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30日,陷入“破凈”泥潭的粵水電(002060)宣布其首期回購計劃,公司計劃最多動用1500萬元、不超過6.5元/股的價格回購。公司同時聲稱將制定長效機制,擬在2015年前推出3期回購股份計劃,目的是“穩(wěn)定投資者的投資預期”、“增厚每股收益”。
此前的11月22日,寶鋼股份披露接近3個月的回購數(shù)據(jù),截至當日,公司已回購3.52億股,約占總股本的2%,購股價區(qū)間為4.51—4.69元/股,約涉及總金額16.25億元。
除上述兩家企業(yè)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2年以來已參與回購或提出回購預案的企業(yè),還包括江淮汽車、安凱客車、申能股份、孚日股份、晨鳴B、大東南、南玻B等上市公司。相關公司對外均表示,企業(yè)回購在于維護廣大股東利益,增強投資者信心,實現(xiàn)股東利益最大化。
通常在宏觀經(jīng)濟不景氣、市場資金緊張等情況下,股市行情容易低迷。若任其持續(xù)低迷,將可能陷入股價下跌、流動性更差、投資者和股東財富損失、上市公司形象和融資能力受損的惡性循環(huán)。此時若鼓勵上市公司進行股份回購,將閑置資金“返還”給股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市場的流動性,有利于公司合理股價的形成。
當然,回購不是隨心所uu6wQ840A6yzylzbxPNsHqATPBCMzhM93cI/1Z+Dhgk=欲的資本行為,需要具備業(yè)績和資金兩大要素,只有實際經(jīng)營業(yè)績高于資本市場估值且資金充裕的上市公司,回購股份才是理性的。如果公司資金不充裕,那么就不具備回購股票的能力;如果公司經(jīng)營前景黯淡,那么低股價也只是市場預期的客觀反應,公司的回購意愿也不會特別強烈。
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上市公司回購股份是增進市值管理和維護投資者信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各國對上市公司的回購股份行為,采取嚴格而富有彈性的監(jiān)管措施。實踐中也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常常會被視作對外部突發(fā)因素造成的價格信號混亂而采取的應對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在A股市場制度尚不健全的背景下,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有自律精神,如果對回購失控,就有可能被有關利益主體操縱或打擦邊球。因為股份回購容易造成內(nèi)幕交易,導致公司操縱股價,從而損害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股份回購也會使企業(yè)凈資產(chǎn)減少,相應削弱償債能力,有可能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這并非沒有先例。2011年1月18日,深陷“地溝油”危機的健康元(600380)公布其回購方案,將從2011年2月15日到2012年2月14日的12個月內(nèi)以不超過3億元的資金總額回購約2500萬股社會公眾股。這也標志著2011年“回購第一股”正式登場。但自公布回購方案后的3個月時間里,健康元均是零回購。2011年4月1日,健康元股價跌破12元,就在市場普遍認為健康元即將啟動回購時,迎來的卻是健康元大股東減持的公告,拋售2000萬股,套現(xiàn)2億多元,絕塵而去?;刭彸闪私】翟蠊蓶|減持套現(xiàn)的煙幕彈。
因此,有必要建立分時段回購程序,將回購分解為時序進度,以便嚴格督查;同時,應建立完善的回購追蹤機制,要求上市公司按期披露相關信息。此外,應當限制上市公司單日回購量占市場交易量最高比例,以防股價波動過大。上市公司回購期間,還應禁止非社會公眾股減持,防止上市公司大股東借回購“做局”,暗中拋售套現(xiàn)。
當然,回購并非萬能膏藥,要想讓上市公司大面積“破凈”的非理性情況盡量避免,必須平衡好資本市場的投融資生態(tài),必須切實強化法治和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上市公司必須堅守誠實信用原則。如此,才有望打造一個真正有投資價值的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