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每逢周末在胡同口都會有個老人顫巍巍地倚在那里,等待著自己的女兒。那時候,沒有手機和電話,只有鄉(xiāng)親們的口信說這周女兒可能回來。老人從早晨到傍晚不知要出來多少趟,每次都靠著墻角待一會兒,然后心有不甘地回家,還時不時地回頭再望望,也許女兒會在下一次的回頭中出現(xiàn)吧。
直到傍晚,天都很黑了,老人還是忍不住又出來看看。老鄰居勸她說:“別等了,這周女兒可能有事,都這么晚了,肯定不會回來了?!崩先俗炖镟絿佒骸耙彩牵砹?。今天是不回來了,不回來了,回家吧,回家吧——”
這個老人就是我的姥姥。這個故事也被母親講了不知多少遍,飽含著母親對姥姥的無限愧疚和無盡的傷感。轉(zhuǎn)眼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我已成家,也有了自己的女兒。胡同口的老人變成了母親,而我就是那個被等著回家的女兒……
現(xiàn)在我和女兒回家會提前打電話,告訴母親大約多久后到家,這是母親的囑托。我開始不明白,直接回家就可以了,干嗎還要提前打個電話呢?后來,每次我都看到母親在胡同口那里等我們,我就知道了這個電話的意義和價值。那份等待對母親而言也許是最幸福的。每次走的時候,母親也會看著我們的車轉(zhuǎn)過胡同口,盡管只是隔著車窗喊那么一聲,母親也堅持著這個聲音和那瞬間的揮手。現(xiàn)在每次送女兒進校門,我們都要互相揮手說“媽媽,再見!”“再見!”我看著女兒穿過校門口的人群,等待著她進門時的揮手,那時我覺得自己特別幸福。無言的幸福,洋溢著愛的感動。
我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后,我成為胡同口的那個老人,等著女兒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