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理論在中職計算機教學的應用,貫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說明了怎樣使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通過明確任務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會學生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
關鍵詞: 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 教學思路 任務驅動教學法
一、概述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我校面向全體中職一年級學生開設的、普及計算機操作知識的公共基礎課,教學內容主要是關于Microsoft Office辦公軟件的使用。由于該課程面向的學生最多,并且其他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與該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這里就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為出發(fā)點,討論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方案。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講授將從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特點出發(fā),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為目標,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以便形成良好的計算機信息處理的職業(yè)素養(yǎng),從而滿足和適應信息化社會對中職學校學生的基本素質的要求。
二、現(xiàn)狀分析
1.學習效率不高
目前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仍然是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方式,通常由科任老師先在課堂講授2節(jié)課,再另外安排2節(jié)課由學生進行上機實踐,即該課程一半的教學時間由老師唱主角,另一半的時間則交給學生去實踐。采用該教學方式常常出現(xiàn)的問題是:由老師唱主角的課堂時間里學生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也許剛開始的時候他會認真聽課,然而時間一旦超過30分鐘,學生可能就會心不在焉。接下來,應該由學生全力完成上機作業(yè)的上機時間,由于他沒有認真聽課也許會不懂題目的要求,從而需要教師再利用寶貴的上機時間去講課,相應的,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上機時間就減少了。由此可見,每周4節(jié)的計算機課,學生真正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最多只有70%。那么,怎樣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呢?
2.教學內容滯后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較強、內容較多的公共基礎課程,早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包含較多的原理性內容,圖文相對較少,各操作實例缺少聯(lián)系性,使學生很難以原有的知識為載體進行知識的綜合、運用及創(chuàng)新。由于其模式的滯后性,嚴重限制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熱情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學工作的當務之急是探索一條合適的教學模式。
如圖1所示,為《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第1章的教學目標。顯然,這樣的學習目標對現(xiàn)階段的中職學生來說太難了。
3.課程培養(yǎng)目標與用人單位需求的聯(lián)系不緊密
今天的人才市場,對求職者不僅要求有較高的文化思想素質,要求有較好較全面的專業(yè)技能,還要有一定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在人才招聘現(xiàn)場,常??梢钥吹?,更受歡迎的往往是那些知識面寬、一專多能、綜合素質較高、適應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但是,我們的課程教學目前卻僅僅立足于教材的內容,并沒有從長遠的角度考慮用人單位的需求。
三、確立目標
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定位,核心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職業(yè)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關鍵是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和職業(yè)技能培訓?,F(xiàn)在應根據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充實教學內容,調整課程設置,改善知識和能力結構,進行各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目標是:結合目前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以中職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yǎng)為切入點,精心安排課程內容,突出案例教學、任務驅動等教學改革的特點,教學中的案例應當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或就業(yè)密切相關。
四、對策方法
1.建立“教學一體化”課堂
建議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全部在機房完成,這樣教師不需要滔滔不絕地占據整個課堂時間,而是講一部分內容就停下來讓學生自己動手上機實踐,學生沒有時間打瞌睡。完成一個項目或任務后,教師再繼續(xù)下一個任務的說明和講解。
這樣的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中心地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調動了獨立學習的積極性,能夠真正把課堂交給了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品質。
2.整合教學內容
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職業(yè)教育特點及就業(yè)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開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模式研究與課程開發(fā)實踐,將“面向過程”、“項目導向”、“工學結合”、“任務驅動”等作為課程開發(fā)與設計的基本理念。強調工作過程導向,即:通過解決模擬工作過程的實際問題引入知識,圍繞“應用”講理論,取舍適度,不追求理論的完整性,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針對公司實際操作的日常工作,我們對各個軟件的使用提出如下建議:如果進行書信、公文、報告、論文、商業(yè)合同、寫作排版等一些文字集中的工作,可以使用Word文字處理軟件;如果要進行財務、預算、統(tǒng)計、各種清單、數據跟蹤、數據匯總、函數運算等計算量大的工作,可以使用Excel 電子表格軟件;如果要制作幻燈片、投影片、演示文稿,甚至是賀卡、流程圖、組織結構圖等,可以使用PowerPoint 演示文稿制作軟件。使用Office辦公軟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日常辦公和公司業(yè)務。
由此,我們重新定義了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共包括三個大項目:Word字處理軟件使用、Excel電子表格軟件使用及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等。每一項目都設計了多個實際工作崗位的任務,通過這些任務的講解、演示和訓練,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機操作知識,更快地獲得計算機操作技能。原教材的文件操作內容將滲透在各上機操作環(huán)節(jié)中,部分純理論性的內容例如計算機組成、計算機原理等則留給學生自學。
下表為原教學內容與改革后的新教學內容的對比表。
3.優(yōu)化教學方法
本課程將根據中職教育的特征,以計算機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重點,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理論,課堂教學將以“輕理論、重實踐,以實例貫穿各知識體系,采用案例驅動”為指導思想,力求真正體現(xiàn)計算機的實用性特點。教學內容選材合理,編排新穎,實例生動活潑,并通過大量圖解及簡化的操作步驟,深入淺出講解知識點,使學生易學、易懂、易用。
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是計算機教學中的理想模式,符合計算機的課程特點,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獨到之處?!靶袨閷颉毙徒虒W改革策略是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綜合職業(yè)能力與全面素質的最佳選擇,使課堂由教學行為向學習行為轉變,從而完成職業(yè)學校計算機教學的任務。所謂行動導向教學,實質上是在學校整個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學與教、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社會交往情境,它致力于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適應相應職業(yè)崗位的要求,又能將這種構建知識的能力運用于其他職業(yè),進而達到學用一致目的的教學方法。
行動導向教學中,“任務”設計與編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非常關鍵。教師應該從“教學目標、學生特點、任務多元化”等多方面來設計任務。①任務設計要以教學目標為中心。在設計時應該在學習總體目標框架上把目標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并把每個學習模塊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小任務”來體現(xiàn)總學習目標。②任務設計要以學生特點為出發(fā),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任務設計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愛好等特點,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也會使學生對此樂此不疲,專心致志。③任務設計要注重多元化,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特別是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各個方向去解決問題,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以及應用計算機處理實際問題及獨立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
由此實施的課程內容和教學設計思路,如下表所示:
五、建立效果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時要注意改革傳統(tǒng)的學生評價手段和方法,采用階段評價,過程性評價,現(xiàn)場評價與目標評價相結合。關注評價的多元性,結合課堂提問、學生作業(yè)、平時測驗、實驗實訓、技能競賽及考試情況,綜合評價學生的成績。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chuàng)新的學生應予以特別鼓勵,全面綜合評價學生能力。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揮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和進步,評價的重點應由單純結果性評價轉向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的評價,采用“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實行鼓勵性評價,消除差生的自卑感,增強自信心。改變過去以個人成績?yōu)闃藴剩詡€人為獎勵對象的做法,只有當所有小組成員達到目標時,才能獲得成功。這種集體評價方式促進了學生相互幫助、共同前進的集體主義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