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xiàn)代教學理念。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而“課堂教學準備”雖然是在課外進行的,但它決定著一節(jié)課是有效的基礎性工作,是一線教師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就有效課堂教學的準備策略談些體會和認識,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1.1更新觀念。教師在目標確定上要更新教育理念,重視情感培養(yǎng)、態(tài)度轉變和價值觀教育,注重教學形式與學習內容的統(tǒng)一。新課程教學目標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決定了學習目標的確定和學習任務的安排將出現(xiàn)變化,將學習目標分類分層,使多種教育因素有機整合,加強情感性教學,激發(fā)學習內驅力,增長學生的見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幫助他們增強生活的信心,在有效的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對學習的持久熱情。
1.2正確表述。新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至少應包括行為和內容兩個方面,在目標的表述上既要指出使學生養(yǎng)成的哪種行為,又要表明這種行為能在其中運用的內容,而且選用的行為動詞必須對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為做出區(qū)分,內容方面也一樣,最好不要用一些模糊的表述方式。
2.恰當處理教學材料
2.1對教學材料的理解。教學材料是指實施教學內容的各種形式的載體。教學材料的類型很多,如:教科書、教學參考書、補充讀物,學生用以培養(yǎng)某方面技能的學具或玩具、幻燈片及VCD、CD、錄像帶、錄音帶、照片、畫片等。
2.2對教科書的認識。教學最基本的材料就是教科書。教科書的編寫依據是《課程標準》,所以教師首先應通讀標準,有了對標準的了解才能靈活運用教科書,才能對本學科的教學有一個總體把握,才能明確課程的性質、價值和基本理念、目標要求及內容標準。最重要的是,要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要求、基本理念和方法聯(lián)系起來理解,因為有時某一項內容可以達到不同的目標,必須理解它在特定時期所要達到的特定目標,才能掌握教學的側重點,還要把標準規(guī)定的各領域教學內容聯(lián)系起來,整體把握。
2.3學會“用教材”。教師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會用教材”。在處理教科書內容時,不必局限于給定的內容和結構,不要以為統(tǒng)一的教科書是不容置疑的,只能按照它規(guī)定的內容、順序和進度進行教學。
2.4教學內容的合理組織。教師只有明確了教學內容所要達到的目標,才能選取恰當?shù)慕虒W側重點和方式。不僅要把教學內容化為自身的一部分,而且要對每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意圖或目標做到心中有數(shù),即便是對于以國家制定的教學文件為依據進行教學的教師而言,在面對他自己的學生進行教學時,也有責任重新考慮選擇和組織相關的教學內容,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修改或加以補充,以便更好地使學生發(fā)展。
3.自主選擇教學方法
3.1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不同領域或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要借助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技術。教師可依據具體的可操作性目標來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
3.2依據教學內容特點選擇教學方法。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與學習要求不同;不同階段、不同單元、不同課時的內容與要求也不一致,這些都要求教學方法的選擇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3.3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學生的實際特點直接制約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這就要求教師科學而準確地研究分析學生的上述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
3.4依據教師的自身素質選擇教學方法。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只有適應了教師的素養(yǎng)條件,并為教師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發(fā)揮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優(yōu)勢,揚長避短,選擇與自己最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3.5依據教學環(huán)境條件選擇教學方法。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在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學環(huán)境條件的功能與作用。
4.精心組織教學形式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所采用的社會結合方式。對于以活動為主要方式的教學應精心設計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習活動有序有效。
4.1分層教學。分層教學,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它是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shù)和學業(yè)成績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教師要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分層教學由于增加了智力測驗和成績作為依據,同一層次內學生的基礎和水平較一般班級授課制條件下更為整齊,因此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更加便利。不同科目各自分組,能夠比較好地適應學生的興趣和差異。分層教學的缺點是在管理上比較復雜。
4.2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為主體,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機制,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成績?yōu)楠剟钜罁慕虒W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通常由4~6名在性別、學業(yè)成績、個性特征、家庭及社會背景等方面具有異質性的學生組成。由于在每個小組內體現(xiàn)了合理差異,從而在全班各小組之間形成了大體均衡、可資比較的小組聯(lián)合體,使各小組在大致公平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競爭。同時,由于組內各成員之間在各方面的差異與互補,又有利于各小組成員之間互助性合作活動的開展,最終促進組內每個成員的認知、社會交往、個性和積極情感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