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在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課堂里,尤其是在學生心目中,化學總是與概念、性質、方程式等聯(lián)系在一起,枯燥乏味、難學難教一直成為阻礙學生學習化學的絆腳石。事實上,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味注重化學知識的灌輸、化學技能的重復訓練,無視化學本身所蘊含的鮮活的文化背景,漠視浸潤在化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人類不斷探索、不斷發(fā)現(xiàn)的精神實質,輕視化學與自然、歷史和人文等領域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顯然是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們嘗試扎根于家鄉(xiāng)紫砂文化這片沃土,以“紫砂文化藝術”校本課程基地建設為契機,謀求化學課程與紫砂文化藝術的最佳結合點,進而將二者進行最優(yōu)化的整合,建立具體化的課堂操作樣式,引領學生感悟化學課程與紫砂文化融合后的獨特魅力。
多年來,我們?nèi)嫦到y(tǒng)地梳理了紫砂文化的脈絡,深入研讀了化學新課程標準,并且將二者進行了全方位的比對研究,我們似乎找準了幾個重要的切入點,并且將其置于校本活動課程的視野下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強調的關鍵詞是“滲透”與“融合”,因此,對于每一節(jié)課,我們都要求教師做到精心設計、周密安排,從課的導入到展開直至課的總結,何時教師講解,何時組織學生討論,何時演示,堅決反對“走過場”和“貼標簽”。在這里,筆者選取了一個課堂教學的案例作說明。
【教學內(nèi)容】紫砂原礦(即紫砂泥)的組成元素。
【教學準備】紫砂原礦10g,化學實驗室常用儀器和可供選擇的試劑(任選)。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并研磨桌面上的紫砂泥,使學生零距離感受紫砂泥的顏色、質地、光滑度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啟發(fā)學生自主提出下列問題:從元素的角度分析,紫砂原礦的組成成分主要有哪些?你有哪些猜想?又準備如何驗證你的猜想?
(紫砂泥對于宜興人來講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從比較熟悉的話題引入,既創(chuàng)設了一種輕松、愉悅的認知情境,又十分自然地切入課題,并且一下子就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靈,很自然地調整學生的心理意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學習的動機,使他們處于一種積極探求結論的狀態(tài),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組織學生討論
由4名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對相關問題進行廣泛的討論,通過同伴合作、生生互動,學生們激烈地相互爭論著,思維的火花劇烈碰撞,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突躍到一種極不平衡的“耗散結構”。
三、提出猜想或假設
學生在必修課程中已經(jīng)了解了有關鋁土礦、粘土的組成等知識,各小組提出的猜想基本一致,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認為陶土中大致含有:S、O、Na、K、Ca、Al、Fe、Mn、Mg、Ti、Si等元素。
四、驗證猜想或假設
在中學化學允許的條件下,雖然無法完成對紫砂泥所有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測定,但要證明紫砂泥組成的主要元素還是可行的。為此,學生們設計了較多的方案,這些方案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思維的靈動,主要有下面幾種。
方案1:將10g原礦的粉末溶于20mL10.0mol·L-1的硫酸,過濾后觀察濾液的顏色,再將濾液等分成10份,分別檢出Al3+、K+、Na+、Fe3+、Ca2+等離子。
方案2:將10g原礦的粉末溶于20mL5.0mol·L-1的NaOH溶液,過濾后將濾渣洗滌,再用10mL1.0mol·L-1硫酸溶解,再過濾,從兩次的濾液中可以分別檢出更多的元素。
方案3:有學生提出觀點——不同的紫砂泥,譬如紅泥和綠泥,其色澤的差異極有可能與Fe元素的價態(tài)有關,紅泥中主要含有Fe3+,而綠泥中主要含有Fe2+。學生通過硫氰化鉀溶液和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分別得到了證實。
(認知彈性理論也認為,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學習是一種“高級學習”,它要求學習者具有更高的思維深度、力度和容量?;瘜W實驗不僅可以創(chuàng)設鮮活逼真的認知情境,設置課堂教學的興奮點,更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的效率將得到有效的保證。)
五、師生共同小結
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綠色化學”的理念,評價各種方案的科學性、簡約性,同時教師再予以精彩的點評,最后由學生自主地給出最優(yōu)化的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
(學生的思維則由發(fā)散狀態(tài)得到了有效的收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品質,使課程資源得到有效的、動態(tài)的生成。)
總之,紫砂文化博大精深、魅力無窮,要全面解讀其深刻的內(nèi)涵,需要各學科協(xié)同參與。利用化學新課程的獨特視角審視紫砂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體現(xiàn)化學的學科特征,在培養(yǎng)學生化學素養(yǎng)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