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被稱為“醫(yī)圣”。張仲景廣泛收集醫(y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yī)臨床治療的基本原則。
張仲景認為,在不同季節(jié),飲食也要發(fā)生改變,才能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
春季飲食應以“甘涼”為主
春季,主食應吃小麥加工成的面食,配米粥;副食應選用辛甘的食物,如蔥、香菜、韭菜、胡蘿卜、花生、大白菜、雞肉等。春天應多用甘涼類食品,以利于新陳代謝。
夏季飲食應以“甘寒”為主
夏季,飲食應以涼為主。主食主要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合具有降溫功能的綠豆煮粥;副食主要選用清潤的食物,如各種綠色蔬菜、西紅柿、冬瓜、絲瓜之類以及雞蛋、鴨肉等。夏天,應選用性味寒涼、甘酸、清潤的食物,既可清熱祛暑,又可以保護陰氣不致過于衰弱。在這個季節(jié)中,不要吃過多辛辣的食品,以免損傷陽氣,也不要吃過多的冷食,以免傷及脾胃而不利于消化吸收。在夏天可適當吃些大蒜,大蒜具有很強的殺菌力。
秋季飲食應以“甘潤”為主
秋天,應食用甘潤的食物。主食應以大米、糯米等谷物為主,配用面包、紅薯等,而煮粥時應常放些芝麻、核桃仁;秋天是各種水果成熟的時節(jié),副食除要多吃各種蔬菜之外,還要多吃各種水果,補充維生素等。多吃甘潤的食物,可以生津祛燥。在這個季節(jié)中,辛辣食物不可多吃,尤其是辣椒等。除此之外,也要少吃苦寒、甘寒的食物,如苦瓜、黃瓜等。
冬季飲食應以“甘溫”為主
冬季干燥寒冷,人的飲食也應以溫熱為主。一般來說,主食應著重甘溫性味,如玉米、高粱米制成的面食,煮粥時則應常放些蕓豆、赤小豆等;副食應選用具有滋陰或潛陽、理氣功效的蔬菜,如大白菜、青蘿卜、白蘿卜、豆芽菜、木耳等,肉類則多選用甘溫助陽的類型,如羊肉、狗肉、雞肉等。