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先后50次回到家鄉(xiāng)湖南視察指導工作、開展調查研究,累計時間有300多天。他曾經(jīng)說:“我要搞幾個調查的基地,一個放湖南?!痹诤险{研期間他在三湘大地上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史實、故事、佳話。
重視防治血吸蟲病等地方病
1955年12月23日至24日,毛澤東從武昌南站乘專列到湖南,在長沙停留兩天,主要目的是討論制訂“十七條”(后來擴展為《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yè)發(fā)展綱要》四十條),向各地征求意見。
在停長沙的專列上,毛澤東親切接見了湖南省委負責人周小舟、周惠、譚余保、胡繼宗、李瑞山,湘潭、常德、郴州、長沙等地市委負責人華國鋒、孫云英、陳郁發(fā)、秦雨屏,益陽縣委書記張振江、寧鄉(xiāng)縣委書記張鶴亭等人。
接著,毛澤東在專列上召開座談會,專題討論農業(yè)合作化、講衛(wèi)生、除四害等農村工作問題,逐條征求意見。毛澤東在桌面上放著兩支鉛筆和幾張紙,他口問手寫,非常認真。當他聽完省委書記處書記胡繼宗一段有條有理的簡要匯報后,稱贊地說:“我看你像個知識分子?。 ?/p>
談到消滅“四害”時,聽完大家的發(fā)言,毛澤東便用筆在紙上記下“麻雀、老鼠有害”幾個字,又詼諧地說:“烏鴉可將功折罪,不消滅。 ”便將已寫好的“烏鴉”二字圈掉,保留“臭蟲”二字。最后,毛澤東便大手一揮,認為蒼蠅、蚊子“該消滅”。
張鶴亭詳細介紹了寧鄉(xiāng)縣珍洲農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的情況。張鶴亭說他曾到寧鄉(xiāng)縣珍洲農業(yè)社勞模王國華那兒調查,發(fā)現(xiàn)農民組織起來后,鄉(xiāng)村有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剩余,沒有活干。毛澤東啟發(fā)大家思考:“是啊,怎樣解決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呢?”張鶴亭說出自己的想法:推行精耕細作。毛澤東補充道:“多種經(jīng)營加精耕細作,來解決農村多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p>
毛澤東很關心湖南地方病防治的問題。第一種病是血吸蟲病。湘潭地委書記華國鋒匯報了洞庭湖區(qū)防治血吸蟲病等流行疾病的情況。岳陽黃沙街的血吸蟲病很嚴重,死了許多人。第二種病是草蟲病。華國鋒還把草蟲標本拿給毛澤東看,介紹情況,開始用草藥治療,效果不大,后來改為銻劑,用化學方法殺滅。第三種是鉤蟲病。寧鄉(xiāng)一帶較多,患者有腳腫癥狀,對勞動力損害很大。第四種是瘧疾,是蚊子傳染的疾病,危害也很大。毛澤東對湖南地方病了解一些,時而速記,時而插言,并提出3年消滅蚊子行不行。大家表示一定要爭取達到這個目標。
農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有如雨后春筍大片涌現(xiàn),如何加強管理,使之鞏固和發(fā)展,是當務之急。毛澤東談出了他的意見:“農民組織起來后,合作社辦得好不好,根本一條看是否增產(chǎn)。要抓經(jīng)營管理,管理好才能增產(chǎn),增產(chǎn)了才能鞏固。評工記分時,要發(fā)揚民主,貫徹同工同酬,按勞分配的原則,不能歧視婦女勞動。”
