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樂避苦,是人生的本能。普通人是這樣,作為特殊材料制成的共產黨人也是這樣。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求福祉,為天下人謀永福,就要樂于吃苦。我們吃苦,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少吃苦,不吃苦;我們當代人吃苦,是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盡管我們做黨史工作的的確有些清苦,但也應當從工作中找到樂趣,從工作中找到幸福的感受和體驗。
黨史工作是一碗清淡的飯,口味重、胃口大的人吃不好這碗飯。我們這碗飯,“碗”里的不多,“鍋”里的也不多,但還是夠吃的。現在,我們的公務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為權所困、為情所困、為病所困的有,但為生計所困的少而又少。有人說,搞黨史工作是自得其樂,是自娛自樂。這種說法或許有些道理。殊不知這是一種真快樂、大快樂。相對于燈紅酒綠、喧囂浮躁所帶來的快樂而言,這種快樂更真切、更持久、更自在。
生活中的快樂有很多種,也有多重境界,像樂開懷、樂開花、樂翻天,還有樂陶陶、樂悠悠、樂滋滋、樂逍遙等等。這種種快樂中,有的強度很大,但很短暫,像樂開花、樂翻天就是;有的強度不大,但很持久,像樂開懷、樂悠悠就是。
其實,快樂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快樂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快樂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質的。對有的人快樂的東西,而對別的人則不一定快樂。
做黨史工作的同志要有平常心,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心里單純,降低欲望,即使身處鬧市,也要遠離喧囂。要把心放下、放平,聽從自己的內心,干好自己的工作,享受工作的快樂,努力從工作中找到樂趣。要致力于樂悠悠,不要追求樂翻天。閑暇的時候,也不妨“沒事偷著樂”。這樣,我們也許可以從自得其樂、自娛自樂中體驗到樂不可支、美不能道的境界。
工作是要付出體力、智力和精力的,有時還是要吃苦的。做事通常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消極應付,在應付過程中虛度年華;另一種是自覺地付出,在付出中體味快樂。有些人一生都和別人攀比,結果攀比出沒完沒了的“羨慕嫉妒恨”。而有些人卻一生只和自己比,在謙卑中追求自我完善,追求自己的快樂,結果總是樂呵呵的。我們做黨史工作的同志,應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北大學子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畢業(yè)典禮上致辭。他說,現在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這種風氣,我們對抗不了;這種潮流,我們改變不了。但我要向大家呼吁:在一個浮躁的時代,我們要堅守理性;在一個懷疑的時代,我們要堅守信仰;在一個功利的時代,我們要堅守向善的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