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年輕朋友做事情不能持之以恒,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付出后沒有看到收獲。用心理咨詢者的話說: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已經(jīng)付出了很多,怎么還沒有收獲?
應(yīng)該怎樣看待耕耘與收獲的問題?下面的故事對我們不無啟發(fā)。
小時候,他隨父兄在椰風(fēng)蕉雨中流汗挨餓,在日間地頭艱辛地勞作。那時,他便有一個夢想:當(dāng)作家——坐在家中寫字,別人給他寄錢。17歲那年,他真的發(fā)表了幾篇作品。于是,他以為他可以像作家一樣寫作,然后收到源源不斷的稿費??纱撕蠛荛L一段時間,他寫的很多作品不是被委婉地拒絕,就是泥牛入海杳無音信。這使他很沮喪,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放棄當(dāng)作家的夢想。
有一天,他實在忍受不了這種失落,就走進(jìn)了他的老師楊教授的辦公室,把自己的苦悶與煩惱都說了出來。
楊教授沒有出言安慰,也沒有告訴他該怎么辦,而是對他說:有一種毛竹,在它一生的最初5年里,你幾乎觀察不到它的生長,即使生存環(huán)境十分適宜也是如此。但是,只要5年一過,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樣,迅速生長。因此,它被人們稱為“有魔法的毛竹”。稍稍一頓,他繼續(xù)說:當(dāng)然,世界上是沒有魔法的。毛竹的快速生長所依賴的,是它那長長的根系。其實,早先看上去默默無聞的它一直都在壯大自己的根系,用5年的時間積蓄能量,最終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神話。
聽完這個故事,他若有所思?;厝ズ螅_始大量閱讀,同時,靜下心來學(xué)習(xí)理論技巧,更加深入地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后來,他20歲時便推出第一本書《蓮花開落》,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xué)大獎,還每年出版五六本書并且本本暢銷。
他就是臺灣作家林清玄。人們問起他的成功經(jīng)驗時,他總愛說:“我靠的是‘有魔法的毛竹’?!?/p>
其實,付出后的積累,也是一種收獲,只是它是潛在的,不容易被人看到。如果片面、機(jī)械地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那么,當(dāng)你付出一分耕耘卻沒有看到一分收獲的時候,就容易失望甚至放棄,坐失即將到手的豐碩收獲。令人惋惜的是,往往是已經(jīng)有了九分的積累,在即將擁有十分收獲的時候放棄了。前功盡棄,是多么可惜!
相信自己吧,只要辛勤地耕耘,只要堅韌地積累,必有收獲。甚至百倍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