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央視和河南衛(wèi)視分別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兩檔文化類節(jié)目,原本出于“拯救漢字危機”“領略漢字之美”的理念,由于電視媒體的普及率極高,所以其間暴露出的成人、孩子在漢字書寫上低能的問題,引起了公眾的熱議和反思。有網(wǎng)友道:“難道將來,寫漢字會成為一種絕活?”這是一種調侃,也可能發(fā)展成為一種可怕的現(xiàn)實。
據(jù)報道,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jié)目中,只有30%的成人體驗團寫對了“癩蛤蟆”一詞,而“熨帖”一詞的正確率僅有可憐的10%。一檔電視節(jié)目,成了一道讓當代中國人尷尬、汗顏、犯難的“公眾考題”,這難怪要讓許多人感嘆“漢字的危機來了”!
其實,漢字“失寫癥”作為一種“文化病變”,并非如非典、禽流感一般瞬間爆發(fā),而是有一個潛滋暗長的過程。探究其病因,應當首先“歸罪于”時下流行的“鍵盤輸入”。有人說:鍵盤革命,成了“手寫體的詛咒”。今天,隨著計算機、手機以及網(wǎng)絡的普及,電子文檔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大眾書寫方式,鍵盤幾乎取代紙筆,成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時尚的“書寫工具”,辦公越來越趨于“無紙化”……這些,使得手寫的意義日見式微。
再有一點,就是書法遭到空前的冷落。這里的書法既指書法藝術,也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書寫。自夏商時代起,特別是西周以后,書法就已經(jīng)成為學校教育的“六藝”之一,“禮、樂、射、御、書、數(shù)”中的“書”包括了文字識讀和書法。我國現(xiàn)在的九年義務教育中開設有寫字課,教材的設計思路是從鉛筆到硬筆再到毛筆,以鍛煉學生的書寫能力。不過在近年來的升學重壓之下,寫字課時間多半被其他統(tǒng)考課程占用,或者干脆被改成了自習。
中國的中小學,應試教育仍占統(tǒng)治地位——非考不教,既然升學考試不考書法,謀職應聘也只是看你的電腦操作水平,書法課程自然也就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需要決定投入,既然升學、就業(yè)與書法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又有多少家長、學子愿意為書法投資呢?
上述現(xiàn)象成了漢字“失寫癥”的主要“致病源”,但這些現(xiàn)象大多非“主觀故意”,而“網(wǎng)絡文字”對傳統(tǒng)漢字的沖擊往往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生造“網(wǎng)絡文字”的主力軍多為處于文化積累階段的青少年,他們的行為沖擊了傳統(tǒng)漢字,也影響了自身的文化積淀。比如用“88”代表“拜拜”,用“MM”代表“妹妹”,用“GG”代表“哥哥”,用“杯具”代表“悲劇”,用“洗具”代表“喜劇”……這對漢字文化是一種豐富,還是一種沖擊?
除了網(wǎng)民們?yōu)榱朔奖?、諧謔用許多符號來代替文字對漢字文化產(chǎn)生的沖擊外,現(xiàn)在很多廣告商也在肆意亂改、錯用漢字,比如:“咳不容緩”、“飯醉團伙”、“騎樂無窮”、“一戴添驕”、“天嘗地酒”、“無胃不至”……漢字可以說正遭受信息化技術的全方位的沖擊。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認為,現(xiàn)在輿論界、學術界炒得熱乎的“漢字危機”其實不過是一種“居安思?!?,漢字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機會并不像某些人渲染的那么恐怖和不堪。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因為漢字的特殊性——表意而不表音——決定了如果長時間不練習手寫,提筆忘字的現(xiàn)象就會在所難免。不過,科技在進步,書寫方式也在變革。習慣用五筆輸入和筆畫輸入法的人,用筆寫字依然能寫得較為準確。如今鍵盤上敲字速度很快的人,往往都用拼音輸入,比如打出“鰥寡孤獨”“罄竹難書”“魑魅魍魎”等筆畫比較多的成語,只要會念,甚至連前后鼻音、是否翹舌都不必考慮,這遠比手寫方便準確。
“提筆忘字”被有的人評價為現(xiàn)代“文盲”,這個標簽貼得有些過分?,F(xiàn)在不少人離開電腦書寫就錯漏百出,甚至不能書寫,這是一種電腦依賴癥的表現(xiàn)。但是,書寫本來就是一種技能,依靠筆還是電腦來寫其實并不重要,要看到以電腦的方式來進行文字交流,效率更高更輕松,這是一種進步。當然,打字又快,又能寫得一手好字,那就再好不過了。
用手寫字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時代顯得效率低下,從書寫的工具來看,從甲骨文、竹簡上的字,到寫在紙上的毛筆字、鋼筆字,人類的書寫速度是越來越快了。到現(xiàn)在電腦打字、語音識別,更是把文字表達的速度提升到了極致,這是時代的進步、歷史的必然。再者,電子文檔方便多次修改。如果只論結果,無論用筆還是用電腦寫作,只是使用工具不同,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變化。電腦輸入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寫,中國人不會寫字的日子不會出現(xiàn)。
其實,“漢字危機”這一感覺形成的深層原因還是我們強烈的“文化危機”感。因為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標識和載體,它與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漢字只需“牽一發(fā)”,我們的文化便會“動全身”。中華五千年文化,主要依賴漢字傳承,而今天漢字書寫日漸式微,加之外語(尤其是英語)教學的步步緊逼,漢語教學、漢字書寫課程的步步退縮,這不能不引發(fā)國人對漢字以及漢語命運的憂慮。
不管怎么說,現(xiàn)階段我們許多同胞在手寫漢字方面的表現(xiàn)確實令人尷尬——這究竟算不算一種“危機”,其原因何在,如何去應對,實在值得每一位華夏兒女好好思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