毛澤東主持座談討論農業(yè)發(fā)展綱要十七條草案,采取的方式是民主集中制、議論表決式,毛澤東逐條逐句地念,集思廣益,搞群言堂,當場念,當場議,當場改。
“農民吃不飽,總不好”
1957年9月7日至9日,毛澤東乘飛機到湖南,開展調研考察。
到湖南之前,毛澤東對譚震林關于在湖南攸縣貫徹民主辦社和整風問題的報告作了一個批語:“小平同志:此件值得一看。除印發(fā)政治局、書記處及在京中委外,請考慮可否轉發(fā)地方各級黨委參考?!?/p>
進入長沙后,毛澤東入住蓉園招待所。他聽取了省委、省軍區(qū)和常德、湘潭地委的匯報,參加了兩個座談匯報會,主要是研討糧食生產(chǎn)與消費和積累問題。
9月8日下午,毛澤東在省委蓉園一號樓接見省委負責人周惠、胡繼宗、徐啟文、譚余保和地市委負責人秦雨屏、孫云英、王治國等,組織了一個座談會。因為前面審閱過譚震林的報告,毛澤東特意點名請攸縣所在的湘潭地委負責人參加座談會,想具體了解一下湘潭的農村工作情況。
農村如何處理生產(chǎn)、積累、消費之間的矛盾關系,關乎農業(yè)發(fā)展的大局。周惠匯報說,湖南農業(yè)總產(chǎn)值才30億元,工業(yè)總產(chǎn)值才18億元,生產(chǎn)比較落后,為此,首先要勒緊褲帶,發(fā)展生產(chǎn),擴大積累,壓縮和節(jié)省消費。湖南計劃以總產(chǎn)值的20%作為生產(chǎn)費用,其中又用20%作為基本建設費,盡量減少管理費和消費的開支。
毛澤東聽了,覺得很對他的心思。他一直主張加速發(fā)展工農業(yè)生產(chǎn),多搞些積累,多搞些基本建設,而在吃穿住行用方面要節(jié)省開支,所以對湖南確定的積累與消費比例認為合理可行,并強調說:積累與消費,是生產(chǎn)與分配中的基本問題,一定要正確處理。國家積累之外,合作社積累,家庭積累,都很重要。特別是藏糧于民。糧食儲存豐歉不同,豐年儲點,歉年少藏些。總之,有了積累,有了糧食,才能夠辦更多的事情,于國于民都有利。
湘潭地委書記王治國向毛澤東詳細匯報了他在湘潭韶山區(qū)清溪鄉(xiāng)農村調查的數(shù)字和材料。他調查后總結了一個提綱式的材料,都是農村中現(xiàn)實的具體數(shù)字和突出問題,比如農民生活困難戶的比例,統(tǒng)購統(tǒng)銷后農民的情緒,有多少缺糧戶,農村黨支部的情況,等等。毛澤東對這些第一手材料很感興趣,在紙上記了一大段:清溪鄉(xiāng)胡文生一家5口人,每人400來斤糧食,靠精打細算,搞“瓜菜代”,節(jié)儉過日子,只聽說408斤糧食就夠吃了。
毛澤東特別詢問了人平400斤糧食是用新秤還是老秤,并強調說:糧食問題是這幾年鬧得最兇的問題——征購過頭了。湖南也有這個情況,韶山、湘鄉(xiāng)、衡山的農民給我反映過。俗話說,手中有糧,做事不慌。但征購過頭,農民吃不飽,總是不好吧!征購多了,還得返銷。
毛澤東得知王治國為此次調查在清溪鄉(xiāng)整整呆了7天時,十分贊賞,而且感到有點遺憾地說:可惜我辦不到了。干部必須要多下基層親自做調查研究工作。
毛澤東又問周惠:湖南的干部是不是都下去搞調查研究呀?周惠如實匯報說:省里差一點,地縣的同志下鄉(xiāng)多一些。毛澤東聽后“哦”了一聲。
“科學種田不要形式主義”
1959年6月27日下午,毛澤東離開韶山返回長沙,途中抓緊調查研究,先后在寧鄉(xiāng)縣高橋村、望城縣曹家坳村停車,隨機訪問當?shù)剞r村干部群眾,了解農田生產(chǎn)和農民生活情況。
大約27日下午4時左右,毛澤東的汽車駛入寧鄉(xiāng)縣龍鳳山鄉(xiāng)高橋村。平靜的山?jīng)_頓時沸騰起來。
