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要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中對學生識字的功能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用科學而合理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朗讀,不但符合語文的教學規(guī)律和要求,而且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特點,因而它對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強化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結合自己從事語文教學體會的基礎上,對語文課堂中的朗讀問題作一淺析。
小學語文課堂中朗讀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同時又是綜合性的,因為這些作用是交叉在一起的,它們共同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但從主要性的角度來分析,其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朗讀是小學生語文課堂最基本的訓練
在語文的課堂訓練中,朗讀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訓練,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當不以為過。朗讀是人類閱讀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可以加深人們對讀物的理解,是感知讀物的一種基本手段。閱讀是語文學科的主要內(nèi)容。應當說,語文是有聲的藝術,不只是死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朗讀,這和學習其他學科的方法不一樣,它是默讀不能代替的。因為對于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味得到,而非教師的分析講解所能代替。
2.朗讀能調節(jié)和渲染語文課堂的氛圍
在課堂教學藝術中,朗讀還有著調節(jié)渲染氣氛、變換節(jié)奏的作用。在學生凝思積慮,奮筆疾書的學習活動中,來一段放聲朗讀,讀得聲情并茂、蕩氣回腸、熱血沸騰、忘乎所以,確實可以使靜穆的課堂升溫,而且使學生清胸通肺、神奮氣爽,大有益于健康。特別是小學生,愛動喜游是無可非議的天性。明代的王守仁就說過,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
現(xiàn)在小學語文閱讀教材內(nèi)容豐富多彩,課文中的許多事物對小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同時由于他們的閱歷、認識理解能力的欠缺,有時學生即使能夠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讀中難以真切地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對此,在教學中我往往不作過多講述,不作過多指點,而是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氣氛渲染,使學生產(chǎn)生如臨其境、似見其景的心理圖像,再讓學生設身處地,朗讀表達,其效果頗好。如:教學《二泉映月》4、5自然段時,我是這樣指導朗讀的——師:同學們,4、5兩個自然段寫得最美、最動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二胡曲深受我國人們的喜愛,在國際樂壇上也享有聲盛譽。下面請聽一聽阿炳的《二泉映月》曲,我想大家一定也會感受到阿炳一生的不平凡。聽過之后,一定會把課文讀得更有感情。(老師放《二泉映月》,學生靜靜地聽著。)師:多優(yōu)美的曲子!大家聽過之后,一定會把4、5兩個自然段讀得聲情并茂。(生練讀,指名讀,小組讀,齊讀,讀得很有感情。)師:同學們讀得真好,感情很投入。我都被你們有聲有色的朗讀陶醉了。試想,對于《二泉映月》產(chǎn)生的美妙想象僅靠語言的點撥,學生朗讀是難以到位的,而以美妙的音樂渲染氣氛,聽其樂,見其景,生其情,學生朗讀課文就達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
3.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說話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讀有助于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讀書時把辨形釋義、正音、識字有機結合起來,便能積累詞匯,熟悉句型,洗練語言,規(guī)范口語,能培養(yǎng)正確、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說話習慣。因為“讀”是前提,“讀”是接受信息,而寫作是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如果沒有信息,處理信息就無從談起。背過的東西,寫文章時若能用到它,便能招之即來,呼之欲出。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勞于讀書,逸于作文”。
朗讀對于寫作也是大有裨益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勞于讀書,易于作文”的真理。郭沫若說過: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當然,“讀寫結合”的“讀”,不僅指朗讀,朗讀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比之于默讀更有在培養(yǎng)語感方面的獨特功能。朗讀可以加深對語文的音節(jié)、語調、語氣、語速、語脈乃至輕重徐疾的節(jié)奏、韻律的感受,不僅從思想感情上為之感化,而且無疑使行文增色。
朗讀是一種對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把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表達藝術。讀懂別人的文章的最終目的是自己學會寫文章,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對小學生而言,寫這一關是非過不可的。我以為,要完成從讀到寫的過渡,模仿不失為一條捷徑。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進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寫作路子,精讀、朗讀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讀細賞過的文章爛熟于心,會轉化成人的語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寫法,她就會滲透出來,遷移到誘發(fā)上,利用現(xiàn)成的形式表達新的內(nèi)容。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課時,我先是大量呈現(xiàn)了春景圖,有盛開的梨花、桃花、杏花,也有綠茵茵的草地、繁茂的野花,等等,然后讓學生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說說自己的感受。這樣,孩子們對大自然的春景有了一種特別深刻的感受。再讓孩子們學習課文,細細品味文中描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句子,他們就能體會到春帶給作者的心靈震動,帶著這樣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就能對自己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語言有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最后呈現(xiàn)聲像資料“春天的公園”、“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園”,讓學生運用課文中學過的語言細細描摹,他們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4.朗讀能體驗成功的喜悅,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
文章是作者描寫現(xiàn)實、反映生活、抒發(fā)感情。文章是作者的物質載體,作者敘述一件事情,描寫一個人物,說明一個問題,論述一個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義和社會責任感所驅使,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啟動,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筆下,無不飽蘸著酣暢淋漓、強烈鮮明的愛憎情感。朗讀作品是一種感化、熏陶,讀好一篇文章會心蕩肺馳,情思橫溢,如飲甘露,渾身新豪爽,給人以無窮的力量,特別是青少年時期,從朗讀活動中得到的寶貴教益,對一個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生活信念,振奮進取精神,激發(fā)斗爭意志,都會產(chǎn)生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