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預設和生成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必須對這節(jié)課要上的內容進行預設。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生成往往會出現(xiàn)特殊情況,有時達不到預設要求,有時會超過預設要求,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中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習中的生成情況,適時地調整教學中的預設,使得兩者能夠盡可能地接近,以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 教學預設 課堂生成 課前調研 開發(fā)資源 鞏固練習
所謂教學預設,是指教師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及學情分析等的預先設計;課堂生成,是指學生圍繞問題解決,通過積極思維所形成的對問題的理解、感悟、解決方案及疑問等。通過對兩者本質的追溯,我們不難看出,預設和生成并不是充滿矛盾的,預設是教學的前期準備,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發(fā)起者、組織者,理應針對兒童認知特點和學科知識特點預設教學問題;生成則體現(xiàn)教和學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因勢利導,及時調整教學預案,促進和諧發(fā)展。如何提高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帶進課堂,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使課堂教學既動態(tài)生成,又預設成功。
一、課前精心調研預設,理智地認識生成
一堂課前,我們總會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而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離不開課前預設。預設時,我們要直面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現(xiàn)實,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設計教學,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我們課前調研。調研什么呢?如: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在什么地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對什么更感興趣?舊知與新知的距離有多大?需要給學生一些暗示嗎?這些暗示會不會降低學生的思維強度?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作出怎樣的回答?這些,都是預設時教師必須去全面了解的。因為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工夫,理智地認識生成,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教學認識分數(shù)時,教師必須了解到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時,已經接觸到了分數(shù),并且知道了分數(shù)的含義及由來,并且要對學生掌握的情況作一個初步的了解,要知道學生對分數(shù)的掌握程度。然后針對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以及三年級下冊的認識分數(shù)和上冊的不同地方,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讓學生了解到,分數(shù)不僅僅存在于平均分一個物體,整數(shù)個物體中也能用分數(shù)來表示這一知識。
二、課中有效開發(fā)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現(xiàn)實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既可以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又可以是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能夠思考或操作的屬于思維層面的“現(xiàn)實”。這就要求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既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在實際背景中應用數(shù)學,又要主動運用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還要重視探究應用的活動過程。這就意味著教學資源有時應該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善于利用小學生的“現(xiàn)實性”學習心理來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開發(fā)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
例如:教“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后,我出示了一道判斷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全班同學分成兩個陣營,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我沒有馬上裁決,而是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各推薦兩名代表與同學商量后再發(fā)表意見。小小辯論會開始了。雙方代表各手持一個圓形紙片,都下定決心說服對方。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問道:“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反方代表點頭應答:“是?!闭脚e起其中的半個圓,問:“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反方:“是?!闭匠藙僮窊簦骸凹热皇嵌种唬瑸槭裁床煌膺@種說法?”此時,只見反方代表順手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塊紙片,高舉著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兩份嗎?”正方連忙回答:“是?!狈捶浇又演^小的一份舉在面前,用挑戰(zhàn)的口吻問道:“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正方的底氣已經不那么足了,小聲說:“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么你要同意這種說法呢?”正方服氣地點了點頭,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
由此可見,當學生生成不能統(tǒng)一的對立觀點時,教師不是簡單地作出“裁決”,而是巧用學生的好勝心理有意識地引領正反雙方進入辯論的情境中去,有效地開發(fā)了新的生成資源,使辯論雙方個體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辯論的“焦點”上,思維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趨向于知識的內部建構,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就更加牢固。
三、課后及時鞏固練習,合理地反饋生成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要及時地通過課后練習進行知識的鞏固和整合,只有通過課后有針對性地練習,才能及時解決所遇到的問題,也才能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成熟,舉一反三。
因此就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不能認為完成課后所有的練習就算完成任務了。教師要根據(jù)本節(jié)課學生對新知的掌握程度,找準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或者容易出錯的知識進行強化練習,而那些學生已經能夠熟練運用的知識則可以適當?shù)販p少練習或者不練習。例如: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教學時,學生對于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記得很牢固,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總是忘記乘2。鑒于這一點,教師就可以少練正方形周長的計算題,把練習重心主要放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上來,通過變式練習,讓學生多接觸這類題目,深化知識,強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
綜上所述,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tǒng)一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么預設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預設越充分、越科學,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課堂教學也就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