毛澤東健步走在沙石公路的側邊,向群眾揮手致意。當他看到公路兩邊堆放著許多用泥巴抹得溜光的土堆時,便問身邊的農民:這是做么子用的?社員蔣清云等人連忙回答說這是堆肥,里面是草皮,漚爛以后放到田里做晚稻肥料。毛澤東深思片刻,指著這些堆在公路邊擺樣的堆肥說:草皮堆在公路上,漚不爛,田里擔到路上,路上又擔回田里,浪費勞力。他讓社員轉告干部,要科學種田,不要搞形式主義,不要搞路邊政策給人看,趕快擔回田里去漚爛。農民聽了連連點頭,第二天便一齊動手,把公路上的堆肥一掃而光,擔回田里。
毛澤東還說:“訂生產(chǎn)計劃,要留有余地。”他信步而走,繼續(xù)察看,又看見仍插在田中的“衛(wèi)星田”、“躍進田”等牌子,畝產(chǎn)指標都在數(shù)千斤以上,便搖頭。他彎腰抓了幾把稻穗在手掌中攥了一下,詢問這樣的田一畝能扮多少谷。糧站職工老王猶豫地回答,要打千把斤谷。毛澤東不相信,對圍觀的干部和農民分析說,這樣的田早晚兩季能打800斤就謝天謝地了。毛澤東說: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機械化,還缺少化肥和農藥,還沒有更多的良種,靠的還是農家肥和精耕細作,產(chǎn)量不可能提得很高。訂生產(chǎn)計劃,要留有余地,否則會把事情辦壞。
毛澤東握手告別了高橋村的鄉(xiāng)親們,群眾依依不舍地擁上公路送行。
27日下午4點30分鐘左右,毛澤東的汽車駛到望城縣白箬公社曹家坳,車子在一口山塘邊停下來。大隊黨總支書記楊仲秋聞訊趕來時,看見毛澤東正彎著腰在塘背四方大丘察看禾苗。后來,人們就將這丘田改稱為幸福大丘。
楊仲秋向毛澤東介紹說:“我是這里的大隊黨總支書記?!泵珴蓶|與楊仲秋握手后,指著田里問道:咯丘田能產(chǎn)多少斤糧食?楊仲秋回答說:600斤一畝大概靠得住。毛澤東點點頭說:咯還有點像。 他接著對周小舟說:“那些講畝產(chǎn)千斤的都是吹牛的?!泵珴蓶|還走進一戶農民家里,從堂屋到灶屋都看了。并問社員,這里叫什么地名,社員回答說:叫曹家坳。毛澤東風趣地說,是不是曹操那個曹呀?社員們都高興地笑了,回答說:是的。
毛澤東問楊仲秋:你們大隊辦了工廠沒有哇?楊仲秋說:“辦了幾個廠子?!泵珴蓶|說看看去。接著,楊仲秋等人陪著毛澤東一行走了半里路前往大隊紡紗廠參觀。
毛澤東邊走邊了解情況,問楊仲秋:你們咯里的社隊體制怎么樣呢?楊仲秋回答說:“大隊600多戶,中隊200多戶,生產(chǎn)小隊一般20來戶?!泵珴蓶|對陪同的省委書記周小舟說:“大隊可以劃小一點,中隊可以不要?!彼吹胶堂玳L得壯實,農民基本能夠吃飽,非常高興。
毛澤東邊走邊談,很快就到了大隊紡紗廠。見工人們正在生產(chǎn)就沒有走進車間,只是站在外邊問了問紗廠的人數(shù)、生產(chǎn)和銷售情況,并說:“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企業(yè)還是要辦的,可以增加收入。”
周小舟看了看手表說:半個多小時了,要走啦。毛澤東只好揮手向群眾告別。
毛澤東巡視三湘大地的發(fā)展變化,了解工農兵學商的生產(chǎn)、生活、工作、學習,接見地方黨政軍負責同志,座談農事,討論國事,以“三深入”(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的優(yōu)良思想作風和“三貼近”(貼近百姓,貼近生產(chǎn),貼近生活)、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心心相印的高尚情操,贏得了數(shù)千萬湖南人民的崇敬和愛戴,并以獨具特色和魅力的領導風格與偉大人格,給各級黨政干部樹立了優(yōu)良作風的典范。
(壓題照片:1955年,毛澤東在視察南方途中和湖南省委、湘潭地委、常德地委等負責人在專列上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